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行动范围的扩大
  
  想自己做
  宝宝在1岁的生日左右,会放开手,可以暂时一个人站立,不依赖任何人,好不容易才学会靠自己的力量衡而站立,期间的解放感与满足感应该大得无法估计吧!然后,终于可以自己走路,自由地去想去的地方,这种喜悦演变成极大的自信,让宝宝的整个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此时,宝宝吃饭的样子也会有所不同。因为运动量变多,肚子容易觉得饿,不但会敲桌子催促,甚至等不及母亲把食物口中,就拉过汤匙或把手盘子里。有时还会把食物洒一地,这是因为宝宝的运动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的关系,这时千责骂孩子,反而要尊重孩子想自己拿汤匙、就算用手抓也想自己吃的意愿。因为孩子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练学会使用汤匙或从杯子中喝东西的。
  像这样,孩子的父母能够随处见到宝宝在生活上的主动意愿。如果孩子想脱衣服,就协助性地帮他移动手脚,让他自己解开前面的扣子。这种想尽办法用自己的手穿脱身上衣服的念头,在1岁这个阶段十分强烈。
  自己脱下来的裤子,如果前后相反或没有翻成正面,就算大人想帮忙,他也会固执地不肯让人帮。在街上也常看到,大人扶起摔倒而哭泣的孩子后,他又会回原来的地方再摔一次,想靠自己重新爬起来,这样的情形也是这个时期常见的现象。孩子对自身能力的自信(靠自己也能做到的欲望),应该就是这样产生的。一旦使用自己获得的能力完成某些事实,宝宝会更强烈地感受到成长的喜悦。因为这是自立的第一步,就算做得不好,父母也应该称赞他“好棒喔,宝宝自己做到啰!”这是很重要的。
  
  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
  我们常常会看到走路摇摇晃晃的孩子,从母亲的膝盖上滑下去想做某些事,然后又再度回到母亲所在的地方扑向膝盖,没多久又跑出去。持续观察的话,就知道孩子不会走太远,也*不会走到看不见母亲的地方。他们会频繁地回到原地,借由触摸来确定母亲的存在。经常会用双手抱住母亲,或头掩埋在母亲的膝盖间。就算正在玩积木或沙堆,也会不时抬头寻找母亲的身影,然后再放心地继续玩耍。如果发现母亲不见时,就会把玩具抛在一边,专心地寻找母亲。
  会走路的孩子的活动范围突然地变广,看到的全都是不可思议的新奇事物。小草、树木的果实、水滩和小石头……什么都想摸摸看。因为若不实际摸摸看的话,就不知道东西的触感和性质。会被想抓的昆虫突然飞起吓一跳;把手水中会觉得冷;用手拍水使得水溅起来而弄得全身湿漉漉的,这些都是第一次的经验。这种喘不过气般的惊吓及紧张重复两三次之后,孩子会需要息兴奋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母亲的膝盖或怀抱,对孩子们来说这都是感十足的地方。1岁时期的特征之一,就是事物的认知活动变得旺盛,换句话说,他们很喜欢用自己的脚到处走动,然后用手触摸、来回玩弄,想知道那是什么样的东西。例如,绕过树木一圈才知道树干的粗细,绊到树根才知道地面的坚硬度。用身体、感觉来得知身边事物的性质,对孩子学生活来说,是*必要的事。
  而对母亲的信赖支持着孩子前往未知的场所观察、触摸、尝试任何事物的冒险精神,就好像小型渔船要出海捕鱼满载而归,卸下渔补给好燃料,又重新出海一样。母亲正是探索活动的基地也是孩子的避风港。
  
  恶作剧——重要的学
  因很爱玩,母亲去晾衣服才一会儿的时间,回到客厅时,哎呀!不得了了,正在织的毛线被拉开、棒针也掉了,几乎全被拆光。正拿着棒针刺着卧室的纸门,一边回过头对着母亲笑,一副很得意的表情。受到惊吓的母亲,立刻抱并且抢下棒针,一边骂着说:“这样会刺到眼睛。”一边也因为孩子没有受伤而松了一口气。
  昨天才将卧室的纸门打出了个裂缝,还把手指裂缝中开始努力地撕纸门。父亲昨晚喝了点酒心情很好,他很包容地说:“没关系,大家小时候都会这样做嘛,乖一点。”母亲则叹气地说:“真是一刻也不能离开。”
 的家陆续传出“灾情”,家具上有用玩具车摩擦后的刮痕,地毯上也有蜡笔的痕迹。父母这样能宽容地谅解他的顽皮行为,算是很幸运的,如果是遇上脾气不好的父母,一天之中不知道要被骂几次。
  1岁幼儿常被认为是的时候,但同时也是最会恶作剧的时候。像想拿刚才母亲放在沙发上的毛线球,毛线的前端连着正在织的毛衣。他先是痛快地抽出棒针,再拉扯毛线一点点地拆开毛衣。因为实在太好玩了,所以努力地拉扯,最后毛线球因某个地方卡住而不会动了。这时他又注意到了刚才的棒针,心里在想它有什么用呢?对了,也许能在这刺个洞,有洞的话或许就可以像昨天一样撕破喔,“嘶嘶”的声音和手感实在是太有趣了…应该是这样想的吧!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小小的手指上,小心翼翼行一些动作。不管是拆开毛线的编织物,或是戳破纸门,都全力以赴的“杰作”,所以看到母亲时,会展现出一脸“你看!我很棒吧!”的表情,认为母亲会和他一样高兴,没想到母亲却说“不行哟!”就把棒针抢走了。
  就像这样,如果家长觉得某一种行为是孩子乱涂鸦或撕破纸,不如暂时将重要的东西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让他有多方尝试的空间。但是,限度一定要告诉孩子“这个很危险不可以摸哟!”“这个是很重要的东西,所以不要摸喔!”让孩子慢慢地了解。
  
