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1章 降G调空间(部分)

 

我们在讨论“空间”时,总是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这幢楼再没有一间办公室的‘地儿’了。”“同志,让点‘空儿儿’。”虽然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深层次的考虑来说,“空间”的概念还是很难以捉摸的。英国哲学家伊恩?辛克法斯曾经质疑过:“通常人们把万物分为物质、空间和时间。物质存在于空间,延续于时间。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是空间……关键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是什么,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感觉……”我们能意识到空间的存在,但并不能看到它,听到它,真切地感觉到它。那么,到底什么是空间呢?

感觉到空间的极限和范围,很可能是早期智人的成就之一。在意识到只有通过一定的努力,才能走到附近的一条小河边、一块石头旁,或一棵树下时,最早的空间概念就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产生了。空间感的产生很可能早于时间感,因为我们是用描述空间距离的词“长”或“短”来形容时间的。而随着农业时代的到来,对空间的精确测量就成了一种生产需要。比如,耕种一块土地或挖掘一道沟渠,都需要这种测量。正是从这些生活琐事中产生了深奥的空间概念。古希腊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有关虚空的概念:元气(pneurna apei—ron),即一种允许物质在其中分离的东西。原子论之父德谟克利特就需要这样一种“虚空”,一种不存在任何东西的“虚空”,来使其理论得以成行。“空间”就是这样一种能使他的物质颗粒——原子——在其中运动的空的范围。

这样的讨论很快就扩展到了对抽象的空问概念的思考。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阿基塔斯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你走到世界的尽头并伸出你的手去,将会发生些什么呢?你的手会不会被空间的边界给挡住呢?德谟克利特的学生卢克莱修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并给了一个有趣的证明来说明空间无限:设想一个人跑到世界的边缘并扔了一支标枪出去,因为没有东西阻挡标枪前进,所以他认为宇宙应该不断向外延伸,以至无穷。而亚里士多德却持相反的意见,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他曾说:“很明显,天堂之外没有空间、虚空和时间”,并认为如果一块石头落向地球是在寻找它在宇宙中心的自然位置的话,那么上升的火焰也总归将会碰到一个边界的。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世界里,“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势必保持平衡。另外,如果宇宙无穷大,那么在其最远的边缘被迫绕静止地球旋转的物体,将会“以无穷大的速度停止运动”。这种情形在他看来,显然是很荒谬的。

直到文艺复兴,人们一直都在激烈争论着“空间”这个话题。在中世纪,神学常常给这种争论注入一种偏见。现来考虑古希腊原子论者提出的“静止的虚空”,这个概念意味着上帝创造了一种他无法移动的东西,这对上帝的全能性构成了挑战。所以这种观点被认为是异端的,不为世俗所容。但是,自然哲学家们于14世纪已开始考虑“运动学”,即关于运动物体的学问了。这样,他们就需要引进一个“*静止空间”概念,好让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概念都有一个参考系。其中,有个人在探索运动所遵循的数学规律时,就做了这样的假设。这个人改变了整个科学图景。他就是艾萨克·牛顿爵士。

1665年,可怕的黑死病在英国爆发了,并一路向北传到了大学城剑桥,牛顿便于当年夏天回到了儿时生活过的庄园,即位于林肯郡的沃尔索普。他在那儿辛勤工作了两年,在只有20岁出头时,就开始研究他那些重要理论的数学和物理基础了。这些早在他的学院生活时就产生了萌芽的理论包括:颜色理论、微积分,还有最重要的万有引力定律。1667年,24岁的牛顿重返剑桥,两年内就被聘为卢卡锡数学教授,这在剑桥可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因为性格内向,而且有点儿神经质,牛顿没有发表自己很多革命性的观点,担心公开后会招致批评。直到1684年,在各种问题的启发下和埃蒙德·哈雷的不断督促下,牛顿终于开始动手写作他那部历史巨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了。他放弃了刚刚迷上的炼金术,把他传奇式的精力都集中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此书。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述了引力理论和运动学。牛顿在这本书中提到,自然界的力,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维持着物体的运动,而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牛顿明确了伽利略由实验得来的推断:①运动的物体并不自动趋于静止,而是一直运动下去,除非受到摩擦力这样的外力的作用;②力的效果是使物体启动、减速或改变方向;③两物体间的引力,依赖于两个因素:各物体的质量和它们之间的距离。物体的质量越大,引力越大;而距离越大,引力越小。

