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北京终于下了一场雪,引起了一片欢呼,因为北京已经有两三年的冬天没有见到雪花的模样。 我,自然也属于落雪的欢呼者之一。 不光是我,连家中饲养的动物们也欢欣不已。 譬如,在雪花中,绿蝈蝈就愈发叫得欢快,小狗们踏雪飞奔追逐的身影也平添了几缕春意…… 望着窗外鹅毛般的雪花,我陡然想起了古人辛弃疾,以及他的“雪精神”。 于是,我便无意赏雪,似乎更关注起“雪”的作用和精神。雪的作用,毫无疑问有“清洗”的功能,是不是还更有“不怕冰冻,坚持来临”的功能? 想到“雪精神”之后,我便想到了儿童文学作家群体及方兴未艾的儿童文学创作。 儿童文学作家,究竟要怎样以“坚持的来临”给孩子“被清洗后的洁净的文本”?而且,文本并没有因为洁净而变得肤浅,反而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精神”二字?这个问题,我不止一次地想过。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文学创作真的需要“雪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在阅读里一定也要感悟出“雪精神”。 在这里,我想把我所理解的“雪”再解释一遍: 其一,落雪时是安静的、纯粹的。不风声鹤唳动静非凡,或曰:低调。 其二,雪花们都轻柔飘落,润物无声,有一种抚摸万物的善良。 其三,白雪皑皑带给人一种银装素裹的神圣与纯洁感。 朴素的、低调的、善良的,神圣与纯洁的写作,这仿佛是对儿童文学作家与儿童文学创作的要求,而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正是这样一群拥有“雪精神”的群体。 这本书里,我认为彰显了我要的“雪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