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一篇 南部斯拉夫人的彗想与坝实 第一章 南部斯拉夫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9—19世纪) 一、中世纪南部斯拉夫国家 巴尔干半岛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缘地理位置,有利于发展出高水平的文明。欧洲自古至今的历史都与巴尔干地区的历史密不可分。古代史中有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史绕不开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国的巨大影响;欧洲近代史和现当代史以巴尔干原社会主义国家和希腊、土耳其为代表登上历史舞台,它们是欧洲历史和文明的一部分。 巴尔干山不仅是接连不断发生流血和战争的场所,也是爱国者进行革命活动的摇篮,孕育了无数的民族英雄。 巴尔干更是南部斯拉夫人栖息、繁衍、成长和壮大的摇篮。 斯拉夫人定居巴尔干半岛 斯拉夫人属欧罗巴人种东欧类型和巴尔干类型,分为三大支系:西斯拉夫人(包括波兰人、卢日支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东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南斯拉夫人(包括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和黑山人等)。 关于斯拉夫人的起源,即他们的“祖籍”问题,至今也没有确凿的考据成果。比较多的学者认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公元1世纪末和2世纪初的古罗马文献。罗马作家大普林尼著的37卷《自然史》在介绍一些欧洲古代民族时,提到在维斯瓦河一带除居住着萨尔马特人、斯基泰人外,还有维内德人。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一书中,也把生活在古代日耳曼人东边的居民称为维内德人。据考证,维内德人即古代斯拉夫人,公元1—2世纪曾分布在西起奥得河、东抵第聂伯河、南至喀尔巴阡山、北濒波罗的海的广大地区。今日波兰境内的维斯瓦河河谷,被认为是斯拉夫人的故乡。4—6世纪,斯拉夫人中开始出现部落联盟。由于民族大迁徙的挤压和冲击,逐渐分化为三大支系,并出现不同的名称:西支称维内德人,东支称安特人,南支称斯拉文人。后来,由于南部斯拉夫人同拜占庭人联系密切,多见于史料记载,所以“斯拉文人”或“斯拉夫人”就成为各斯拉夫民族的总称。 根据拜占庭相关史料,斯拉夫人中的一支称为“斯拉维人”,在5世纪末和6世纪初已出现在潘诺尼亚和多瑙河下游一带。史料还提到,在阿提拉匈奴人部落联盟中也有斯拉夫人。6世纪上半叶,安特人已到达多瑙河下游。这样,一些斯拉夫学者认为,5世纪末和6世纪初斯拉维人和安特人已成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的邻居,占据喀尔巴阡山脉到多瑙河流域的广阔地区。 直到6世纪,斯拉夫人仍处于原始公社制阶段,但已出现比较巩固的军事组织,部落会议在原始民主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这时,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活动,同时从事畜牧业、渔业和养蜂业。各种手工业,如冶金、纺织、皮革、木工、制陶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6世纪末和7世纪,斯拉夫人越过多瑙河来到巴尔干半岛。他们被称为南部斯拉夫人,以区别于西部斯拉夫人和东部斯拉夫人。他们是现今的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的祖先。 根据拜占庭史料记载,7世纪古保加尔人的到来,给巴尔干半岛的人种增加了新的血液,并于681年建立了第一个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 尽管南部斯拉夫人向巴尔干半岛迁移时,他们的语言、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形式可能相近或非常相似,但他们到巴尔干半岛后既不统一也不团结。据拜占庭史学家的描述,巴尔干半岛的斯拉夫人各自为政,有公社民主组织,但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团结,甚至相互敌视。拜占庭当局统称南部斯拉夫人为“斯拉维宁”。在同拜占庭帝国的斗争中,南部斯拉夫人开始结成军事和部落联盟。有的部落联盟后来变成了国家形态组织,如在今日保加利亚东北部米齐亚地区的“七部落联盟”就奠定了斯拉夫保加利亚国家的基础。 由于蛮族的不断侵袭,到7世纪初,拜占庭帝国对多瑙河下游地区的控制已严重削弱,这为斯拉夫人的入侵和定居多瑙河下游一带创造了条件。至于斯拉夫人进入巴尔干半岛的具体时间,尚未发现确凿的史料。一些斯拉夫学者认为,6世纪下半叶斯拉夫人开始侵入多瑙河以南的拜占庭领土。而6世纪80年代,斯拉夫人从匈牙利境内的潘诺尼亚一带越过多瑙河,最优选入巴尔干半岛的西北部和西南部地区。部分拜占庭史料提到,615—620年,斯拉夫部落或部落联盟包围了今日希腊的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还提及斯拉夫人已经会使用船只,从海上进攻萨洛尼卡。7世纪20年代末,萨洛尼卡再次遭到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的联合进攻,拜占庭帝国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对巴尔干半岛大部分领地的控制。617—619年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已经抵达君士坦丁堡附近,侵占了拜占庭帝国在色雷斯和黑海地区的部分领土。 斯拉夫人同日耳曼人一样,有着牢固的村社制度,但没有广泛使用奴隶,战俘可以享受自由人的待遇。他们的社会发展超越了奴隶制阶段,直接从原始社会进入封建社会。自6世纪起,斯拉夫人便开始侵袭拜占庭帝国的巴尔干属地,至7世纪,南部斯拉夫人已在巴尔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