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结语

 

弹指一挥间,五四运动已经过去100周年。

 

100年来,中国与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0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五四运动呢?

 

一个完整的五四运动,分为“大五四”、“小五四”相关联而又根本不同的两个运动。“小五四”指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学生抗议运动,其起因是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失败,其*表现是“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学生的行动引起了警察的抓捕,学生的被捕又引起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不辞而别,进而引发北京乃至全国知识界的“挽留蔡元培”运动。1919年,整个中国,甚至世界,都被北京学生运动所吸引。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说,“火烧赵家楼”唤醒了全国、全世界的注意力,但也因此运动而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文化进程。

 

“小五四”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节点,但对这个事件如何评价,100年来朝野各界聚讼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大历史视角看,“小五四”只是现代中国历史建构中的一个环节,既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点。

 

现代中国的起点缘于英国工业革命。没有这场工业革命,中国历史将以那之前的形态长此终古,毕竟中国文明早熟且精致。工业革命向世界释放了巨大产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地区可以置身事外。工业革命带给中国一连串的问题,经过近百年的冲突、磨合,中国人终于明白工业革命带给人类的不只是坚船利炮、声光电气,而且还有教育文化、社会组织、政治结构,乃至日常伦理的调适。对于早熟且精致的中国文明而言,面对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必须在自己发展丰厚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增加一个工业文明。一个完全的现代中国,一定是充分工业化的中国。

 

充分的工业化,需要充分的世界化,需要现代意识,需要现代科学技术,需要现代社会组织方式、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甚至需要重新安置工业化、城市化之后“陌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伦理关系。陈独秀100多年前所谓“孔子之道不合乎现代中国”的判断,天才般地猜测到了农业文明之“熟人社会”,与工业文明之“陌生人社会”的本质不同。

 

现代中国的建构就是历史大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迅即实现。中国历史上的殷周之际、周秦之际两次转型,均用了几百年的时间。中国这一次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既需要一系列“小五四”运动的冲击、加速,更需要充分的工业化、城市化、世界化,需要现代语言,需要现代制度,需要中国从传统中走出,迈向现代。这是一个逐步展开的缓慢进程,这本书力图展示这个进程的全景,因而将展开的起点向前延伸,将展开的终点大幅度下移,*限度地展示中国人过去几百年的焦虑、所思、奋斗与挫折、失误,乃至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