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在物价飞涨、不断的动荡时局之下,这条新闻虽让人感到扬眉吐气,却无法博取更多关注。在众人眼中,这是茶余饭后的一桩好谈资,足以用来证明“中国人不比洋人差”;至于张博士所从事的研究,不论是哈佛还是经济,那些象牙塔里的书生摆弄的道理,实在艰涩难懂,且离百姓日常生计太远,着实难以让人提起兴趣。
  没人能够看到未来,张培刚自己也不能。
  六年前的秋天,二十八岁的张培刚通过庚款留美考入哈佛大学,那一年里,该校经济学系博士论文是《经济理论运算的重要性》;“大卫·威尔士奖”的获奖者名叫保罗·萨缪尔森。而六年后,张培刚的这位师兄正是在此篇长文基础之上写就了《经济分析基础》,并主要凭借这本著作在二十三年后,踏上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在五十五岁时,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
  对于一位经济学家来说,那也许是的荣誉。
  而在1947年,距离新中国成立还有不到三年,三十四岁的张培刚凭《农业与工业化》与六年前的萨缪尔森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但此时的中国,内战正酣、不断、民生艰难;国统区物价飞涨,社会飘摇动荡,几乎放不下一静的书桌。
  那时,城市里的国共暗战蓄势待发。千里之外,的孟良崮战役已经箭在弦上,很快就将见个分晓;但在当时,大多数城市居民并没有意识到:这场远在千里之外的战斗,会成为解放战争中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转折,而他们自身,也将随着这次转折,中国历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