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见证台湾历史的一碗面
——台南度小月
唐山过台湾,“十三留一回头”。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年)开始,渡台禁令形同虚设,闽南泉州、漳州一带的前仆后继渡过海峡来台发展,台南度小月创始人洪芋头约摸也是在这段时间从福建漳州渡海来台。“初来乍到,我曾祖父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和大部分新一样,出海捕鱼为生。”讲到这段历史,洪贵兰的神情顿时严肃了起来。
洪贵兰是台南度小月的第四代经营者,长发挽髻,笑靥如花。父执辈口传的历史在她口中栩栩如生,仿佛刚在眼前发生。“渔民全看老天爷的脸色吃饭!”每一年夏秋之际,只要风浪过大海,海象不佳,或是台风袭台,洪芋头和其他渔民就只能望海兴叹。一家人嗷嗷待哺,总得想个法子另谋生路吧?洪芋头灵机一动,挑起竹担,带着小凳子到台南水仙宫口摆面摊做生意。当时的台南城住着许多从商的有钱人,洪芋头下午三点才出担,小小一碗面就如同现今流行的“下午茶”概念,吃巧不吃饱,不会影响到晚餐食欲。很快面香传千里,“既然是度过淡季的副业,曾祖父就将之名为度小月。”这个时候,恰为深植两岸脑海中的公元1895年。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对台湾来说是风雨飘摇的岁月,甲午战败,清廷签署《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度小月担仔面度过了辱国的日据时代,历经“二战”,当然也见证了政权撤退来台的年代。但因为口味好,用料实在,小小一碗面人气不坠,从第一代挑担胼手胝足经营到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店面——很小的一家店,除去烹煮设备,只够摆三张矮桌。
贵客上门轰动邻里 蒋经国“尿遁”离开
“我是油汤里长大的小孩,帮家里的忙理所当然。”洪贵兰六岁时就开始在店里帮忙,小女生个子矮,脚底还得垫板凳才能做事。“度小月渐渐有名气,当时许多电视上才看得到的明星都到我家吃面,很多邻居会挤到店门口看明星。”度小月名声响亮,竟然还吸引了一位
特殊贵客上门,就是蒋经国。“蒋先生很随性,没有事先通知就跑来了,把我父亲吓一跳。”洪贵兰回忆,蒋经国只带了几名随扈光临度小月,没有待遇,和其他顾客一样,蹲在小板凳上吃面。尽管用餐行程没有对外张扬,不过消息很快传遍邻里,不一会儿的工夫,台南市中正路万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随扈一看不太妙,问我父亲有没有其他的门可以离开?我父亲很镇定地告诉他们,一旁古井边的洗手间后面有条小路可以离开。”后来这一行“贵客”,果真借由上厕所“尿遁,这样的状况还发生过两次呢。
“士农工商皆在此闻香下马”,度小月的味道不仅吸引蒋经国,新加也曾是座上嘉宾,、多位政坛重要人物也都来过度小月,“宋楚瑜还一口气吃三碗”。台南市只要招待外宾,常选择度小月。一碗小小的面竟然扬名国际,第四代经营者开始思索:度小月能否有新的定位和角色,能否为顾客做更多。
老卤传承五代情 老店美味无国界
首先思考的层面是用餐的环境。“我们台南夏天热得要死,冬天冷得要命。”老店店面太小,想吃碗面必须排队等候。“夏天常看到西装笔挺的顾客,顶着烈日边排队边擦汗;冬天则是缩在寒风中等待,对顾客很不好意思。”于是第四代经营者在老店又找了个新店面,扩大营业。新的旗舰店桌数多了好几倍,还把很久以前曾经用过的器具通通陈列起来,古老怀旧的风格,仿佛一座担仔面博物馆。
“让顾客吃得健康,是度小月的核心价值。”现在度小月的汤头是第二代洪再来改良而成,以虾头熬制高汤,汤头既浓郁又鲜甜。但“虾头汤”风险很高,“几百颗虾头里只要有一颗不对劲,就会坏了整锅汤,得全部丢弃重熬。”上世纪90年代台湾水产养殖业外移,度小月曾因遍寻不着可熬汤的虾,差点被迫停业。“现代人讲究养生,虾头的胆固醇高,我们必须为顾客的健康着想。”洪家第四代积极投入新汤头的研发,以各种蔬果搭配实验,用了两年时间,终于找出“和虾头味道几乎一样的配方”,打算换新汤头。会不会担心些微的味道差距,失去老顾客呢?“曾祖父本来就是以蔬果熬制高汤,我们只是回到初衷”,肖贵兰说。
“这碗夫,从摸到面的那一刻开始,面的手感软硬,就是火候。”洪贵兰偶尔会坐镇红砖矮灶内,亲自烹调。灶上熄火的老卤是度小月的镇店之宝,和店门口的竹担子一起提醒着第四代甚至是即将接棒的第五代,莫忘曾祖父打下的江山,祖父以及父亲传承下来对口味的坚持。
这正统的“台湾味”,现在也在大陆飘香了! 2012 年年底,度小月北上大陆,在号称七星级的北京侨福芳草地酒店开设第一家分店,未来还将在华北以及各大都市设立据点。北方人口味偏咸,不过度小月坚持原汁原味,“走味,就不是度小月了”。在食材方面,红葱头、贡丸等,用的都是地道的台湾原材料。至于面的灵魂——“肉臊”,更是搭船漂洋过海,通过海运直送北京。一百多年前的洪家曾祖父,搭着木船,从福建历经九死一生来到台湾。现在,子孙们将他的味道,借着船只再送回对岸,让这肉臊持续飘香。
一碗面,五代情,传承,不外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