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篇 总论
    章 中西医眼科医学发展简史
    我国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及同疾病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尤其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内容。其经历了南北朝以前的萌芽阶段、隋唐时期的奠基阶段、宋金元时期的独立发展阶段、明清时期的兴盛阶段、鸦片战争后的衰落阶段,以及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蓬勃发展阶段。
    一、南北朝以前之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远白上古至南北朝为止,经历了我国历目前夏、商、周、秦、汉诸代。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公元前14世纪殷武丁时期遗物——甲骨文字,在当时王室祭祀祖先的祈祷辞或卜辞中载有对殷贞王眼病的描述:“贞王弗疾目”“疾目不征”“大目不丧明”“其丧明”等。可见当时已将眼病称为“疾目”,眼命名为“目”,眼疾失明称为“丧明”。这是我国有关眼病的早记载。这一时期,尚无专治眼疾的医师。《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遂为耳、目、痹医”,可以说扁鹊是我国早的五官科医师。
    二、隋唐时期之奠基阶段
    公元6~10世纪的隋唐时期,社会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促进了中医眼科学的发展。中医眼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各方面都有了很大进展。 这一时期,重要医籍对眼病的认识与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展。《隋书 经籍志》中所裁《陶氏疗目方》和甘浚之《疗耳目方》,可谓我国早的眼科方书,以上两本书均已失传。除此之外,涉及眼疾的医著众多,如《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刘皓眼论准的歌》,其中《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书中已有集中记载眼科证治的文献。《龙树眼论》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部眼科专著形成。这一时期,涌现了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等一大批有名医家。王叔和所著的《脉经》是早记载从脉象鉴别眼病的医书,其中,涉及对眼病的论述,如谓目视皖吭有肾实、胆虚、肝伤3种;目痛有肾与膀胱俱实、肝与胆经气逆之别,对眼疾的诊治有着重要意义。如用治“肝虚,目睛疼,冷泪不止,筋脉痛,羞明怕日”的补肝散(夏枯草、香附),就是其中的代表方。
    公元610年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的部病因病理专书,有关目病者凡38论。公元652年孙思邈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内容丰富,载有关于预防医学、诊断、治疗及营养等各方面知识,孙氏还观察到老视现象,以为“凡人年四十五以后,渐觉眼暗,至六十以后还渐白明。”公元752年,王焘著《外台秘要》,在眼科部分介绍了印度理论的四原质学说,并介绍了金针拨白内障手术方法。
    唐代时期不仅创衍多种眼科手术,而且可配制义眼。据载:“崔嘏失一目,以珠代之。”又“唐立武选,以击球较其能否,置铁钩于球杖以相击,周宝(841~846年)尝以此选,为铁钩摘一目,睛失,宝取睛吞之,复击球,获头筹,遂授泾原,敕赐木睛以代之。”就以上记载,我国在9世纪就已有义眼,世界上安置义眼实以我国为早。
    二、金宋元时期之独立发展阶段
    金宋元时期,历经400余年(公元960~1368年),眼科的生理解剖、病机学说等基础理论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理论与临床方面都具备了成立专科的条件。在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6~1085年),太医署设有九科,眼科为其中之一,当时将《龙树眼论》作为教材之一,学生3000余人,其中20余人专习眼科,白此,眼科成为独立专科。
    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的医学论著,对中医眼科的发展影响深远。如《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幼幼新书》《普济本事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r斋直指方》《儒门事亲》《刘河间伤寒六书》《东垣十书》《丹溪心法》《世医得效方》等,其中有专论、专卷眼科文献,在眼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方面,各具创见。这时期的眼科专著,有《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原机启微》等。
    宋元时期比较重视脏腑病机。如《太平圣惠方》中有22条关于肝脏虚实寒热所致目病的病机,另有15条涉及胆、脾、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目病的病机。《r斋直指方》强调内障以肝肾虚弱为主的病机。谓:“目者,肝之外候也,肝取木,肾取水,水能生木,子肝,母肾,焉有子母能相离者哉?故肝肾之精气充,则精采光明,肝肾之气乏,则昏蒙晕眩。”另外,这时期也认识到,病因与病机难以截然分开,故《原机启微》按病因与病机分类,论述了18类眼病。
    五轮学说在北宋初期开始被引用,如《太平圣惠方》将《黄帝内经》有关五脏、五色、五味、五方、五行、天干等理论引入五轮学说之中。署名孙思邈编辑的《银海精微》实为元末的医人所辑。书中首先叙述五轮八廓学说和中医眼科的一些基本知识,接着列叙81种眼病的病因和证治,并附有眼病简图。其中66种眼病,已见于唐宋文献,另外新增的有胞肿如桃、眵泪净明、蝇翅黑花等15种,在眼科临床上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秘传眼科龙木论》是由宋元医家辑集前人眼科著述而成的眼科名著,由《龙木总论》与《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等部分组成,前者载列“七十二证方论”“诸家秘要名方”“针灸经”“诸方辨论药性”。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丹溪的学术思想对眼科影响很大。刘完素主火论,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目昧不明,目赤肿痛,翳膜眦疡皆为热也,及目瞑,俗为之眼黑,亦为热也。”李东垣主脾胃,他在《兰室秘藏》中言:“夫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夫以阴气之成,止侠得三十年之视听言动”,所以力举滋阴。这些学术思想,对眼科的病机学、治疗学均有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临床意义。
    金宋元时期,眼镜也已发明和使用。如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说:“瑷建,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正字通》释为瑷建即眼镜也。所以配制眼镜,实以我国为早。
    四、明清时期之兴盛阶段
