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约前5000一前43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辉煌的仰韶文化发源于黄河中游,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泸河东岸半坡村出现了仰韶文化早期的中心和突出代表,半坡遗址的发掘, 大规模披露了一处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为复原中 系氏族公社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并由此确立了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半坡类型以西安半坡遗址的早期遗存为代表。集中分布在渭水中下游地区,南达汉水中上游,北及河套,东至豫西、晋南,西到陇东。典型遗址还有陕西的姜寨(一期)、北首岭、史家、元君庙、横阵,甘肃秦安大地湾,山西芮城东庄村,湖北郧县大寺等。具有典型特征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圆底或平底钵、卷唇斜弧腹或折腹圜底盆、平唇浅腹平底盆、直口尖底瓶、蒜头细颈壶、侈口鼓腹平底罐、小口细颈大腹壶、短唇敛口斜直腹或鼓腹小平底瓮等。
    纹饰主要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彩纹等。
    彩陶纹样简单朴素,以红地 为主,少数为红彩,主题有鱼、鹿(或羊)、蛙、人面等动物纹,少量植物枝叶纹,以及由直线、横条、三角、圆点、折波等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
     半坡遗址东西 宽处近200米,南北 长为300多米,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为居住、陶窑和墓葬三个区。居住区约3万平方米,北部l/5面积已经发掘,较为完整的建筑基址有40余座,其中大约27座是同时存在的。居住区周围有宽、深各5~6米的壕堑环绕。据推测,这些或圆或方的建筑,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年妇女过配偶生活的住房,住房之间散置许多贮藏窖穴。
    住房建筑群环绕一个广场布置,中央偏东有一座面向广场的大房子,属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可能是氏族首领和氏族的老幼病残成员的住所,兼作氏族成员聚会之用。陶窑区在居住区以东,从壕堑底残存木桩推测,广场通窑区的东部壕堑上,原来可能有木桥。墓葬区在居住区以北。从粟或黍的遗存可知,附近原来还有农田。
     半坡类型的工具用石、骨、角、陶制成。有开垦耕地、砍劈用的石斧、石锛、石铲,收割禾穗的石刀、陶刀,加工谷物的石碾、石磨盘、石磨棒。生产以农业为主,发现粟的遗存。主要家畜是猪、狗,鸡和黄牛可能也已家养。渔猎经济仍占重要地位,出土许多石镞、骨镞和石网坠,还有些带倒钩的鱼叉、鱼钩以及石矛。有一种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陶锉,可能是鞣制皮革的工具。
     陶器以粗质和细泥的红色、红褐色陶为主, 常见的是粗砂陶罐、小口尖底瓶和钵所组成的一套生活常用器。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刺纹、指甲纹、弦纹和彩纹。彩纹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图案花纹,其中不乏工艺价值较高的珍品。在圜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22种不同的刻划符号,有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装饰品有用石、骨、陶、蚌磨制成的环、璜、珠、坠、耳饰、发饰以及镶嵌饰等。
     半坡类型的墓葬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约一半有随葬品,主要是日用陶器。其墓葬体现了一些奇特葬俗,小孩瓮棺葬具多打洞,可能是作为灵魂出人的通口,常见“割体葬仪”,被葬者手、足趾割去另外埋藏。
     半坡类型后来发展为同地域的史家类型。
     半穴居既有穴居的某些优点,又有地面建筑物的某些特征,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的由穴居向地面土木建筑的过渡形式。我国早期的半穴居房址出现在新石器早期的半坡文化遗址中,晚期的代表性建筑以当时氏族公房为主。
     早期的半穴居住房,屋址平面尚没有通用的固定的形状,穴壁四周没有明显的柱洞及构造遗存,还没有产生相对独立、能够承重的墙体。屋盖的形状,多类似圆锥或方锥,以树枝相互交叉形成骨架,骨架间隙塞以细小的树枝、树叶及苇草,再涂抹上草筋泥。如果棚屋比较大、重,下部则设有支撑柱。
     中期的住房则倾向于半穴居——土与木结合的建筑形式,表现在承重立……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