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货币史:腰缠万贯的痛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兜里都掏不出来几元钱。 别误会,我不是说大家没钱花,我是说现在没人花“钱”了——用手机支付嘛。
    连路口卖烤红薯的大爷,都能顺应潮流,掏出来一蓝一绿两张打印着二维码的图片。
    其实我觉得怪可惜的,要知道,我们还是世界上 早发明“纸币”的 呢。
    从以物换物到一般等价物,从贝壳、金属到铜钱、纸币,那可是好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有时候我拿出为数不多的钞票看看,也会不禁感慨:这小小的一张纸,到底经历了什么,怎么让人又爱又恨呢?!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事情要从3 000 多年前的商朝说起。
    老王是个种水稻的, 拥有的就是大米。他不管想要什么,都得拿大米去换。
    就这样,老王每天都要思考一些问题,诸如: 不是只有老王一个人这样。
    于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经过无数次相似的思考和思考无果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如果所有人都用同一个“东西”交换,并且明码规定所有要交换的物品都等于多少“东西”,不就没问题了吗?这个“东西”,就是经济学上说的“一般等价物”,也是中国 早的货币——贝。 贝比大米好用多了,商品交换也随之繁荣。
     此时,商朝已经进入了青铜器制造的鼎盛时期。既然有了技术,就要利用起来嘛。于是,他们开始把青铜冶炼成海贝的形状,代替真的海贝来进行商品交换。 自然而然,海贝这种自然货币逐渐退出市场——人工货币闪亮登场啦。
    从杂乱形状到统一形状但很快人们就发现,可能是铸币师傅的审美差异太大了,铜币的形状开始越来越丰富,有长条的、四方形的、尖的、带把的…… 这就算了,众所周知,战国时期是七雄争霸的年代,每个 的货币都 不同,赵国用铲币,齐国用刀币,秦国干脆用圆形方孔钱币,于是就会发生这样的场景:一个齐国人到赵国旅游,想带点土特产回家—— 难怪总是打来打去啊……直到,秦始皇做了一件事——统一货币。
    全中国的人都知道他统一了度量衡,其实他还统一了文字、法律,以及货币。
     在秦国的圆形方孔钱币的基础上,“秦半两”诞生了。一直到民国初年,小额金属货币的形状都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至此,中国的货币终于结束了形状各异、重量不一的“大乱炖”状态,开始了流水作业、标准化生产,也推动经济事业前进了一大步。
    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钱币统一了,就好好干事业吧。结果到了汉朝,又乱了。
    为了休养生息,汉文帝实行“无为而治”,虽然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对货币铸造也过于“无为”了。
    当时,各郡国都有铸币的自由,民间各种铸币“小作坊”也开得风生水起。这使得市面上流转着各式各样的货币,而富商又可以利用自己的权力,实现“钱生钱”的资本积累。总之,整个货币系统可谓乱七八糟。
    武帝即位,终于开始收拾爸爸、爷爷、太爷爷等留下的烂摊子了,果断收回各郡国的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统一发行、统一管理货币。“五铢钱”成了 合法的流通货币。自此以后,“中央铸币”就成了各朝各代的共识。
    从文书重量到开元通宝秦汉以来,货币都是以重量命名的,比如“半两”“五铢”。
    到了经济文化都高度发展的唐代,大家都觉得这样不行,必须取一个 酷炫的名字,才能彰显大国风范。“开元通宝”就是在这个时候,确立了它在中国货币 长达1 300 多年的 地位。
    “开元”意味着“开国奠基”,“通宝”意味着“通行宝货”,此后“通宝”作为铜币的名称就一直流传下来,前面往往被冠以年号或国号。例如,“建中通宝”(唐)、“大唐通宝”(南唐)、“太平通宝”(宋)、“永乐通宝”(明)、“康熙通宝”(清)、“宣统通宝”(清)等。
    把铜钱当作宝物,意味着人们对货币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