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我国在过去的30年中经济持续保持接近两位数的增长,即使是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了较高速度,这一方面得益于对外开放所带来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劳动力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0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劳动力人口不断上升,源源不断的劳动力给我国成为全球的“加工工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的保证。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民工荒”越来越频繁的出现,有学者认为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已经结束,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存在了30年的人口红利将逐步转化为人口负债,我国经济不能再依靠单纯投入驱动型的增长方式,而应转为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长方式,否则高速的经济增长将无法保持(蔡防,2008)。从劳动力需求方面来看,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中国在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以后,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呈现出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这一时期解决就业问题也变得非常困难,特别是实现充分就业很难。高经济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就业弹性系数迅速下降,就业压力持续增大。所以,当前对“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怀疑也越来越多。那么,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究竟如何,出现了哪些新特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究竟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如果劳动力供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对于这些问题,每一个研究我国宏观经济的人恐怕都会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关于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分析,我们也将由这些问题展开。
     第一节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回顾与评述
     劳动力供给是学者和政府非常关注的一项内容,它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与就业状况。因此,劳动力供给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关于劳动力供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和劳动力供给发展趋势预测上,尤其有很多学者探讨了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是否结束的问题,即“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问题。
     关于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仍然侧重在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工资率、税收以及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上。Matin Feldst:ein探讨了社会保障对提前退休的影响,认为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这种现象被费尔德斯坦称为“引致退休效应”(indlJced retireHlent effect)。另外,AnthonyJ.Pellectlio,.Mot“ten I.Lau和Panu Poutvaa赞同费尔德斯坦的说法,认为社会保障能够而且确实会引致退休。虽然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并没有发现社会保障促使提前退休或者养老金增长对提前退休趋势的作用很小,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社会保障与提前退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此外,关于社会保障与劳动力参与率(就业再就业意愿)的关系也引起了学者关注。研究发现,对于55~63岁之间的男性和未婚女性,社会保障的资格使得他们的劳动参与可能性下降了17.5%,而私人养老金资格使得他们的劳动参与可能性下降了7.3%,而两种养老金资格使得他们的劳动参与可能性下降了30.5%。stewart,M.B.& Swaffield等也发现,社会保障(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残疾人保障计划)对男性的劳动力供给起着强烈的负作用。但是,Kr。teger和Pischke等认为,过去40年问社会保障实际收益的大幅增加对劳动力供给行为并没有多大影响。他们认为,劳动力参与率的降低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比如Gary Burtless将原因归于“日益增加的私人财富,20世纪70年代后急剧增加的失业率以及人们对工作和退休的态度的变化”。还有一部分学者持中间态度,如Ippolito认为,劳动力的参与率下降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保障。国内学者王娜和夏杰长(2006)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了税收对我国城镇居民劳动力供给的回归模型,指出对劳动要素征税会增加城镇居民的劳动力供给。付伯颖(2007)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指出从短期来看,税收对我国劳动力供给数量影响较小,但从长远来看,税收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以及个人所得税比重的提高而逐步加大,因此未来税制改革的政策取向,应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对中低收入阶层的影响。此外,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有学者就指出,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的“水平效应”递减,而“垂直效应”显现,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弱,而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增强,因此,指出我国的发展不可能长期依赖“人口红利”,必须转到知识、技能等人力素质提高推动经济内生增长的道路上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7)。
     伴随着经济形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关于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是否结束,即“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问题,成为我国关于劳动力供给研究的新亮点。目前,关于劳动力无限供给是否结束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已通过“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供给短缺的问题。其代表是以蔡防为主的学术团队,研究成果涉及了2005年时珠江三角洲的“民工荒”到2008年工资上涨和通货膨胀。吴要武等(2007)主张中国已经通过了刘易斯转折点,他进行了相关的证明,证明的过程:首先基于发展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劳动力市场进入转折点四个推论,一是城镇劳动力工资水平会持续上升;二是城镇非正规部门的劳动者会向工资更高的正规部门转移,这样就会使得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减少;三是进入转折点后,劳动力流出地的工资也会上升;四是厂商会开始用资本替代劳动。然后使用政府公开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对推论进行计量检验,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了工资增长和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就业结构变化,基于这些证据,他认为我国的刘易斯转折点已经来临,而且来临的时间大致在2002―2004年之间。蔡防、王美艳(2007)对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估算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的规模,以及在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经管水平下农业尚需多少劳动力,根据最后计算的结果,蔡防和王美艳认为农村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已是一个过时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