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龙”存在的两种认知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从古至今,龙,一直是表达威慑力量和神性功能作为基本精神来体现的,那么,我们熟悉的龙是否在自然界存在过?目前社会上存在两种说法。
    一、龙是远古自然界曾经存在的物种
    一种说法是:龙是远古自然界曾经存在的物种。有自然科学学者认为,龙是远古海洋生物――巨蟒,也称海蟒,是一种以赤道暖流为中心的海域为栖境的变温动物,应属爬行纲蛇亚目蟒科,也有人认为龙是史前巨型鳄;另一种说法也是大多数人的共识:龙是生物界根本不存在的实体,但又是人们心目中活灵活现的动物,仅存在于人们的精神和文化世界里,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是许多动物图腾组成的综合体。
    有自然科学家认为:通过地质史分析,在第四纪冰期结束后,大约距今七千至一万二千年间,由于地球的运行轨道逐渐规律化,地球上出现了一个高温期,高温期*峰全球性的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上升,形成了几千年的海水侵蚀陆地现象。我国的四大河流中下游,在海拔较低的平原、丘陵地带,都成了浩渺的水乡泽国。高温的前后,又各连接着持续四千年左右的温暖期。当高温期和温暖期,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北移,直达塞北,我国的广大水域便为水生物种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生态环境。随着海侵而来的龙,也就在当时获得了一个长达四千多年的繁殖鼎盛时代,并以其巨魁的躯体和较少的天敌称霸水域环境。在四大河流中下游的先民,只能生存在被水域包围的丘陵、山区以及与水域毗连的陆地。这种情景在古今书籍中都有所描述,《淮南子?本经训》曰:“江淮流通,四海溟滓,民皆上丘陵。”――长江、淮河流域之水已经相互贯通,内陆湖泊所聚集的水都溢满了,没有边际,老百姓只能在丘陵上生活。《山海经》说:“有九丘,以水络之。”――有丘陵的地方被水所环绕。《左传?昭公九年》云:“龙,水物也。”――龙为水生物,与雨水有关。何新在《龙:神话与真相》中指出:“古中国大陆和海洋上,确曾存在过一种令人恐怖的巨型爬行动物。这种巨型爬行动物,以及与其形状相近的其他几种爬行动物,其实就是上古传说中所谓‘龙’的生物学原型。换句话说,‘龙’在古代是确实存在的,它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为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种巨型鳄――蛟鳄。”
    当时,先民主要靠渔猎、采食为生,居所住地多靠近水域,受自然环境、生存条件的,经常和龙发生接触和冲突,由于当时龙的种群繁盛,加之天敌较少,龙和人类的生存矛盾尤其激烈。在缺乏科学认知的先民头脑里,生存的本能和幼稚思维在“相似联想”极为盛行的古代,对自然规律的愚昧认知必然产生错误的联系,人类自觉意识的觉醒,对自然力的懵懂抗拒反映在精神领域――对龙的威力产生畏惧和崇拜心理,巫术和迷信活动便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龙图腾”、“图腾崇拜”应运而生,并以多渠道的自然传播形式,迅速地辐射中华大地。先民们模仿龙实际就是以自己幼稚的行为方式,去影响自然而获得和解过程的遗存。
    距今三千年时,温暖期结束,海水逐渐退落,冰川形成,昔日辽阔的水域逐渐涸化为陆地,龙的种群失去了主要的生存环境而趋于衰落,并且由于先民为了生存大量捕杀,寒冷期接着来临,*终使其在内陆水域逐渐绝迹。龙,就此成为在自然环境中永远消失的物种。我国古代典籍和文献里所反映的杀龙、食龙、养龙,以及将龙作为馈赠礼物的记载,正值地质目前*后一次冰期。
    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龙物种虽然不复存在,作为意识形态存在于人们记忆里的“精神”龙,不但历久不衰,而且还附上各种丰富的传奇色彩。人们对龙的崇拜和占卜得到强化和深化,龙成为*受先民崇拜的生灵之一,它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处可见龙的痕迹,久而久之升华为人们精神和文化世界里带有灵性的神。
    二、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另一种是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的多数人的认识:“龙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它是许多动物图腾糅合成的综合体,现实世界并没有存在过龙这种生物体。”
    龙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一种“神灵”或者“龙神”,它的起源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龙的“形体”和老百姓赋予龙的“神性”。
    据历史资料考证:在原始社会末期,吴越先民的生存环境**艰难,生活主要依靠从自然界猎取天然食物。先民们为了更好地生存和繁衍,通过成立原始部落集团的方式,来共同抵御各种猛兽的威胁和攻击。由于生产力低下,先民们必须做*大程度的努力,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发展,因而他们的一切活动,都总是严格地遵守:个人行为与集体的功利动机相联系。
    在原始部落中,先民们用图腾作为部落集团的标志和共同信仰,同一图腾集团的成员,视为一个完整的群体,人们在身体、衣物、日常用具、住所、舟车上刻画本部落的图腾记号,祈求受到图腾的保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各部落为了生存和繁衍而不断扩大领地,部落和部落之间相互侵略,强大部落吞并了弱小部落,部分部落出于防御共同敌人、获得共同利益的需要而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这些不断强大起来的部落群体,为了加强部落联盟的凝聚力,迎合部落群体早已形成的图腾崇拜的心理习惯,一种集合各部落图腾特征的新标记便应运而生,而龙图腾便是其中的一种。闻一多认为:“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众图腾单体林立的时代,内中以蛇图腾*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体的结果。”
    吴越人当时生活在被水域包围的丘陵山区和与水域毗连的陆地,先民们在这个川泽遍布、河流众多的荒蛮之地生生息息,与无情的自然抗争。他们以渔猎维持生计,为了生存繁衍,不仅要与蛇、鳄、蟒争夺猎物,还常常受到其他水生物种的伤害。在渔猎中他们发现:蛇能够在水域中恣意沉浮、畅游无阻、神出鬼没、飞扬跋扈。出于对生存本能的愿望,内心自然对蛇产生崇拜,期望能够模仿蛇的形态,或者进行仿生性的模拟创造,先民们进而开始模仿自然界优势动物的保护色、形态特征。他们将蛇的斑纹涂画在自己的身体上,模仿蛇的生活习性,“蛇崇拜”、“蛇图腾”就此而产生。吴越人通过占卜、巫术、崇拜仪式,企图用幼稚、混沌、模糊的精神能量来模仿、控制、征服它们;采取剪发文身、打扮成“龙”的样子,企图迷惑蛇、鳄、蟒的视觉和意识,避免受到它们的伤害。当这种行为偶尔发挥功效时,吴越人就似乎找到了验证的途径,图腾信仰和图腾崇拜就被逐渐强化和放大,巫术信仰世代沿袭就成为习俗,人们的精神世界因此而产生了“保护效应”、“平安效应”,所以历久不衰、代代相传。早期龙图腾的形态特征,是随着部落联盟的不断兼并而发生变化,是先民们不断总结自然界食物链*端动物的优势形态特征的结果,久而久之就形成今天人们所熟悉的“龙”。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