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
  (一)引言
在东亚研究的诸多领域中,东亚儒学史的比较研究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课题。学界前辈过去对东亚儒学比较研究已提出呼吁,早在1966年3月阿部吉雄(1905-)教授在东京大学文学院届龄退职前的演说中,就曾呼吁日本学者挣脱日本民族中心论,以比较之观点研究中、日、韩儒学之发展。1976年8月7日上午,余英时(1930-)教授在台北以《清代儒学与知识传统》为题发表演说,亦尝呼吁学者从比较思想史之立场,注意儒学在日、韩、越等邻邦之发展。在这个比较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里,现有论著多着眼于儒学与东亚现代化之关系,虽然有少数研究论著探讨东亚儒学内部之问题,但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仍是江山有待。
东亚儒学史的比较研究进路甚多,一隅不足以举之。例如,我们可以扣紧儒学传统中的核心概念如“心”、“公”、“私”、“义”、“利”、“王”、“霸”等进行比较研究,也可以针对东亚儒者如伊藤仁斋(维桢,1627-1705)与戴震(东原,1723-1777)加以比较。但是,更值得深入研究的则是公元10世纪以后,东亚儒者对经典的解释及其所显示的涵义。近一千年来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地区儒者对儒家经典或概念之重新解释,系东亚儒学史之重要现象,举例言之,17世纪德川时代(1603-1868)日本儒者伊藤仁斋对《论语》与《孟子》等经典中的“道”等概念都提出新解;石田梅岩(1685-1744)解释儒学之“理”不仅具有伦理性质,也具有市场规律的内涵。凡此种种都一再显示:儒学传统之所以历经世变而能保持活力,不断创新,乃是由于历代儒者不断地出新解于陈编之中。这种对儒学的诠释与再诠释,构成东亚思想史的重要现象之一,值得我们努力加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