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 绪论
很多熟悉的人问作者:就你们的职业生涯,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则几十年,少则十几年,有的从事人力资源开发和培训,有的自身就是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可说与心理咨询这一专业风马牛不相及,是什么让你们涉足这一领域成为心理咨询师,又用业余时间写作这本书?
我们的回答:是职场的现实生活引领驱使我们进入心理咨询这一领域,并义无反顾地着手这本书的写作。
1990年,作者之一倪志华女士患了病毒性心肌炎。经过治疗,虽然早搏有明显减少,但始终无法痊愈。时任上海纺织工业局党委办公室主任的她,整天处在焦虑和不安中:担心影响工作,盼着能快点上班。她的一个朋友前去探望,同去的是朋友的“好友”。之后,这位“好友”又多次单独“顺道”去探望她。经过几次看似漫不经心的交谈,倪女士的焦虑和不安慢慢地消失了,开始静心养病。几个月后,早搏得到根治。朋友这才告诉她:他的好友是一位心理医生,这一职业的目标是把人的思路从死胡同中引领出来。经历了这一体验,倪女士开始关注心理学这一神秘而有魅力的知识领域,经常购买和翻阅相关书籍。
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传统工业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产业调整。身处产业调整线的企业领导干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一位我们熟悉的公司领导干部意外地出现自杀行为,幸亏被家属发现及时制止。据我们对他的了解,这是一位很忠诚、很勤勉的干部,他所在的公司正处于资产重组的剧变之中,估计是身心无法承受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压力所致。果然,经专家诊断,他患了抑郁症。从此,这位干部丧失了工作能力,提前从岗位上退下来。这是我们次对心理疾病有切肤之痛:原来,心理疾病足可摧残一个人的健康。由此,我们开始以职业眼光来学习心理学知识,并思考将其用于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上海的一些国有企业改制后,为企业的市场化运作奠定了基础。主要经营者经济责任明确,直接面对来自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身心难免处于高度紧张的状况,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失调现象的不在少数。有一位很出色的公司总经理,他的身体状态成了公司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公司运行良好,他的健康状态亦好;公司运行艰难,他即出现失眠、胃痛等一系列躯体症状。再环顾周围,我们所熟悉的人事中,因职位适应、工作重压、人际关系、家庭婚姻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负面情绪的,不在少数。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知识和专业调适渠道,很多人只是消极地约束、压抑自己,长此以往便形成一种埋在体内的危险情绪。这使我们感到,职场中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犹如“心灵感冒”,既不被人重视,又实实在在地危害着人的健康。
想到此,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我们舍弃业余时间和节假目,比较系统地接受了应用性的心理学知识培训,并萌发了为中、高级职业经理人“做点什么”的想法。
学习心理学和写作本书的历程,我们称之为是“智慧的旅行”。
随着本书的开卷,您也一起来作这样的“智慧旅行”吧。
节 “心”,是人类深的资源
人类研究人之外的很多领域,包括宇宙,但很少研究自己——人。
人类开掘这资源、那资源,却很少去开掘“心”——这一人类自己深的资源。
心理学,就是研究“心”这一人类自己深资源的科学。
这里讲的“心”,是指“心理”,即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
心理学,就是研究人的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怎么认识“我”?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我”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位于人格结构的底层,是人的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它寻求直接的满足,而不顾社会现实是否有实现的可能性。其功能是立即解除压力并恢复到自我平衡的情景。人之初,便全是“本我”。“本我”从不会成熟,永远是人格的被宠坏的孩子,它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是在“本我”的冲动与现实环境条件的冲突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相当于“执行官”,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作用,它遵循“现实性的原则”。
超我,位于人格结构的层次,是人格中的“司法部门”。它是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概念内化而来的,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它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起着压抑“本我”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及追求完善境界的作用。
打个比喻,“本我”、“自我”、“超我”在街上走,迎面过来一位美女。“本我”大叫:“我要她!”“超我”赶紧阻拦:“你这是不道德行为!”“自我”这时出来调和,对“本我”说:“你得和她培养感情,两厢情愿才行。”
请记住,三个“我”都是心理结构,千万别把它们理解为独立操纵人格的小矮人。 。
人格结构中,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各行其是,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
“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是“原始的人”;
“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现实的入”,又称“人格执行者”;
“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的状况;而当三者发生无法解决的冲突时,就会导致心理疾病。
人的需要是什么?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人总是在希望什么,这是贯穿人整个一生的特点。
那么,什么是需要?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应。如,渴了就要喝水;冷了就要添衣。它表现为人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人有哪些需要呢?1943年7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问世,他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
(1)生理的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和休息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即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的需要;
