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光与景

常有爱好摄影的人问:“为什么我拍出来的照片总是不如眼睛看到的美?”
还有些朋友看了我拍的照片,就觉得奇怪:“那地方我也去过啊,怎么我就没看到这么漂亮的景色呢?”
我想说的是,当你面对一个场景激动不已时,你想过没有,让你激动的是景象之美,还是光线之奇?或者是特殊风景在特殊气象特殊光线中的表现?
我们首先必须明白:风光摄影和风光本身是不同的。同一个地方,在不同光线、不同时间、不同气象、不同季节中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一幅风光摄影作品的灵魂是光,不是景。
如果我们看到了美景却只是在相机里留下了一幅平庸画面,那是因为,我们仅仅看到了美景,而没有看到特定的光线。

天地间 风光万种

对我来说,风光摄影的一大诱惑,是完全依靠大自然的光线去拍摄。所以,我的摄影包里从不装备闪光灯一类的人工辅助光源。我对天象和自然光也会特别留意特别敏感。每到一地,第一个动作是抬头看天,心里想的第一问题是:“太阳在哪里?”
这样一来,我便有机会看到天地之间万种风光。

按照光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侧光、逆光、顺光、顶光、低平光。
按照光的强度,我们可以看到强光、弱光、暗光、夜光。
按照光的品质,我们可以看到硬光、软光、冷光、暖光、黄金光、甜蜜光。
按照光的形态,我们还可以看到直射光,散射光,静止的光、流动的光,渐弱的光、渐强的光。
此外还有多种光线同时存在的场景:多向光、复合光。
在本章中我们将会看到,不同的光如何造就完全不同的景象。

逆光与侧逆光

当太阳在正对面180度的方位时,是逆光。如果太阳角度较低,光线直接射入镜头,我们就把它叫作“大逆光”。如示意图中白色区域。
太阳在左前方超过90度,直到接近180度,或者在右前方超过180度直到接近270度,就成为侧逆光。如图中黄色区域。这时候太阳在相机对面偏向一侧,光线基本上不会直接进入镜头。
逆光和侧逆光的*特点是能够在景物边缘造成光线效果——可以叫作“轮廓光”,进而产生强烈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当光线逆向穿透云雨雪雾、花木枝叶、鸟兽皮毛一类半透光景物时,会造成明快的色彩和强烈的气氛。
同时,逆光会在照片上形成大面阴影,环境光比(最亮部分和最暗部分之比,详见第四章)大大增加。这给拍摄增加了难度。处理不当,就会曝光失准,丢失暗部或亮部的细节,还有可能产生眩光。
逆光是我最喜欢使用的一种光线。事实上我的大部分片子都是在逆光下拍摄的。不过,我更倾向于使用侧逆光,这样较易避开光线直射镜头,以控制曝光和眩光。
如果一幅画面有足够理由让太阳直接进入镜头,我也会用“大逆光”。这时候,就必须使用一些方法去控制强光直射镜头的副作用(详见第五章)。

追光手记:金色葡萄园
大多数游客走在德国中部这条路上时,都会把注意力投向那些古代留下的城堡。
我也很喜欢古堡遗址,但我同样喜欢这里的田园风光。
当我知道这里紧邻一片葡萄酒产区时,就强烈要求当地朋友领我们去探访。
朋友深知我的所谓“探访”其实就是去拍片,而且也知道,在这种丘陵地带,一定要居高临下才能看到葡萄园全貌。她在自己居住当地多年的记忆中仔细搜索一番,带我们沿弯弯曲曲的小路绕来绕去,颠簸前行。几经曲折之后终于爬上一处高坡。
环视一圈,目光所及全是层层叠叠的葡萄园。斜阳在靠近地平线的左侧前方,为丘陵勾勒出鲜明的轮廓,线条亮丽,把原本墨绿色的葡萄渲染出一片金黄,同时也带来大面积的暗影,营造着场景的层次和纵深感。

追光手记:海天之间
麦克威瀑布最经典之处在于把美国西海岸风光的恢宏与秀丽集于一体。一线瀑布从数十英尺(1 英尺约0.3 米)高的悬崖上直坠沙滩,因其地形陡峭,常人不可接近,只能远观。奇松怪石伸向海天之间,被一层薄薄的雾渲染着,有如大地伸展双臂拥抱这一浪接一浪的海洋。
片子拍摄于日落时分。要表现这个场景很费斟酌。海湾被雾笼罩,空气通透度不高,又是逆光,主要看点——峭壁、瀑布、礁石、松树、海潮——都处在暗影中,细节层次含糊不清。
为了*限度地展现这个场景的暗部风采,以及混沌部分的细节层次,我可以想到的后期工具有十几种。不过,要在后期能有作为,就必须在前期拍摄中做好一系列应对。
我等太阳落到海平线的位置,在最后一缕光线中开始拍摄。天空和彩霞的反射光足够照亮峭壁、瀑布和前景蒲草,同时也能减少对暗影中景物的压制。
利用薄雾的柔化作用,可以拉开前景、中景和远景的层次。但是这需要精准曝光。
三脚架加快门线,确保相机稳定。
选择小光圈,尽*可能拓展景深。
使用*ISO 值,*限度地降低噪点,达到相机宽容度极限,为后期调整暗部留下更大余地。
使用“包围曝光”,一组三幅,连续拍摄了十几组,捕捉*光影色彩,还有不同快门速度下海潮起落的不同形态。
后期挑出其中一组,使用“亮度蒙版”三幅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