    从明代到清代鸦片战争以前,历时470余年。这个时期,对中医眼科有较大贡献的医书主要有《普济本事方》《医方类聚》《薛氏医案》《古今医统大全》《医学入门》《本草纲目》《证治准绳》《古今医鉴》《景岳全书》《张氏医通》《古今图书集成 医部全录》《医宗金鉴》等,主要的眼科著作有《一草亭目科全书》《审视瑶函》《目经大成》《眼科阐微》《眼科纂要》《眼科百问》《异授眼科》《银海指南》等。在医学教育方面,明设太医院,内设大方脉科、小方脉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接骨科、伤寒科、咽喉科、按摩科等13科。眼科仍为其中之一,可见当时眼科受到国家及人们的重视,促进了眼科的发展
    兴旺。
    《审视瑶函》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强调:“夫目之有轮,各应乎脏,脏有所病,必现于轮,势必然也 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土黄,此五色之白知者,轮乜色也。已灼然而现证,医犹不知为目病之验,又况亢则乘,胜则侮,并病合病,白病传病,生克制化,变通之妙,岂能知之乎?”这些理论对于解释眼的生理与病理、指导眼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五轮学说的存废也有争议。傅r宇著《审视瑶函》,认为前人载160症失之滥,著72症则失之简,故摘要删繁,定为108症。全书从理论到临床证治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实用价值较高,因而流传极广。黄庭镜著《目经大成》,共3卷,卷1阐述基本理论;卷2包括12类病因、81症及似因非症8条;卷3则载方220余首。名医张璐著有《张氏医通》,其中“七窍门”专辑眼科资料,对金针拨内障手法记述颇详,并附病案以资参考。
    这个时期,对眼科治疗有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如《眼科纂要》在眼科药要项下,立有心经药、肝经药、脾胃经药、肺经药、肾经药、祛风药、凉血药、散血药、退肿药、止泪药、退翳膜药、镇痛药、细料药等,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眼科之用药特点。有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撰集的《本草纲目》影响甚大,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1 000余个,是我国历目前收载药物多的专著,其中收录了大量的眼科用药。
    五、近代之衰落、复兴阶段
    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历时109年之久。由于晚清政府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入侵,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期间的眼科著作,也只有《眼科金镜》《眼科菁华录》《中西医眼科汇通》等寥寥数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中医事业十分重视,1955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1956年先后在多数省、市创建中医学院,此后又在各市、县普遍设立中医院,使中医事业得以蓬勃发展,中医眼科重获新生,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也得以继承和发扬。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中医研究院创建了眼科医院。1987年湖南中医学院抢先发售开办中医五官大专班,1988年成都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开办中医五官本科专业,以盾又相继有一些中医院校开设了中医五官专业,专门培养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喉科或中医口腔科医师。从此,后继人才的培养纳入了正常轨道,中医眼科队伍也日益壮大。同时,全国有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还培养了一批获得眼科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眼科著作不但质量高,数量也超过历目前任何朝代。1960年由广州中医学院等五所院校出版了我国部高等中医院校通用的中医眼科教材《中医眼科学讲义》,并先后4次修订再版。各种中医眼科专著也不断涌现,如唐由之、肖国士主编的《中医眼科全书》,李传课主编的《中医眼科学》,陆南山《眼科临证录》《韦文贵眼科经验选》,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张皆春眼科证治》,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陈南溪眼科经验》,姚和清《眼科证治经验》,姚芳蔚《眼底病的中医治疗》,李传课《角膜炎证治经验》,杨维周《中医眼科历代方剂汇编》,张r俊《中西医角膜病学》,黄叔r《眼病的辨证论治》,彭清华《中西医结合眼科学》,张r俊《实用眼科药物学》等,均各具特色,对继承发扬中医眼科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有关基础理论、临床经验、科研成果等数以万计的学术论文被发表公布。20世纪80午代先后创办了《中西医结合眼科杂志》《中国中医眼科杂志》。1988年在北京市成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分会(全国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业委员会)。
    六、西医眼科学在我国的发展
    现代西医眼科早传人我国是在公元17世纪,西方传教士Terrenz、Rho翻译西医解剖学后出版了《人身说概》和《人身图说》。在《人身说概》“目司”一章中,介绍了眼的解剖生理。1807年英国Morrison来广州传教,1820年他与英国船医在澳门开设诊所,兼治眼病。1834年美国Parker医师(1804~1888年)到广州传教,次年开设“广东眼科医院”,后更名“博济医院”,1866年在此院内设立医校,这是美国及早在华的传教医师设立的所医院和医校。关阿铎( Kwan A-To)是我国位西医眼科医师,能进行翼状胬肉、睑内翻倒睫、白内障等手术。随着鸦片战争后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口岸的开放,在厦门、宁波、上海、广州、福州等地,教会医院、西医诊所相继进入并建立,如宁波华美医院( 1843),上海r清医院( 1845)、汉口协和医院(1864)、天津马大夫医院( 1868)。之后美国教会美籍贺庆医师在北京创办同r医院( 1903),1886午法国籍天主教传教士包儒略(Jules Bruguiere)在顺德府天主教堂进行眼病诊治,1904年建“道济眼科诊所”。1910年,道济眼科诊所扩建为顺德府r慈医院。1931年波兰籍神父宣蔚f( Szuniewicz)受罗马教皇之命到院主持眼科医疗T作。1945年12月邢台解放,该医院收归为国有,更名为“邢台眼科医院”。2013年10月升级为“河北省眼科医院”。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早期,随着西方侵华,我国开始建立医学院校,并设有眼科课程,但多与耳鼻喉科在一起,内容简陋。直到1921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将眼科与耳鼻喉科分开。1916年学者李青茂(1884~1946年)由美归国,任该院眼科代主任及助教授,1924年他开办中文授课的眼科进修班,翻译《梅氏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