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 备受冷落——嘉峪关周边长城
  保存好的城墙被打入冷宫
资金不足造成保护捉襟见肘,目前已申请国际贷款。
2007年7月13日早8时,在云彩低得似乎触手可及的嘉峪关城楼外,在灼人的西北阳光下,批游客已经开始等待着零距离接触这座已在戈壁滩上矗立了700年的军事要塞。当地一位导游颇为骄傲地表示,那些经常出现在世界各地长城宣传画册上的嘉峪关,就是眼前的这座城楼——嘉峪关关城。
已经70岁的郭积宝老人,从小在嘉峪关脚下长大。1987年,老人作为早一批在关城内靠养骆驼供游客拍照挣钱的当地人。见证了关城由破旧到修葺一新的变迁。如今,关城里骑骆驼照相的价格从20年前的5角变成了现在的15元。可那些关城以外的长城,却始终孤独地在旷野里经受风吹日晒,无人问津。郭积宝说:“戈壁滩上有很多长城,周围没有人居住,来这里旅游的人也很少去看,和我小时候比,除了不让人攀爬,倒是没见怎么保护。”
“从保护状况来说,嘉峪关关城可以说是现存长城关隘中保存好的。”嘉峪关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俞春荣说。20世纪80年代,嘉峪美关城曾经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维护,早已没有了此前的残旧破烂。21世纪初,为了保护关城生态,还将诸如养骆驼和养马这样的旅游产业“迁出”了关城。2006年又特别在关城入口前修建起了九泉湖公园,作为城楼的隔离带,避免其在旅游开发中遭到人为的破坏。
嘉峪关城楼旁,附近的村民牵着骆驼接待游客,他们每天很早就到这里做生意。周围很多居民靠这里的旅游业为生。祁连山与嘉峪关长城的景点每年吸引着大批的游客,游客每骑一次骆驼照相由初的5角钱变成了现在的15元钱。
东长城只剩下几处土丘从关城东闸门进入,一路向西,穿过西面一扇高大狭窄的厚重关门,茫茫戈壁和远处的祁连雪山便突然“绽放”在眼前,视野所到之处由黄土色砖墙砌成的雄伟庄严的军事要塞,刹那间转换为苍茫壮阔的广袤自由空间。
一扇门,隔开了关内和关外,走过去,便完成了古人的“出关”。而长城的命运,从这里开始,也变得迥然不同。
按照郭积宝老人的指引,从关城北侧的公路向西拐进路边戈壁几十米后,一座形状保存完整的墩台连着百余米城墙出现在眼前。沿着城墙一路走过去,墙壁上不时可见由上而下的裂痕,靠近城墙中央,更是被水流冲出一个直径两米左右的大洞。
根据嘉峪关长城博物馆保存的长城地图,眼前这段沧桑感十足的长城,属于嘉峪关北长城遗迹。多年来,关城名扬四海,游客不息,这些戈壁中的城墙却在风雨中承受着孤独和冷落。
和北长城相比,东长城的现状更加不乐观。根据当地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考察结果,嘉峪关东段长城因为当时生产大队中的农田、道路、水渠、居民点的修建和整地挖沟,长城遗迹在当时就多已不清楚,仅能凭着当地人的描述还原出大概走向。而游客在现场可以发现。只有从草滩上仅存的几处突出地面的线状土丘依稀可以看到长城曾经的身影。
沿关城西侧向南绕回甘新公路,远远便可以看到被甘新公路和一旁并行的兰新铁路拦腰截成三段的长城城墙,大半个城墙已倒塌。郭积宝介绍,这条城墙从关城向南延伸至戈壁滩上,原属嘉峪关西长城中的一段,也是这些年来被人为破坏严重的长城。
俞春荣指出,对于这三段长城的现况,目前还没有的数据,而由国家文物局牵头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也已在甘肃全面展开。
  受冷遇的长城更需要关注
目前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重点进行保护。
根据嘉峪关长城保护研究所的一份调查,自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关城周边的这些长城就一直遭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几乎每年都会有城墙、墩台在雨水和泥沙的冲击下塌陷。
嘉峪关长城文化景区管理委员会在2006年曾经粗略估算,对嘉峪关长城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对长城进行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加上现有关城内部分木结构建筑的维修,整个嘉峪关长城系统的“大维修”费用需要资金高达2000万元,而这样一笔庞大的文物保护资金,目前国家、省、市财政基本上都不可能承担。不过,虽然数额不小,但。和长城其他段相比,嘉峪关长城的保护目前在经费上是比较充足的”。俞春荣介绍说,2008年3月,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将有望得到来自世界银行的313万美元贷款,再加上部分国内的配套资金,从2008到2011的4年间,嘉峪关长城将得到超过4000万元的保护和开发资金。
此外,嘉峪关长城保护也已经开始采取科技手段,避免一些重大建设可能对长城造成的损害。不久前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西油东输、连霍国道主干线清嘉高速公路,一律采用从明长城下穿越的施工方案。此前类似的工程必然要打穿长城的墙体,对长城造成致命伤害。
