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一章 家庭教育面临什么——三大渴求 今天的父母,比以往任何一代父母都更加关注孩子的教育。 我自己感受到家庭教育的热度,是从我写的《写给年轻妈妈》一书的发行中体验到的。这本书三年内印刷46次,发行量达到213万册。1997年1月4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报道,题目是《一本书引出一股热潮——年轻父母渴望家教知识》。文章中说: ……很多家长连夜读完了这本书,含泪给作者和出版社写去了自己的感想。北京太平路小学学生家长赵燕华在信中说:“这本书写得太好了,许多章节催人泪下,它像一面镜子,鉴别出我做母亲经历中的对与错,它是开启年轻母亲们走进成功教子之门的一把钥匙。” 很多小学生也纷纷写信或打电话告诉“知心姐姐”,他们的爸爸妈妈看了书后的确变了。一个同学说,他们年级最近进行了考试,由于题目有点偏,大多数同学没有考好。他们像往常一样做好了回家挨揍的准备,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个人挨打。他代表全体同学给“知心姐姐”鞠躬,谢谢“知心姐姐”改变了他们的父母。 一本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在社会上竞然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出版界甚至作者本人都始料不及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巨大的社会需求:家长们渴望了解孩子。渴求家教知识。 这种渴望,并非“中国特色”,它也带有很强的国际性。 1997年12月的一天,一个名叫侯明的年轻女士来找我,她说,她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考察了美国的家庭教育,撰写了一部书稿,希望由我来写序。 我对她说:“我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但写序优选请德高望重的人,我是一个普通人,从未写过序。” 侯明非常诚恳,我答应看了再说。看完书稿,让我惊讶的是,书中大量发生在美国家庭的故事,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如果不是书中的孩子叫“艾米”“卡特”“杰西卡”……我甚至忘记了这是一本介绍美国家庭教育的书。 孩子的成长始终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他们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当时美国物质丰富的社会大环境无疑为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小家庭独居代替了大家庭相邻相伴的格局,孩子们与祖父母、亲戚的关系由朝夕相处转为节假日相逢,电视的出现阻碍了孩子与社会的更多接触,其结果是孩子增强了对小家庭的依赖,同时又失去了以往与大家庭直接相连的安全感。 在家庭中,孩子的地位也有很大变化。往日贫困生活所加在孩子身上的责任与义务渐渐被淡化,多数孩子不必为家庭的温饱操心,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多地转向孩子的未来,希望他们做好学生,将来有好出路,并不要求他们为家庭做什么贡献。社会经济的增长,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享受的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开始渐渐丧失以往因为能替家庭做贡献带来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取而代之的是以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与孤独感。美国的父母终于觉醒,开始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并从各方面给予关心。 中国的家庭教育已经由“多子女家庭教育”向“独生子女家庭教育”转变。到1995年,中国独生子女增至5400万,3.7亿个家庭中,有20%为独生子女家庭。这个现实,给今天中国的家庭教育带来三个变化: 一、家长的心态变了 独生子女的专享性,使这一代家长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感觉,自己承受过的苦难,转化为强烈的补偿心理和惧怕心理,对孩子的培养表现出“四过”: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多的呵护、过分的保护,致使这一代孩子中有不少人出现“三无”:无情、无能、无责任感。 二、孩子成长的环境变了 孩子的成长环境由“儿童世界”转化为“成人世界”,成人对孩子的影响在加大,孩子对成人的依赖心理在加大,同时孩子与成人的矛盾也在加大。 三、孩子的生活内容变了 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 中国的父母已经意识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终身课堂;家庭教育要跟上变化的时代,父母就要重新学习、重塑自己。于是,家庭教育呈现出三大渴求:孩子渴求现代父母,父母渴求现代家教,社会渴求现代人才。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