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文学巨子的审美观照
    解读雨果《巴尔扎葬词》
    维多·雨果(Victor Hlago,1802 1885)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小说家、戏剧家,也是伟大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名篇《巴备扎葬词》激情充溢,文采飞扬,精辟地分析和概括了巴尔扎(Honore。de Balzac,1799—1850)创作的审美价值,堪称一篇**很好的巴尔扎研究论文。即使在一百五十余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国的巴尔扎学者还常常在他们的论著中引用其中的论断,而其中的一些语句,如“他的一生是短暂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等等,已经成为评价巴尔扎的名句,广泛地出现在各种论著和教科书中。由此可见,《巴尔扎葬词》具有经久不衰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在西方文学目前有着独特的地位。
    当代阿根廷文学大师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曾经认为,必须为每个国家选择一位代表性的作家。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为英国选择了莎士比亚、为德国选择了歌德、为西班牙选择了塞万提斯。然而,提到法国时,他犹豫了:“法国还没有选出一位代表性作家,但倾向于雨果。”0博尔赫斯的犹豫是十分明智的。作为一个文学重磅大国,法国拥有太多魅力四射的文学明星。而毫无疑问,雨果和巴尔扎都是其中的佼佼者。雨果和巴尔扎,谁更伟大?博尔赫斯“倾向于雨果”,而在我们中国,肯定会有很多读者倾向于巴尔扎。可见,在当今世界,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然而,在雨果写作《巴尔扎葬词》的年代,这却是一个不具争议的问题一一那时法国和欧洲的绝大多数读者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雨果。
    在19世纪的法国,雨果的荣耀和名声是巴尔扎以及其他任何一个文学家无法企及的。雨果是法国文学目前*伟大的诗人。这位“诗坛神童”15岁时一挥而就的诗歌就得到了法国官方的*高奖励 法兰西学士院的奖赏。18岁,他以自己的诗作获得国王路易卜八赏赐的年俸。23岁便被授予荣誉勋章,并应邀参加了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1829年,雨果完成了浪漫主义戏剧《欧那尼》,随着这个剧本在舞台上的巨大成功,雨果被尊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而后诗集《光与影集》、《惩罚集》,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作品的问世更是奠定和稳固了他作为法国文坛盟主的地位)。1840年,雨果当选为法国学术研究的*高权力机构——法兰西学士院的院士,成为年轻的“不朽者”(法兰西学士院由40名院士组成,因其终身制,他们都被称为不朽者);1844年,雨果又当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长。此外,40年代,雨果曾被国王任命为贵族院议员(1848年革命之后,出于对路易·波拿巴的义愤,雨果放弃了这个被巴尔扎称为“仅次于国王的*高荣誉”。);70年代,他又成功地竞选为参议员。1881年2月26日,雨果八十寿辰,60万巴黎人在诗人的窗外游行庆贺,法国其他一些城市也专门派代表团送来鲜花;这年7月,雨果所居住的埃洛大街被改名为“维多·雨果大街”。1885年5月22日,雨果与世长辞,法国更是为他举行了国葬。5月31日,全体巴黎人民通宵为雨果守灵,6月1日,国葬正式开始,全国下半旗志哀,二百多万人组成的送殡队伍将诗人的灵车送往先贤祠。雨果葬礼之隆重在世界文学目前是少见的,从来都没有一个文学家受到过如此崇高的礼遇。
    而巴尔扎的创作生活是以失败开始的。他从20岁开始写作,*初的几部作品没署真名,说明不仅别人不欣赏,就连他自己也不满意。1829年,巴尔扎30岁,**次用真名发表了小说《朱安党人》,并因此而崭露头角。在这之后20年中,巴尔扎呕心沥血地创作出由九十余部小说组成的《人间喜剧》,成为了闻名遐迩的作家。但是,在那个浪漫派盛极一时的年代,他并没有得到法国文学批评界的认同。他不仅一直在贫困中挣扎、沉浮,而且没有得到他所渴望、也应该给他的荣耀。1849年初,巴尔扎第三次申请法兰西学士院院士职位,其结果是再次遭到命运的打击:1月11日,法兰西学士院投票填补夏多布里昂死后空出的院士之位,巴尔扎只获得雨果等院士投的四票;1月19日,学院再次投票填补瓦图空出的位置,巴尔扎只得到雨果和维尼所投的二票,他的院士梦至此接近破灭。于是,巴尔扎终其一生没有获得过任何正式的头衔,也没有获得任何官方的荣誉。
    在巴尔扎不幸的一生中,雨果是一位难能可贵的朋友。当时,他们不仅社会地位悬殊,文学主张、政治观念也大相径庭:雨果是浪漫派的,巴尔扎是现实主义的首领,他曾在报纸上尖刻地批评过雨果的《欧那尼》;雨果力主共和革命,巴尔扎坚称保皇,他曾当面指责雨果放弃贵族院议员头衔的行为是“哗众取宠”。而雨果不仅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巴尔扎与自己的巨大差异,而且以文学天才的审美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