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亲密是母婴关系 自然的状态 婴儿在出生的头两个月里处于“正常自闭期”。这个阶段的婴儿对外界的反应很少,基本上只有吃和睡。因为这时候在婴儿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一体的,就像还在子宫里一样,尚不存在外在的母亲。母亲的积极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婴儿的这种“全能自恋”,即“世界与我一体,呼奶唤抱,无所不能”。
     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母亲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关注与回应。这是动物的本能反应。如果母亲自身得到的爱比较少, 偏重头脑,心灵的感应能力往往就会偏弱,尤其是当头脑被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占据时, 容易遵循教条而不是心灵。
     婴儿的“全能自恋”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
    这就是所谓的“主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产生了 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在遇到挫折时想要毁灭一切。连环杀人狂、精神分裂症等 严重的人格障碍心理疾病,都有“全能自恋”重度受损的心理基础。
     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等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破坏婴儿的“全能自恋”,让他吃惊地发现“这个世界居然不如我所愿,我哭的时候居然得不到及时回应”。也许母亲只是掐着表延迟了5分钟回应,但在尚未形成逻辑性空间思维能力的婴儿的感觉里,整个世界开始崩塌,地狱般的煎熬似乎永无尽头。
     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确实会有效,但其效应建立在婴儿对母亲及时回应自己感到 望的基础上。一个生命带着极大的爱和信任降临,离开与自己一体的温暖子宫,如果在生命 初的几年里体验到的都是 望的滋味,那么他一辈子的生命底色都将孤独灰暗。3~6岁之间的心理创伤可以通过领悟分析来疗愈,而 望的母婴关系通常需要持续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理咨询,来温暖生命 初的孤独。这些坑人的育婴法正在批量地为心理医生制造着潜在客户。
     如果婴儿在生命之初对获得母亲及时回应感到 望,他未来的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是 乖,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要,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没有界限地索取。
     “强迫一个婴儿在没有父母呼吸声、没有母亲味道的地方睡觉,是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为由对孩子施加的冷暴力。父母过早地让孩子一个人睡,并不能使他独立,反而会让他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和对亲人的依赖感。”法国心理学家伊莎贝拉·费利奥沙告诫年轻的父母们,“只有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很多妈妈反馈,在使用了哭声免疫法后,宝宝脸上的快乐越来越少,不爱笑也不爱看人,宁愿自己玩,果然“乖”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