(3)爱和归属的需要,即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交友、求爱、归属于某一团队并享有地位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即人要求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如能满足,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反之,则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5)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人希望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人类层次的需要。
晚年的马斯洛又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分为“健康型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超越型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又有人称为“需要六层次”。
马斯洛认为,层次越低,需要欲望越强,因为能否满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此称“缺失性需要”;高层次的需要有益于健康、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又称“生长性需要”。
这些需要具有一定的级进结构,在强度和优势方面有一定的顺序。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是推动人活动的动力。一旦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就会出现身心疾病。
从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角度讲,需要的层次愈高,心理治疗愈容易;需要层次,心理治疗几乎不起作用。如:心理治疗无法消除饥饿感。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功能有哪些?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
假设:你在地铁候车。突然,有人从背后猛推你一下,你有些忿忿然;回头一看,此人戴着墨镜、手持盲棍,“原来是个盲人”,你立刻释然了。你扶他上车,找一处座位让他坐下。不料此人从口袋里抽出报纸摘下墨镜看了起来,“啊,我受骗了”,顿时对他产生了厌恶。
从这一假设中分析情绪和情感:
(1)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体验是情绪和情感的基本特征。上例中,你的情绪和情感一波三折,是来自你对此人的不同态度的内心体验。
(2)包含着认知成分,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你由“忿忿然”转而“释然”又产生“厌恶”,取决于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成分。
(3)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是人的需要是否满足的一种指标。需要得到满足会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反之则引起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即通常说的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
(4)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包括面部、身段、言语表情,是鉴定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从情绪的状态分,即按情绪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时间持续的长短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持续的时间可几小时、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能发生重要的影响。长期的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人活动的效率,使人消沉。心境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而人们对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往往不能意识到。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的。如:重大成功后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至亲突然病故后的悲伤。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范围变得狭窄,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行为可能失控。有些激情状态成为推动人的活动的动力,这是积极的一面。
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产生的原因,一是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面临事件的新要求不一致,二是已有经验不足以应对当前的境遇,使人产生失助感和紧张感。其积极的一面,是可通过肌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进行适应性的防御,有助于认知功能的发挥,以应付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和高度紧张的环境;但应激状态如长期持续,会引起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的溃退,导致“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发生。
情感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人类较高级的情感有:
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如果合乎道德规范要求,则心安理得或产生尊敬感;反之,则愧疚或蔑视。
美感,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及文学艺术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怀疑、自信、惊讶、喜悦等。
情绪和情感有四大功能:
  (1)适应功能。它们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于改善人的生存和生活条件。如:婴儿是通过情绪表现与成人交流。在社会生活中,可以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以维护正常的人际关系。人们适应不良时往往产生焦虑和紧张,通过情绪调节,降低不安,使人更好地适应环境。
(2)动机功能。它们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观体验,对内驱力提供的信号产生放大和增强的作用,因而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行为效率,起到动机的始动作用和指引功能。从而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研究发现,适度的情绪兴奋,能使人的身心处于活动状态。
(3)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这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对其心理过程而言是一种监测,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表现在积极的情感和情绪对活动起着协调和促进作用,消极的情感和情绪对活动起着瓦解和破坏的作用,这种作用的大小还和情绪、情感的强度有关。如:对记忆的作用,在某种情绪状态下记住的材料,在同样的情绪状态下容易回忆起来。