更确切一点说就是:③两物体间的引力与各自的质量成正比,而与两者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更重要的是,牛顿认识到把苹果吸引到地面的力(传说中,正是因为在沃尔索普看到苹果落地,牛顿才受到启发,开始了对引力的思考),也是维持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力。  

他甚至还推导出了决定这些运动的公式。他发觉自然界是用一本数学书来作为上演一场场精彩戏剧的剧本的。他还发现所有的运动,无论是天上的还是地上的,都遵守着同一个物理规律,这个发现成了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而在这之前,哲学家们普遍认为天堂与人间截然不同;人间的东西都遵守着演化的规律,最终都会走到自己生命的尽头——而天上的星星却是永恒的、不朽的。但是牛顿的理论却把天堂人间统一了起来。现在,一个无所不能的数学公式可以解释两个不同世界里的事物:地上的潮汐,天上彗星和行星的运行,甚至加农炮炮弹的运动轨迹。所有这些事物的运动轨道,都可以同样精确地计算出来了。牛顿的贡献太大了,他因此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因自然科学工作而被授予爵位的人。

跳伞运动员和蹦极爱好者之所以垂直下落,是因为地球引力在往下拽着他们。引力不但主宰着宇宙的进化,还决定着宇宙在大尺度上的结构。然而,看起来有点自相矛盾的是,引力却是宇宙中最弱的力。一块小小的磁铁可以克服整个地球的引力把一个书夹给吊起来;两个彼此相邻的质子,它们之间的引力只有电磁力的一万亿亿亿亿分之一。引力只有在质量很大或距离很远时才起决定性作用,比如在行星、恒星或星系之间。

牛顿的理论需要一个时空架构,所以时间和空间显得尤其重要。就拿牛顿第一定律来说吧:一物体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但是这个“静止”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的呢?

“运动”又是朝着哪个方向或者背离哪个方向的呢?一提到运动,我们就必须选定一个参考系。比如,一个小孩子坐在飞驰中的汽车上看书,对于路边的旁观者来说,小孩子手里的书也在飞奔;但对于小孩子来说,书本却是静止不动的。牛顿的应急方案是在宇宙大尺度上选取一个参考系。空间就是它自身的静止参考系,均匀、透明,且永不改变。这种想法并不是牛顿首创的——比如,在他之前,伽利略就曾在宇宙中安置了一个连续的三维虚空 ——但牛顿用它来书写了一部完整的“科学圣经”。他曾说道:“*空间就其自身来说,保持着静止状态。”他的话在当时可是有着无上权威的。空间是静止的,宇宙中的任何其他东西都相对于它运动。空间就像是牛顿的一个空的容器,你要么相对于它静止,要么相对于它运动。位置、距离、速度都是相对于这个固定不动的空间来说的。只有建立了这种框架、这种不变的宇宙图景,他的理论才能成立。

在*空间里测量速度,还需要一座能为这个宇宙里所有居民计时的普适时钟。所有的事件,无论发生在哪儿,无论发生的速度有多快,都可以用这个普适时钟来计时。一座放置在宇宙边缘的钟、一座在宇宙中高速穿梭的钟,都可以和地球上的钟一样,用分、秒来计时。这就意味着,位于宇宙两侧的两个观察者在相向而行时,可以同时校正他们的时钟。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还说:“*时间的流逝不依赖于任何事物”,他的时钟从不受周围事物的影响。就像高耸在伦敦上空的大本钟一样,时间突兀于宇宙之上;而在它下面的我们这个广袤的宇宙里,星系不断碰撞,太阳系业已形成,卫星们也在忙碌地围着行星旋转。

