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编 全命题作文
  原版试题

要求:①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2007年福建省莆田市中考试题)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独词式全命题作文试题,对“家”写作内容没有具体要求,给考生带来自由的选材立意空间。写这样的题目,我们在构思行文前,考生要尽可能选自己熟悉的范围、熟悉的事物来写,做到“化大为小”,“大题小作”,以小见大。比如:我想有个家、有家真好等。虽然文体自选,但考生选择文体要与个人特长有机结合,不能为求新颖,而选择自己写作难度高的文体来写,那就得不偿失了。不论小家(家庭)、大家(集体或国家),角色身份如何,都要写出对“家”的体验和感受,叙述、抒情、议论表达方式运用得当。
  品读点悟

  福建省莆田市考生
家,是我们栖息的港湾,也是我们温馨的乐园。当你疲倦时,你可以在家中尽情地享受那份舒适的闲情;当你苦闷时,你可以在家中任意发泄;当你心中有千千结时,你可以在家中倾诉……(着笔以喻释“家”,总领全文,后用一组排句尽现“有家真好!”,叙写畅达。)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在父母百般的呵护下,我:陕乐地成长着。清晨,我睁开惺忪的双眼时,便会看到桌上丰盛的早餐;我做作业时,妈妈会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我生病时,爸爸妈妈宁可扣工资也要调休,陪我去看病……(从3个不同层面具体写家之美好。)我深深地感到:有家真好!(点题自然。)
然而,世界上有许多孩子却不能享受这份幸福,这份快乐。(“然而”一转,由己及人,写出心情,为下文收养孤儿打下思想感情的基础。)他们在大街上流浪,过早地失去了亲情。我望着这些孩子,感慨万分,禁不住流下了泪水。
在我的要求下,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我们家领养了一个孤儿。他初来到我家时,似乎显得很拘束,很少与我们交谈。(“领养孤儿”,材料新颖。从“拘束”到“脸露笑容”写出了适应的过程,突出情融于家的顺心。)或许是由于孤独的时问久了,他已经对人们的亲情麻木了。于是,我主动与他接近。渐渐地,他仿佛有了家的感觉,脸上露出了笑容。
望着他的笑容,我感到很舒心。从此,我们以姐弟相称,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姐弟相称”说明亲密无间,“其乐融融”道出家庭和乐。)
我们共同分享着有家的快乐,有家的温馨。他的脸上时时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我的心里更是乐开了花。终于有一天,他发自内心地说:“有家,真好啊!”(变换点题形式角度,突出中心。)
如今,世界上仍有许许多多的人需要我们去关爱。只有这样,世界才会成为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才会充满阳光、充满爱!
但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有一个美满的家,但愿他们都能够感觉到有家真好。(文章内容既有广度也有深度。以议论结束全文,进一步明确主旨。)
  特色简析
这篇考作之所以优秀,主要表现在:一、扣题选材,新颖独特,突出了题眼“真”字,表现题旨“好”字。在现在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独生子女,能主动接纳一个孤儿,且能和睦相处,的确难能可贵。二、文章呈递进式结构,由己及人,从少到多,叙写自然,次序井然,文脉清楚。三、叙议结合,详略得体。叙述简洁明快,且穿插大量的心理描写,真实可信;议论也适时得体精要,恰到好处。四、文笔流畅,饱蘸情感,句式以短句为主,词简意明,琅琅上口。
  品读点悟