  身为家庭的一员
  在孩子刚满1岁的时候,先让他坐在附有小桌面的儿童餐椅上吃饭,到了后半期就可以让他和家人一起坐在餐桌旁吃饭。这对孩子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成就。登上餐桌也可以说是身为家庭一员的权利,和父母及兄弟姐妹围着一个桌子吃饭的景象,是孩子成长后对“家庭”的原始印象。
  坐在旁边的母亲递来剔除掉鱼刺的鱼肉,对面的父亲让自己咬一口菜,就算伸手去拿东西而被哥哥姐姐骂会弄翻东西,不久二人又因某件事相视而笑,这些都是和大人一起吃饭的乐趣。全家人一起围着餐桌,愉快地分享同样的食物与欢乐。
  所以,就算幼小的孩子不理解内容,却也能感受到家人欢乐的气氛。一旦有人缺席他就会主动去寻找,似乎逐渐了解家人每天都要一起在餐桌上用餐。
  还有,此时也是让孩子记得打招呼的时候。早上,睁开眼睛时,母亲就会说:“宝宝,早安!”宝宝心情好时会笑容可掬地大声说“早安!”碰见爸爸时,还会一直对爸爸说“早安!”刚刚才会说简单词汇的孩子,往往会频繁使用这些词汇,一边模仿大人,一边体验人际关系。
  打招用主要在理解一天家庭生活的流程。例如早上起床后的“早安!”“开饭了!”是开始吃饭的信号,“我吃饱了!”表示用餐结束。还有一天结束要睡觉时的“晚安!”这些词汇除了能帮助孩子建立生活上的作息以外,更重要的是孩子能加入大人的活动而有很大的满足感。因为说出打招呼的词汇,对方一定会回应同样的话,令他们体验到“打招呼”就像是人类生活中的润滑油。
  另外,宝宝满1岁后,和全家人一起出门的机会也会逐渐增多。暑假回乡到老家或去拜访亲戚,或者星期天的野餐及兜风都是一起出门的好时机。虽然带到人多的地方或长时间的旅行对1岁幼儿还太勉强,但是这些经验是宝宝体验家人间深厚情谊的好机会。受到祖父母、叔叔伯伯的疼爱,与堂表兄弟姐妹间不受拘束的交往,都能扩展1岁幼儿的人际范围。
  
  模仿游戏
  小杰很喜欢和妈妈玩“拳头山的小狐狸”的游戏。认真地看着对方的脸,一边配合歌曲握手,一边张开手贴住脸颊。虽然他还不能记得,但就算动作慢一拍还是努力地模仿。一旦玩过一遍后,就会“妈妈、妈妈”地催促,摆头微笑地唱歌,双手咚咚咚地再开始游戏。
  像这种一起唱儿歌、两个人牵着手等触摸对方身体的游戏,会让孩子格外高兴。另外,宝宝也能体会到模仿对方动作的乐趣。宝宝大部分的学从模仿开始的,让1岁幼儿培养出模仿的能力,可以说是重要的成长历程。
  小杰会在玄关试穿爸爸的鞋,或在化妆台前涂口红,吃饭时也希望和大人一样用筷子,好像什么事都要模仿大人。还有,母亲会帮自己做的事,她也会对娃娃做,抱着娃娃、哄娃娃睡觉、喂娃娃吃饭等,对于模仿游戏很感兴趣。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模仿动作增多,也是孩子逐渐了解生活的方式。
  1岁幼儿的模仿特征,不单是动作,就连声音的模仿能力也有显著的发展。妈妈说“苹果削好了”时,宝宝会跟着说“果果”;妈妈说“来穿鞋子!”宝宝会回应“鞋鞋”;妈妈说“你看,是飞机哦!”宝宝也会说“飞飞”等,孩子会照着听到的任何话再重复说一次。虽然发音还不是很清楚,却会借由一再地反复,而记住母亲说的东西名称。满2岁前就会知道身边各种东西的名称,起床、睡觉、抱抱、走路等表示动作的词汇也大多能了解。
  言语能力是人类不可欠缺的,因此虽然受到身边大人照顾,若不能将事物与语言结合在一起,就很难正常生活。大部分的母亲在做某些事情时,都会在无意识之中说“好了,肚子饿了吧,我去做饭啰!”“你看,这是鱼喔,很好吃吧!”“球要过去啰,跟妈妈说球滚过来了”等。而听到这些话的孩子,会边试着说球滚过来了,一边记住“球”这个名称,也了解球正在滚动的状态。
  就像这样,孩子借由模仿不断地学引发出这种模仿活动的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