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1章漂泊的青春 在当下时代,一个年轻人的生活前景是如此地充满不确定性。仅仅在数十年前,几乎所有的年轻人在青春期快接近尾声时,都会知道他们将在何处生活,将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自己会跟谁结婚。而如今,大多数年轻人直到已步入成年,对于这些问题仍无法找到确切的答案。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很多年轻人要背井离乡,到远方去寻找发展的机会。甚至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也会花数年时间去做一些临时性的工作,而不是进入到一个长期稳定的职业领域。事实上,“较为性职业”这一概念已经遭到了质疑。因为很多职业正在演变成一连串相对“短暂”且“不连续”的工作。至于说组建个人家庭,世界各地的年轻人都在延迟结婚甚至选择“不婚”。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不婚的年轻人数量还会持续增多,或者他们拖到几乎要过了生育年龄才选择结婚。 当下的一些年轻人很乐于接受这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新机会。这些年轻人已经为自己的未来构建了清晰的愿景,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驱动,充满活力,保持乐观,并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计划来实现个人抱负。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享受着探索世界的过程,以及对个人潜能极限的不断挑战。不再需要任何的保护和激励,他们会跨越遇到的任何阻碍。总之,他们找到了一种很强的目标感,不断激励着他们,并指引着他们前行的方向。 与此同时,他们的很多同龄人仍在痛苦的挣扎着。在步入成年,面对一些重要的选择时,他们感到自己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方面好像处于一种“漂泊状态”或者被“卡壳”了。现在,相当多的年轻人在接纳成年生活角色如“父亲或母亲”“职员”“丈夫或妻子”“公民”时,都会迟疑不决。 从美国到日本再到欧洲,年轻人“延迟承诺”的现象在工业文明世界都普遍存在。举一个特别的例子,在意大利,有报道称,大多数30岁的年轻人还跟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既不结婚,也没有全职的工作。在美国,一项针对18~24岁的年轻人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他们大多数人而言,婚姻、家庭和孩子并不被视为是想要追求的成就,而是要去规避的风险”。 英国首先在政府层面注意到“未就业状态青壮年”日益增长的现象,5年前的一份国家报告中,提出了“年轻啃老族”的概念(“既没有‘接受教育’,也没有‘就业’,又没有‘参加就业辅导’”)。日本政府最近报道称,有近百万年轻人成为了“啃老族”,并对此发出明确的警告,而这是在一个以“稳固的世代工作伦理”而著称的社会。在这两份报告中,都没有提到“经济放缓”问题。欧洲、亚洲、美国以及其他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都在经历经济的快速增长,足以给年轻人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但是很多年轻人却停步不前,或许是因为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而感到气馁,或许是因为他们畏惧做选择带来的所谓“风险”,又或许是提供的这此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在他们看来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提不起兴趣去做。年轻人的种种“不愿意”和“踌躇不前”背后隐藏的原因,令很多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开始为这些年轻人还没有找到一些可以让人生获得满足感的事业和承诺而感到担忧。 很多父母也表达了他们的担心:他们的子女可能变成“回巢一族”,在本该展翅高飞的年纪,却又回到了家中的巢里,父母们一开始还能以幽默的方式谈论这件事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幽默就变得越来越少。我把它称为“如何才能让我那乖女儿从地下室搬出去”问题。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对子女“花比一般人更多的时间自谋生路”感到困扰。这个问题存在积极的一面:它暗示了一种亲密关系,而这种亲密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都是被很多家庭忽视的。现在,已成年的孩子还是感觉待在家里比较舒适,他们也确实很享受待在父母身边的感觉,相比婴儿潮一代的人,他们更能够开放地跟父母沟通。 这个问题因媒体的报道而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在2007年5月的《财富》(Fortune)杂志上,纳迪拉·希拉用愉快的笔调写了一篇关于“婴儿潮一代的孩子们”的报道,她认为自己也是这群孩子中的一个。以得体的方式赞扬与她同时代的年轻人拥有的过人天赋、活力和创造力,作者以例证说明,“我和同龄人遇到的所有问题和质疑,将引领我们去探寻一些重要的答案”。同时,随着质疑和自我探索期的延长,也就延迟了向“较为性工作”和“建立个人家庭”的过渡,这种“延迟”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代人。希拉援引了一份对2000~2006年间美国大学生的调查,调查显示,近2/3的毕业生在毕业后搬回了父母家,其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家里待了一年以上。她引用了一个28岁的年轻人(此人曾写过关于这一主题的书)的话:“如果我们不喜欢一份工作,我们就辞职不干,大不了搬回家里,这没有什么丢脸的……我们的妈妈最喜欢做的事,莫过于给我们做可口的肉饼”。另一个24岁的女生也响应道:“我认为父母也希望感觉到自己被需要,我是很独立的孩子,在我请求帮助时,他们会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