“长城沿线的保护整体上都存在着贫富不均的问题。国家财政拨款也是保证重点,不会满把撒盐。这和嘉峪关长城的现状一样,都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择重点进行保护。”对于嘉峪关关城与城墙的“差别待遇”,俞春荣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有资料显示,万里长城遗址在今天可以分为景区和非景区两类,人们所熟知的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已经开放的景区长城加起来也不过1000公里,而古长城真正的主体恰恰是那些盘桓在高山峻岭、戈壁荒滩之间无人管理的残垣断壁。
“长城保护的贫富不均随着对长城保护的重视,确实已经是整个长城保护中凸显的问题,我们的调查也发现,很多暴露在旷野的长城,因为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开始在各种自然和人为的损害中逐渐消失。这些受冷遇的长城可能更迫切地需要保护。但现实是,仅仅嘉峪关长城的一次维护整修,就需要2000万元的投入,如果真要平等对待,要多少钱才够?以我们目前长城保护的条件,只能说是选择重点进行。”对于尴尬的现状,俞春荣的话中透出了这样的无奈。
  现场探访酒泉长城
酒泉长城踪迹难觅,不少酒泉人不知长城所在。
在甘肃酒泉,该市境内130余公里的长城大部分只剩土梁。“这就是长城吗?”这是很多准备考察酒泉境内长城的人的感受。通常当人们一路上四处张望希望能看到长城英姿的时候,却发现汽车停在了一条土路上,只看见这条土路被一长形土梁截断,看不到尽头的土梁上长满了青草,周围还有农田,原来这就是酒泉长城。
相传西汉年间,霍去病大破匈奴后,汉武帝赐他三坛美酒。霍去病将酒倒人泉中与战士同饮,酒泉因而得名。这里水草丰美的景象与嘉峪关截然不同,如果不是远处高高的白杨树和羊群,看着遍地的玉米、向日葵、青草和水塘,人们会以为到了南方。
不少酒泉人都不知道长城的所在。在一个四处都是农田的地方.不远处有一长形土梁,上面长满了青草,远远看不到头,汽车行驶的土路从土粱中间穿插而过,这就是长城。茂盛的草皮下面还依稀可见黄色的城墙。
酒泉市肃州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主任赵建平说,酒泉境内长城共有130余公里,其中大部分都是这种土梁形态。究其原因,一是因为酒泉与嘉峪关不同,比较潮湿,因此长城不易保存;二是虽然和嘉峪关是同一时间修筑,但工程也会有些差别。此外,也有人为破坏因素。隔不多远又有一条路从长城中穿插过去,他说这都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的路,现在修路要挖断长城必须经过严格审批。长城两边已严格划定保护范围
以后保护力度会进一步加强。
赵建平还介绍说,当地不少人都把长城叫做“边墙”,他们并不知道这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每年,酒泉市会根据长城保护项目不同,由财政拨给文物保护管理所几万元到二三十万元不等的经费,但缺口还是很大。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在组织进行全国长城普查工作,预计今后保护力度会进一步加强。现在,他们已经严格划定范围,长城两边20米内是保护范围,50米内是建筑物控制地区,不允许有建筑物以及开垦新的耕地。
  资料: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素以明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著称于世,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为完好、规模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雄关”之美誉。嘉峪关长城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公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的资料显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破元军的征虏将军冯胜从酒泉骑马向西40里涉水过“九眼泉”,登上嘉峪塬勒马四顾,南面贺兰山斜刺长空,西面戈壁如海,北面黑山威严,东面清泉绿洲,而嘉峪塬仿佛河西走廊这条连通东西的大河的中流砥柱,于是上表朱元璋称嘉峪塬为“咽喉要地,令关踞其中,当固若金汤”。遂建关城于嘉峪山西塬,关以山名。有意思的是,此后160年间,嘉峪关始终只有关城而无城墙,关城南北均为空旷地带,东北面断山一带也无防御工事。到了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尚书翟銮巡视西北,上书皇帝恳请加固关城修缮边墙,并在祁连山与黑山之间修筑了一条南北走向的百里城墙与长城相连,这段西长城和向东北延伸的北长城以及与它呈“丁”字形的东长城,共同组成了整个嘉峪关长城。嘉峪关长城至此成为明代整个长城防御体系的西大门。
