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部分 故事分享
 1 课堂观察在我校
  1.1 《课堂观察手册》诞生记
  林荣凑 浙江余杭高级中学
  2006年4月18日,下午三点。我打开电子邮箱,两封来自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邮件跳人眼帘:
Good!
这是崔允鄧教授的邮件。一个英语单词,一个惊叹号,没有其他的一言半语。第二封邮件则洋洋洒洒,七八百字,是胡惠闵教授的:
你们做的《课堂观察手册》很有新意,样式很“时尚”。对于《课堂观察手册》我有几个小小的建议……
距离那一天,快20个月了,但那一天的这两封电子邮件却还历历在目。两位教授的邮件,就像孩子合法降生的见证词,宣告了《课堂观察手册》的诞生!
  十年苦索
1991年那个暑假,正处于专业发展极为痛苦中的我,终于觅得一个机会,自费聆听了某特级教师的讲座。“特级教师就要‘特’,善说的尽情说,善板书的尽情板书,善表演的尽情表演”。在干人听讲的大讲堂,这个声音于我不啻是惊雷:原来,教师可以这样当!
我的长处是什么,我该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这个问题从此在我大脑中盘桓,挥之不去。
在若干年后,在临平一中教科室的岗位上,偶然接触到所罗门学习风格量表,使这个问题又衍生了新的问题: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那么作为教师,如何诊断教学个性以形成教学风格?在那个岗位上,我起草了《教科研工作条例》,用上了“风格诊断”一词。如何诊断风格,却一直无由叩访门径。
人事匆匆,转眼到了2004年暑假,余杭高级中学教科信息处,我拿出那份积存多年的《教科研工作条例》草稿,思考着三年任期的教科信息处主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