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一章 开始的结束 我军将在法国登录我们必须承认,在1944年5月,或许美国人并不像他们自认为的那样真正地了解战争。 珍珠港事件虽已过去了两年半的时间,但在美国陆军中,仅有11个师有过与德军地面部队在战场上交手的经验。肩负全歼德军重任的两位美国将军—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和奥马尔·布莱德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甚至没有海外服役的经验,而在珍珠港事件之前,两人也从未指挥过超过800人的部队,也就是说,没有承担过比营长更高的职责。 的确,当美国全力投入军工生产时,她可以胜过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到1944年5月,美国陆军已拥有近800万名武装人员。但近4年前,当德国军队于1940年6月占领巴黎时,包括陆军航空队在内的美国陆军只有区区19万人,其兵力规模甚至要小于瑞典、瑞士、匈牙利或南斯拉夫等国。当时美国陆军只有少数几个师级单位,若未经大规模扩充和集训,这些单位均无法部署到海外。事实上,对德国占领的法国海岸发动一场袭击行动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因为美国陆海军几乎连在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的某个岛屿上进行一场登陆演习的资源都没有。 数百万匆忙穿上军服的美国平民能否抵挡精锐的德国党卫军、装甲部队和伞兵?能否抵挡那些曾在一个月之内攻陷法国,并用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全世界定义了“闪击战”(blitzkrieg)这一新名词的百战之师?美国的高级指挥层相信他们可以办到,但某些外国观察家却不以为然:在D日开始之前不到一年,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手下的一位备受爱戴的将军哈罗德·亚历山大(Harold Alexander)爵士给美军打上了这样的标签:“(他们)在意志力和体能方面都相当弱,而且相当稚嫩。”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能否承受一场伤亡巨大的战役,如同一战中的凡尔登或索姆河? 没有人能未卜先知,但他们很快即将亲眼见证。 普通美军士兵当然已经准备好了迎接这场大考验。陆军优选领导乔治·C. 马歇尔将军也已确信这一点。自格兰特(Grant)和谢尔曼(Sherman)的时代起,美国人一直追求迅速、无情与地赢得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当然也不例外。几乎每一名美国军人,从最菜鸟的新兵到马歇尔本人,他们都执着于一个明确的军事准则,即最快的回家方式是对敌人施以连续重击直至其灭亡。如果有一项事业值得为之战斗(这一次肯定是),那么是否能以更为明智的方式投入战斗呢? 正如马歇尔所看到的那样,问题在于,盟军部队需要对闻名于世的德军施以一连串重拳打击才能将其消灭,而要让敌人没有任何喘息之机,对美国战争生产力的需求也会大得惊人。然而,鉴于1939年秋欧战爆发后美国在重新武装方面的松懈和迟缓,达到这种生产水平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马歇尔将军并非是一个善于夸夸其谈的人,但在战后的岁月里,他曾不无懊悔地宣称,如果美国在1939年(而非1940年)就开始执行积极有力的重新武装计划,那么她本可以让战争提早一年结束,并且还能节省数十亿美元的花销和减少10万美国人的伤亡。 尽管如此,到1944年春,战时经济还是进入了全速运转状态,军队也已做好了准备。马歇尔曾经说过,美国陆军的各个作战师需要差不多两年时间才能完成必要的训练,充分锻炼其战斗精神和战术技巧,以便他们能在战场上击败德日强敌。到1944年中期,陆军89个师中的大部分都已经证明了他们的价值,或者已经准备好了迎接战争的考验。借助谨慎和好运,可以让1943年2月发生在北非战场凯塞林隘口(Kasserine Pass)的灾难不再重演。而且,如果像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所大力宣称的那样,德国 —而非日本—是盟国的首要敌人,那么,从马歇尔将军的角度来看,眼下最紧迫的问题是发起一场地面战役,投入尽可能多的陆军师与德国国防军作战。在历史上,毁灭式战争策略曾为格兰特和潘兴(Pershing)所用,现在马歇尔希望这一战略能再度为他效力。只要苏联能够继续牵制德军主力,那么后者不可能扛得住英美军事力量和工业产能的巨大压力。 马歇尔将军早已知晓那场决定性的战役必须要在何处展开。它已不是秘密:1942年5月,在哈德逊河(Hudson River)畔旧马球场附近的一座如同洞穴般的储藏室中,当马歇尔向聚集于此的西点军校毕业生发表讲话时,他公开宣布了这一点。 乔治·C. 马歇尔将军 美国陆军参谋长向美国军官学院即将毕业的学生发表讲话 1942年5月29日 这场斗争将会达成决定性和最终的结局……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必须摧毁日本和德国的战争机器……目前的一系列大事件,让我回想起了国会议员们在12月7日之前向我提出的那些问题,比如说美国士兵可能会被派往何处参战,以及对于正在努力进行充足训练的美国陆军而言,其迫切需求为何……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可能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但有一件事对我来说很清楚:我们必须随时做好在任何地方进行战斗的准备。这种可能性并非夸张,因为今天我们美国士兵遍布于整个太平洋地区,以及中国—缅甸—印度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