(4)信号功能。即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和情感的外显形式之一是表情。其信号功能是通过表情来实现的,这对心理咨询尤为重要。
  情绪和情感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都是人们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应,是同一类而不同层次的心理体验。
区别在于:情绪更多的是生理性,情感更多的是社会性;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产生于后;与情绪相比,情感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表现为外显性,情感表现为内在性。
心理学家根据情绪和情感的这些特征,创立了一种治疗流派:理性——情绪疗法。它基于这样的认识:“事件”并非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个人对“事件”情境的认知解释和评价才是引起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让我们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怕长高的女孩
一个18岁的女孩由家长陪着来到心理治疗室。她面黄肌瘦、表情呆滞,穿着又旧又老气,像个小老太。
家长说女孩得了一种怪病:很少吃东西,多少年来不照镜子,不拎东西,睡觉缩着身体不肯舒展四肢。下面是心理医生与她的一段对话:
问:为什么不拎东西? 答:拎重东西手会越来越长。
问:为什么缩着身体睡觉? 答:缩着睡人不会长高。
问:为什么东西吃得很少? 答:吃得愈多人长得愈高。
看来,女孩的心结是怕长高。
经过几次治疗,女孩谈到,13岁那年回安徽老家,一位亲戚说,这姑娘长得这么高,以后变成小巨人好打篮球了。她自己在算:这一年身高163公分,1年长1公分,5年168,10年173,15年……越算越害怕。
又听说晚上睡觉人容易长,所以抱着腿睡。这样过了一年,她发觉自己没长高1公分,觉得办法对头,巩固了这一信念。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治疗,女孩才逐渐矫正了她的非理性信念。
在这个案例中,充分反映了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内心体验。女孩“怕长高”的情绪伴随着认知成分,如:拎东西会长高,多吃东西会长高……于是,产生了一种深入、微弱、持久的忧虑、焦虑的情绪状态,即心境。心境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发产生,女孩就是一次老家亲戚的谈话让她产生了心结,这一心结又受非理性信念的制约。可见,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是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为什么说是“个体”,而不说是“人”的心理特征?如:音乐能力,必须具备灵敏的听觉分辨能力、音乐的想象力、音乐的记忆力和音乐的感染力等心理条件。否则,就难以从事音乐活动。所以,能力是和完成某种活动相联系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又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个人现在实际“所能为者”,例如,会开车,会讲几种外语;其二是指个人将来“可能为者”,即发展的潜在能力。前者是后者的展现,后者是前者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能力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是能力;具备了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叫才能;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又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叫天才。
按能力的构造,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平时说的智力即一般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的心理条件。它包括观察力、理解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思维力是智力的支柱和核心。
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特殊领域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特殊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写作能力。
按能力的功能,分为: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活动重要的心理条件。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如:艺术表现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指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组织管理能力、言语感染能力。
按创造程度。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仿效他人的言谈举止而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是模仿能力,它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是人们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遵循现成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技能的是再造能力。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才能,发现新的规律,创造新的方法,才是创造能力。
能力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商高于140,智力超常;智商低于70,称为弱智或称智力落后;140与70之间,智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一个人创造成就的基本条件,但不是的决定因素。智商高而成就低或智商较低成就较高的例子并不少见。曾有记者作过调查,当年大学里被称为“天才”的少年班学生,后来大多归于一般。因为,机遇和一个人的个性品质,也是成就高低的极为重要的条件。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有的人很小年龄就表现出某种极高的能力,被称为“神童”。有的人则大器晚成,可能早期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发展的机会,也可能早期生活道路的坎坷,有时成果的创造需要长期的准备和积累。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一是遗传因素。指的是一个人的素质,也称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它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如:先天盲人无法成为画家,先天聋人很难成为音乐家。
遗传因素是否是能力发展的决定因素呢?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家曾对一对同卵双生子作过跟踪调查,发现能力发展有明显差异。这一研究是有说服力的,因为同卵双生子的遗传因素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