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不知有国? 十年前有学者撰文称,1901年梁启超流亡日本时在《清议报》上发表过一篇题为《论 人 思想之弱点》的论说文章,从地理和历史出发,结合西方现代民族 的观点,说明中国人以往不仅“不知有国”,而且“不知 为何物”。作者指称,多半就是由于梁有此说,导致西方人很早就有同样的说法。
    影响至今,在西方中国研究中认为前现代中国不是一个民族 的观点,也相当普遍。因此,作者专门花了一些笔墨来做“勘误”,说明“中国”古已有之。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化”、“ ”等讨论甚至是研究热的出现,中国学人向西方民族 建构论者论证“中国”系“自古以来”的著作文章变得越来越多了。不过,不论出自怎样的角度,这样的论证在中国又何尝断过?尤其是20世纪初期,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党,凡投身于政治者,几乎都是救国论者,谁会怀疑“中国”古来有之?!不仅没有改良派、革命派会怀疑,而且他们中有人往往还像辜鸿铭一样,对中国五千年文化充满自豪,乃至于敢大胆预言,下一世纪必将是中国人的世纪。
     比如,1899年梁启超就曾在中日刊物上公开宣告:“我中国之进化,远在欧洲人二千年以前,而 欧洲之文明,与我相比,不啻霄壤。”只要政制改革,把 由一家之私产变为人民之公产,“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他日于二十世纪,我中国人必为世界上 有势力之人种,有可豫断言者”。
     对中国如此自信且自豪的梁启超,如何会“不知有国”昵? 查《清议报》,可知是有学者搞错了。《论 人 思想之弱点》一文的作者并非梁启超,而是“冯自强”。此“冯自强”者,冯自由在《革命逸史》一书中讲得很清楚,也是当年十分活跃的写手之一。
    只是,他是一名年轻的留日学生,真名叫冯斯栾。
     把冯自强的这篇文章和梁启超此前发在《清议报》上的文章稍加比较,即可了解,冯文基本上只是在梁文已经讲过的一些观点上再做发挥罢了。但是,冯文发表时,八国联军已经侵占了北京,由于耳闻目睹的一切,作者对中国未来的看法显然不像先前梁启超那样乐观了. 冯自强看到了些什么,导致他变得沮丧起来了昵? 多年前,美英等国披露了大批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天津的历史照片。如今,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网上看到这些照片。大量照片及历史档案都显示,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行动中,参与攻占天津和北京作战行动的不仅仅是外国人,还有不少经过相当训练的中国士兵,英军的主战部队就是数百名中国士兵组成的所谓“华勇营”。 引人注目的,则是天津、北京的众多平民百姓,或成群地求助于联军保护,或大批帮助联军运送物资,或兴致勃勃地围观八国联军攻城,或热心帮助联军翻墙进入皇城,或充当刀斧手,替联军砍杀捕捉到的义和团分子,或送挽联痛悼死去的外人,送锦旗称颂联军功德无量…… 很显然,这正是冯自强感叹国人多半“不知有国”的原因所在。他不无痛苦地写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一语,几为吾 人之习惯。……夫国与国相争,无论是非,凡是国民者只有协力一致,未闻反有迎外人者。”然而“今回之变,闻有跪迎外师者”;“有争书顺民之旗者”;“闻某地有二千华人欲同编入异国之籍”者;“有异国夺吾土地,而反有电贺之者”。作者愤然称:爱尔兰人与英格兰人族属稍异,即“屡不甘服英人管治之下,誓不得自治不已”。何以我国人“气沮骨脆”,外人强势以临,吾人即“甘于下心低首婢膝奴颜以服之”?!“果如是,此国此种能立于世界一日乎?”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