 福建省莆田市考生
我从记事起,对爸爸妈妈营造的那个家的印象就很模糊,只知道爸爸妈妈在好远好远的地方工作,要好久好久才来看我一次。(开门见山,直接入题。)我老觉得自己像没有巢的小鸟,失落与渴求油然而生。(用喻写心情。)这时奶奶为我营造了一个家,给了我一个避风的港湾。我有了家的幸福,有了家的温暖,那种感觉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现抑后扬,对比强烈,体现出考生对家渴求。)
记得那是隆冬的一天,外面下了好大的雪,我趴在窗户上看着屋外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的雪,心里痒痒,可又怕奶奶不让出去,于是就偷偷溜出去找小伙伴们玩。我们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玩得不亦乐乎,直至脚都发麻了我才和伙伴们道了别,一步三回头地回家了。(略写玩的过程,用“不亦乐乎”概括玩的感受,准确到位。)
“吱”,我慢慢地推开门,只见奶奶站在门口,并用一种严肃的目光看着我。那目光像利剑,让我没有勇气去对视,只得低下了头。(人物神情描写恰到好处。)只听见奶奶生气地说:“数九寒天的,你出去跑什么?感冒了可怎么办?你说,你做得对不对?你……”(人物语言符合人物年龄特点。寥寥数语,表现出奶奶又爱又气的心理。)
奶奶唠叨了一大堆,我听不惯,又加上觉得脚疼,忍不住哇哇地哭起来。这下奶奶可着急了,一边搂我一边哄我:“哦,你知错就好。唉,奶奶说得太重了,哦,别哭了,别哭了……”可我还是一个劲地哭,边哭还边说:“奶奶……我的……我的脚……脚疼………‘什么?”奶奶慌忙脱掉我的鞋袜,只见一双脚冻得成了红萝卜。(比喻贴切。)“唉呀!这……这……”奶奶着急地边用手搓,边说:“这不能用热水,那可真要把脚冻坏了。”忽然奶奶眼睛一亮:“有了!”奶奶迅速解开衣襟,把我的脚放到她的怀里,霎时,我感觉到一股暖流遍布我的全身,它比春天祥和的春风还要温暖。(细节描写入微。“着急”、“慌忙”、“用手搓”、“解开”等词语写出奶奶无私之爱。)这时,我看着奶奶那双慈祥的眼睛,只是沉浸在家的温馨之中,却没有发现奶奶浑身都在颤抖……(用比照手法写感受,真切感人,为文末点题蓄势。)
现在,我坐在中考的考场上,又一次感受到奶奶的温暖、家的温馨。我感谢您,奶奶!我感谢您为我营造的那个温暖的家!(点题与开头照应。)
  特色简析
本文是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考生将“家”这个宽泛的题目化为很窄的题来写,呈现“奶奶为我营造的家”,内容看似平淡,却很亲切感人。考生选取了生活中一个很短暂细节,来表现家的温馨,亲人的关爱,可谓“以小见大”,恰到好处。全文语言优美流畅,无丝毫的废事赘言,无论是老人的语言,还是小孩的话语,都符合人物身份。文章结构精巧,详略得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原版试题
《现代汉语词典》对“惜”的释义如下:①爱惜:珍~|~寸阴|~墨如金。②可惜;惋惜:痛~。③吝惜;舍不得:~剐|~力|不~工本。
【惜别】舍不得分别。
【惜阴】爱惜光阴。
【惜老怜贫】爱护老年人,同情穷人。也说怜贫惜老。
【惜墨如金】指写字、绘画、做文章下笔非常慎重,力求精练。
【惜福】指珍视自己的福气,不过分享受。
参考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2007年浙江省温州市中考试题)
  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惜”,引用《现代汉语词典》对“惜”的释义,罗列各个义项,如“爱惜、可惜、吝惜”,并适当举例“惜别、惜阴、惜老怜贫、惜墨如金、惜福”。要求学生参考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写作。
写作这样宽泛的题目,首先是形式、内容都要比较新颖,将词语释义与写作有机整合,赋予作文考查以新的生命。其次在选材上有助于学生拓展空间,同时在写作角度上给学生以启发,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惜什么?哪些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在渐渐失去渐渐得到的过程中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与感悟!刻骨铭心的情感涟漪,弥足珍贵的成长经历……如果我们将目光再投射得远一些,我们的思想不得不变得深邃——日渐恶化的自然环境,在行进中消逝的历史文化,还有渐行渐远的素朴的情感道德……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写作”,这就要求学生真正理解“真情实感”四个字的真谛,记叙文可写身边的感动过你内心的人与事,抒情散文、议论文也要做到“真情实感”——只要是关乎你心灵的,关乎你特别的感受的,就是从你的心底里流出来的。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写作的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所以首先要做到语言的流畅,用词的准确,其次是语言的简洁、生动,并富有情韵,蕴含思辨与才情。其中尤其值得强调的是中考作文能否做到语言简洁,是作文成功与否的一道分水岭。成功的考场作文,语言必须简洁,唯有简洁内容才充实,行文才能清晰而又耐人寻味。
  品读点悟

