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徽北京

清代的乾隆年间,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艺术相应得到了发展。是自乾隆十六年(175pan>)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不仅使南北经一步沟通,同时也了南北文化的交流。例如就在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的这一年,皇太后60寿辰之日.便有南方戏京祝贺,当时的演剧盛况是“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高梁桥”“每数十步间一戏台,南腔北调,备四方之乐.侲童妙伎.歌扇舞衫,后部未歇,前部已迎。左顾方惊,右顾复眩……”(见赵翼《檐曝杂记》)乾隆三十六年①(177pan>)皇太后80寿辰,

“京师钜典繁盛,不减辛未。”及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来到北京,以演出《滚楼》一剧名动京师。此时就当时北京流行的京腔也大为减色,乃至出现了“京腔旧本置之高阁”的局面。(见《燕兰小谱》)

乾隆五十五年(1790)是高宗(乾隆皇帝)80寿辰.扬州的盐商江鹤亭②为给乾隆皇帝祝寿,于当年秋天特组织了以名演员高朗亭∞为名为“三庆”的徽戏班京为乾隆皇帝做祝贺演出。(见《梦华琐簿》)这就是戏剧史上有名的“徽京”。也是后来徽班逐渐发展成为京剧的一个关键。

总之,在京剧形成以前.大约从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在北京流行的规模较大的戏曲剧种.除在当时剧坛占主导地位的昆曲外,还有京腔、秦腔、徽调、汉调以及规模较小的柳枝腔、罗罗腔等地方戏曲。其中发展最快、最受群众欢迎的要算徽戏班的演出了。

徽戏班的演出,所以受到北京广大观众的欢迎.是因为它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丰富优美的声腔曲调徽戏班的老家是当时安徽的首府安庆市,安庆地处繁华都市之中心。位于长江中游,亦是水陆交通之枢纽。随着商业经济的流通,南方各戏班的流动巡回.也多路经此地。例如早在明代.江西的弋阳腔、江苏的昆山腔.便流传到了安徽。之后北方的北曲,西部的梆子腔.都曾流传到安徽。是乾隆皇帝的六次南巡,陕西、四川、湖北、江西等地的戏班往扬州集中,也都要路经安庆。因此.徽戏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有条件能够广泛地吸收我国各地方戏曲声腔曲调的特长,使其声腔曲调丰富而多彩。就徽京时来看,括二黄、昆曲、吹腔、高拨子……各类声腔。而就其曲调来看,它既富有高亢激烈之特长.又颇具浑厚深沉之。这不仅加强了声乐的美感,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声腔曲调的表现能力。因此,徽戏入北京时,直简寡、高亢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