  第二章 遗址的悲哀——山丹汉明长城
  20年消失1/3
墙体成为计划生育标语的背景,烽燧遗址被当做纳凉之地。
“山丹境内的长城正在变短。”2007年7月15日下午,在甘肃张掖市山丹新河古驿旁的办公室,当地长城陈列馆馆长韩建成的这句话掷地有声。2006年底的测量数据显示,与1987年相比,山丹境内明长城的新长度,由此前的85.85公里,缩短为53.45公里,在过去的20年里,山丹县境内超过1/3的长城消失了。“如果再不做些事情,山丹长城还会继续变短。”
43岁的韩建成是山丹县的“长城通”。自从1997年山丹设立了长城陈列馆,韩建成便一直在这个距离县城18公里的陈列馆里做馆长。每天早上,他骑着摩托车或者搭乘长途客车从县城出发到办公室,小小的陈列馆10年前就有3位工作人员,到现在依旧是3个人,但其中两个岗位都几经易主,只有他一直干到现在。
长城陈列馆所在的新河古驿遗址,曾经是古丝绸之路上一个商贾往来密集的繁荣驿站,如今,驿站仅剩下一座边长70余米的正方形黄土夯筑的土堡和一口古老的驿井。陈列馆就在遗址旁边,一个不大的院子,前厅开辟成了一个简易的展厅,展放着一些山丹长城的图片、文物以及示意图等相关资料。
在这里被312国道拦腰穿过的长城,与国道公路相交后断断续续地一直向东蜿蜒而去。沿着国道东行,这些自汉、明时代就矗立在那里的长城成为国道边的戈壁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每隔几十米或上百米,黄土夯筑的明长城墙体、零星散布的烽燧便会出现在视野之中,间或有汉长城的沟壕在明长城墙垣的空隙中隐约显现。
山丹峡口村汉明长城遗迹。这里两边是放羊的区域,平常很少有人从这里经过。
  墙垣断断续续地绵延,经过数百年风沙雨水的侵蚀后,这些旷野上的墙垣已经出现严重的坍塌和侵蚀,除了墙基遭遇风化腐蚀外,不少城墙基本每隔几十米到上百米,便出现或宽或窄的豁口,有的地段长城墙体已基本不可见,仅有零星散布的烽燧残壁。与公路并行的古老城墙,如今已经和当地农牧文化融为一体,赭黄色的墙体上刷写着当地宣传计划生育的标语。高大的烽燧遗址在毫无遮蔽的路边投下一片阴影,被筑路工人当做纳凉歇脚之地。
除了长城的城墙与烽燧,山丹长城沿线还有数个旧时驿站及古城遗址,位于国道南侧一条南北走向峡谷中的峡口古城,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天险城堡。
  意识的淡漠
城墙上一处被挖出的洞俨然成了另一边羊圈的后出口。
2007年7月16日下午,峡口村的退休教师——66岁的老汉李永芳,正在家中院子的井边打水和泥起房子。在他的身后几米处的院子后墙,赫然就是几百年前的明长城!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峡口村的李永芳,小时候经常爬到长城顶上摘一种红色的小果子吃。果子就长在长城顶部,而那时的长城顶上还相当宽阔,李永芳经常在长城上跑来跑去,“现在窄了一些了,也矮了。”以前,因为很多村民都不知道“长城”为何物,为了方便直接赶着院子里的羊到长城另一边的山上放牧,李永芳家也在长城上挖了一个洞。不过,当年挖开的洞已被老李用砖头堵了个严实,“现在要保护长城,要是挖洞那就犯罪了。”
不过,在这个长城脚下的村落,并不是所有的居民都像李永芳一样能够如此平静迅速地改变此前的生活习惯。沿峡口向金山子方向寻访汉明长城时,在与村口相连的长城城墙一侧,可以看到不少用来存放柴火等物品的屋棚,依长城而建。城墙上一处被挖出的洞还装上了铁门,俨然成了另一边羊圈的后出口。虽然对于长城保护近年来在这里不断加大宣传,但村民对长城的自觉保护似乎依旧陌生。
沿着峡口村至金山子方向这段目前山丹县内保存为完整、连贯的长城一路前行,汉、明两代的城墙并行延伸,这段十余公里的长城目前基本上都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墙体,每隔一段距离的墩台大致也有所保留。但当地老乡说,虽然没有经历人为的挖掘和破坏,但这段长城墙体的脱落却日益严重。
  “我们小的时候,城墙顶上大概还有两米多宽,现在都窄了很多,明显的是墙基部分,小时候都是完整的,这几年因为靠近庄稼,受潮风化,掉了不少。”李永芳说。山丹峡口村汉明长城遗迹旁,上山吃草的羊群。
  在保护意识的淡漠下,这段暴露在旷野中,曾被认为是国内保存完整的古长城,正在岁月的侵蚀中发生着变化。在2006年由国家文物局联合国家测绘局启动的长城资源调查活动中,甘肃的山丹和临洮两地长城成为试点考察单位,从2006年5月份开始,甘肃省文物局组织内部专家来到山丹,加上选拔出的山丹当地长城保护人员,对整个山丹县管辖内的长城进行了全面的测量考察。
 经过GPS卫星定位系统、航拍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科技手段,2006年年底的调查后结果认定,山丹境内并存的汉、明两代长城,其中汉代长城的壕堑现存30公里,和以前的47.74公里相比,缩短了近18公里;而此前保存的汉代长城城墙则由原来的5860米锐减到了仅有816米。“缩水”情况同样严重的则是明代长城,和1987年普查时的85.85公里相比,明长城竟然缩短了32.4公里,只剩下53.45公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