  浙江省温州市考生
静静地叩开久掩不开的柴门,时间以一种安静的姿态在我身边恣意地流淌。我在城市的桎梏下仓皇出逃,寻找到这样一方净地让我伤古、惜古,时间让这些东西留下来,而我在这里静静地追悔,静静地感伤。(由“寻找一方净地”而伤古惜古,渐渐入文题。)
漫步在这条小巷之中,一排排灰黑色的砖墙错落,乌黑而泛黄的瓦片中有一种不温不火的温柔,墙根还有几簇新生之草。没有精心的雕琢,只有时间留下的沧桑。巷弄里的胡琴正在如《倾城之恋》中那样“咿咿呀呀”地响。那已脱落油漆的门后,竟是一簇簇繁茂的花草,那油亮的绿啊,你又在惜叹什么?是一种怀念吧。门后的老者拿着蒲扇安静地坐着,这安详,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我觉得,时间流淌了几千年,而这些东西沉淀下来永不褪色,让你去留恋去珍惜它苍老的容颜,让你放下脚步,舍不得走完那只有几分钟的路程。尽头,是闹市。(“寻找”到“砖墙”、“瓦片”、“小草”等等,无不为下文抒情议论作铺垫。)
惜,是一种凝视。凝视我们古老的文化,依附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上,在城市的角落里守着原始的坚持。凝视我们的根,在现代人的不屑下,在这小巷中寻觅自己的归宿。凝视这些沧桑之物是如何打开我们心中尘封已久的情愫,在每个人心底掀起层层涟漪。惜,痛惜,惜别这些唤起文化、唤起灵魂的安静。
惜,是一种回归。信步走入小巷,这是一种回归,回归到生命初的快乐,回归到这些熔铸在族人血液里的文化,回归到“年华似水匆匆一瞥”的安宁。因为怀念,所以回归;惜,爱惜,爱惜这份难得的,远古的回忆与安详。
我的思绪戛然而止,只有胸前的玉让我感受这一切的余温。小巷的胡琴还是咿咿呀呀地响,却不经意间发现爬山虎在这~夏爬满了老墙。或许,古老的臆想与年轻的张力、渴望发展的心就是如此矛盾吧,就像这爬山虎和老墙相依相偎,轮回如涓涓流水永不停息。爬山虎长了又落,落了再长,而老墙依旧。(与文首照应,结构严谨。)
听说又要旧城改造了。而小巷中的一切像不可名状之香气,勾起我的惜古情结。惜,惜古,这正是一种热爱和回归啊!(“听说”一句托开一笔,使文章主题更加突出。)
  特色简析
本文以“寻找一方净地”开笔入题,叙写老城一砖一瓦一革一木,以及人城静谧相处的甜美景象,流露出考生对即将改造的老城眷恋和痛惜。文章内容丰厚,文笔流畅,语言简约,情真意切,深深地感染读者。 (文洁)
  品读点悟

  浙江省温州市考生
我在西餐厅里张望,很快就看见了一张幸福微笑唤我名字的脸。“在这里!这里。”母亲伸手招我过去。(落笔简练,直接进入场面描写,叙事写人。)
坐定,听母亲絮絮叨叨,大意就是你怎么又瘦了这么多,近过得好不好,成绩如何,会不会有压力……诸如此类。(“絮絮叨叨”一词用得恰到好处,符合人物身份和年龄特征。)
我尽力牵动脸上肌肉让自己笑得十分愉快自然,对她说:“先点菜。”(“牵动”用得传神。)
母亲恍然大悟,赶紧去点菜。一边点一边问我要不要多要些什么,嗓门很大,我十分尴尬地连声说不用。
气氛渐渐变得自然起来。(“渐渐”交代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我开始慢有条理地与她交谈,谈到未来时我忍不住高兴地滔滔不绝起来,要一个人住,不结婚,旅行还有工作……说得这样开心,我忽然止住了,因为母亲的眼里流下泪来。(“母亲流泪”引领下文。)
“头发弄到眼睛了。”母亲流着泪笑,望着她发红的眼睛,我心里忽然有些难过。(对比人物心理,饱含人物感情。)
母亲在我6岁时就丢下我和父亲离去,我不想说她带来的不快,但与她见面时心中却隐隐有憎恨。毕竟她就这样丢下我,让我很长时间都曾怀疑她根本就不爱我。(略插一笔,交代原委。)
可是……可是当看她落泪时我忽然明白,(三写心理。)
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真正悲哀的是孤身一人的她吧?没有丈夫孩子,见面也是少之又少,对彼此的了解甚至不及班里不太熟识的同学。
忽然间想拥她人怀,珍惜所有相处的一点一滴。(四写心理,巧妙扣题。)
她已经老了。四十出头的女人是否还可能找到终生的伴侣?更何况她已不能生育。
她对我并不坏,殷切和关心以及长久不在而造成的不知所措我都能看到,但我从来都认为那是她欠我的,从来不曾想过珍惜。(五写心理,写出自省。)
珍惜……看她用纸巾擦眼泪的时候我继续滔滔不绝。(与前文照应。)
母亲啊,以后一起住一起旅行,好不好?
母亲啊,你是不是也过得很好,没有压力?
母亲啊,我爱你。
所以我在心里悄悄承诺,要珍惜与你在一起的每一瞬间。
把它们都铭刻在心底。(“铭刻”有千钧之力,令人感动而升华主题。)
  特色简析
爱在细处,文中母亲的“微笑”、“絮叨”、“大嗓门”里尽是对“我”的爱,作者很敏锐地察觉了,细腻地刻画了;痛在深处,“我”不再是懵懂无知的孩子,看到了母亲背后的孤苦人生,母爱因此而显得深沉,文章也因此而特别感人。
平实之中不乏精彩,简练之中更添细腻,“忽然止住了”、“忽然有些难过”、“忽然明白”、“忽然问想拥她入怀”,四处“忽然”的心理转变显得那么真切,那么自然。不再是怀疑,而是明白;不再是憎恨,而是珍惜;不仅是珍惜,更是要铭刻!篇末的点题升华令人感动,发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