牛顿的引力理论在预测行星运行轨道上大展身手的同时,却又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它并没有给出引力产生的机制。到底是什么东西在把行星们和其他天体拉扯到一起,绕彼此旋转的呢?牛顿的引力一旦产生,就立刻玩魔术般地传到了很远的距离之外。这就有了点超自然的意味。正如当时一位尖酸的批评者所说:“万事万物牛顿都能计算出来,就是无法给出解释。”对于一些人来说,没有给出事件产生原因的理论,不是什么好理论。牛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悲哀地解释说:“两物体之间的力是通过真空传递的,不通过任何媒介而把作用力施加到另外一个物体上,这太荒谬了!我相信任何一个有着正常哲学思维的人都不会这么认为的。”但他还是从实际出发,决定坚持自己的理论,选择了一条能够给出正确预测的道路。在与牛顿的一次假想对话中,爱因斯坦曾说:“你发现了唯一的一条出路。在你那个时代,只有具有高超思维和创造力的人才能做到这一步。”的确,牛顿引入的*空间和*时间是他理论中的瑕疵,但这两个概念却深深扎根于物理学中了,毕竟牛顿的理论能给出正确的结果嘛。

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影响了整个物理学长达200多年,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接受它们,也曾有人发表过自己的批评意见。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英国哲学家乔治·伯克利和德国外交官兼数学家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了。在角逐微积分最先发明权时,莱布尼茨还曾经是牛顿的主要对手呢。对于伯克利和莱布尼茨来说,时间和空间根本就不是固定的实体。莱布尼茨曾宣称:“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次序,但它们自身并不是物质。 ”时间和空间只有在与物质发生关联时才有定义。对于持相似观点的穆斯林哲人们来说,这样就避开了“创世纪之前上帝在哪儿”的问题。答案很简单:那时候不存在空间,没有“哪儿”之说。空间是在物质出现之后才存在的。行至暮年的牛顿,为自己对*时空的担忧找到了一个宗教上的解释:“(上帝)是永恒的,且无处不在;借此,他创造了时间和空间。 ”牛顿之所以坚持这种理解,原因很简单:他的方程处处成立。

对于古希腊哲学家来说,数学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审美体验。这种看法被牛顿通过自己强大的引力理论给否定了,他向公众表明了数学还能开辟一条通向发明创造的道路。他将数学公式转化成了物理定律;借助这些定律,大自然的各种运动——行星的运行、光的传播、机械的运转等 ——都可以预测。人们对牛顿定律的可靠性深信不疑,以至于在牛顿定律失效时,比如在不能解释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时,人们首先假定的不是牛顿定律出错了,而是在天王星之外还潜伏着一颗不为人知的行星,从而导致了天王星运行轨道的偏差。在此特例中,对牛顿的深信不疑获得了优厚的回报。1846年,科学家们发现了海王星。对于那些持批评态度的人来说,对手的这个胜利实在是难以招架。

在数学上,牛顿假定空间是“欧氏空间”,有着古希腊著名几何学家欧几里得定义的所有特征。尽管几何学起源于尼罗河畔的古埃及——由法老的测量员、拉绳定界先师所发明 ——但这些规则传到古希腊时就演变成了数学定律。古希腊哲学家们在几何学中看到了一种纯粹的真理,一种仅仅通过逻辑推理就可以得到的真理。几何学证明了物理世界可以只通过纯粹的推理来探究。古希腊人十分尊崇几何学,据说柏拉图就曾在自己创建的“学园”大门上标明:“不懂几何者禁止入内。”欧几里得是几何学的泰斗。公元前300年,他写下了《几何原本》一书,书中将当时所知的几何知识全部以简练的公理和公设表述了出来。在之后的2000年里,此书一直都是所有数学思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