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从数量上讲,清军水师舰船也有数百艘之多;从种类上讲,清军战船样式亦达数十种;但是,其 基本的特点就是船小。清军 之战船,其吨位尚不如英军等外级军舰,清军安 多之战船,其火 数量也只相当于英军安 少之军舰。至于其它的弱点,当时人亦有清醒的认识。闽浙总督邓廷桢对此作过评论,除未涉及舰船的帆索、航速等技术外(很可能邓廷桢未有航海经验,对此不甚了解),对船体的质量、火 的数量、 手的安全等问题,都进行了具体的比较。他的结论是:“船 之力实不相敌”,“此向来造船部定则例如此,其病不尽在偷工减料”。
      不是说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只能达到这个水平,中国此时也造出过比战船 大 坚固的远洋商船。这里就涉及到邓奏中提到的“部定则例”。清朝的战船样式大体是在乾隆年间固定下来的,并用“工部军器则例”、“户部军需则例”等条规确定其样式和修造军费。这就自我限制了战船的发展。各地没有 多的钱去制造 大 好的军舰。为了保持水师战船对民船的某种优势,清朝又反过来规定民船的大小尺寸,限定民船出海时火器、粮食、淡水的携带数量。这么一个循环,严重滞碍了中国的造船业、航海业的进步。
      即便是如此落后的水师师船,其完好在航率仍是很低的。例如,鸦片战争前,福建水师共有大小战船242艘,除去修理未竣、应届修期、被风击碎者外,在营驾驶者118艘,在航率仅48.8%。又如,浙江定海水师镇共有战船77艘,遭风击碎、修理未竣者达30艘,在航率仅61.2%。
      中英舰船水平的悬殊差距,使得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根本不敢以水师出海迎战英军舰队,迫使清军放弃海上交锋而专注于陆地。这种由装备而限定的战略决策,实际使清军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英军凭借其强大海军,横行于中国海面,决定了战役战斗的时间、地点、规模。此中利害关系,后文会介绍。
      由于鸦片战争中清朝的上下无不认识到清朝水师 非英国海军之对手,大多主张在陆地,尤其是在海岸进行防御。防御工事的地位因此而凸显出来。
      清朝的防御工事主要有两种,一为城,一为 台。
      城的防御设施,包括城墙、城门、护城河等。这些工事的情况与功能,久为人们所熟悉,且有今存的遗跻可增添人们的感官认识。城的攻防战,为中国古今的主要作战样式, 况鸦片战争中英军的攻城战,仅三次(广州、乍浦、镇江)。因此,这里不打算分析城的防御体系,而放在后面结合战斗作具体评论。
      海岸 台是鸦片战争中清军 主要的防御工事,而这些 台今已不存,人们对它也缺乏感性认识。
       历史档案馆中藏有一长卷,名《闽浙海防 台图说》。它细致描绘了福建、浙江所有海防 台的具体样式。这里选一幅曾在鸦片战争起过作用的浙江乍浦西山嘴 台之图。
      该图的文字说明为:“西山嘴筑实心圆 台,周围八丈,高一丈五尺,垛高三尺,安 八位。台后筑围城,周围二十丈,高一丈二尺,内盖官兵房屋十二间,安千把一员,兵三十名。”又据这一长卷,闽浙各 台设 4至10位不等,守兵20至50名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