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历史渊源
1.何谓“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自居易的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风景如画的江南。唐代开始,历代诗人和画家都对江南不惜笔墨,咏之画之,然而江南的区域范围,历来众说纷纭。
广义的江南,是指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的地区,包括现在的上海市以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部分地区;狭义的江南,是指清朝时期太湖平原的苏州、松江、常州、嘉兴、湖州、杭州六府与太仓直隶州。
本书所说的江南,是指现在上海市、江苏省长江以南的地区和浙江省北部的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和宁波五市所在的地区,这里是吴文化和越文化的发祥地,南宋以后,这里一直是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2.圣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也被尊称为“孔圣人”,他是中国历史上帝王追封的六个圣人之一,元圣周公姬旦是周朝人,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述圣孔伋都是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孔子被封为至圣,他集中国古代圣贤之大成,对中国汉代以后的历代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生平事迹在《史记·孔子世家》和《左传》中有详细介绍,司马迁对孔子评价很高,认为古往今来君王贤人不少,他们生时显赫,死后多数销声匿迹。孔子则相反。在世命运多舛,经历坎坷,死后地位却逐渐尊贵,历代帝王对他不断追封,具王者之尊,其后代享其余泽。成为天下冢族。
孔子的思想言论主要记载在《论语》中,他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编订了《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和《春秋》,后来这些书被称为“六经”,成为后世学子们钻研的经典。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礼和仁。他认为应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理想的人类社会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
孔子发奋学习,博学多能,在中国历史上首开私人讲学之先河,拥有弟子三干,其中贤哲七十二人,他是影响力的教育家。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汉代以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经过后世历代大儒的不断完善,儒家学说更加博大精深,它对中国和东亚地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一生立德立言,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被国人尊为至圣先师和万世师表,他创立的儒学被尊为国学,由于他对中国文化作出了特殊贡献,汉代以后,受到历代帝王、官员、学子以及大众的祭祀和崇拜。
3.曲阜孔庙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是中国近两千年尊崇儒学、推行礼教的实物见证,它规模大、标准高、数量多、分布广,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曲阜孔庙是其他各地孔庙的本源,也是天下文教的本源,它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旧城中心地段,是历代祭孔之地,它初是将孔子生前的住宅改为祠庙,以后随着儒学地位的提高,孔子日益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尊崇,孔庙的规模和标准也逐步扩大和提高,到明清时期,曲阜孔庙已经发展成为九进院落的大型宫殿式建筑群。
曲阜孔庙由初的孔子故宅三间,发展到九进院落、各类建筑460多间的庞大建筑群,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1)初立阶段[春秋末期至西汉(前478~24年)]:在这500多年里,孔子的封号是汉平帝于元始元年(公元1年)追封的“褒成宣尼公”,历史上只有开始立庙的记载。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去世,哀公在次年将孔子的故居三间改建为庙,将孔子生前的衣、冠、琴、
车、书等遗物陈列其中,此为孔庙之始。汉朝初期,统治者为了社会的稳定,极力推崇儒术,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汉高祖刘邦于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自淮南回都城路过鲁地时,以太牢(猪、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开帝王祭孔先例。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被奉为官学,祭孔活动逐步得到重视,而曲阜城内简陋的三间庙屋,已满足不了皇家祭孔活动的需要,汉桓帝在元嘉三年(153年)下诏修建孔庙,并设专人守护孔庙,负责祭孔活动。建宁元年(168年),曲阜所在的鲁国开始拨款修整孔庙,修补围墙,疏通排水沟,孔庙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内有殿堂、祭器、供祀牌位。
(2)初步扩建阶段[东汉至五代(25~959年)]:在这900多年里,孔子的封号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的“文宣王”,其间官方修复、扩建孔庙15次,孔庙已粗具规模。孔庙在东汉时仍以宅为庙,但庙宅面积开始扩大,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赦鲁郡修复孔庙,此时孔庙外有围墙,南垣正中设门阙和墙垣,四周有库房,庙室三间,内有孔子及其十个弟子的塑像,庙前立有七块碑,有方池及水沟,院中植有柏树。隋代至唐代,孔庙经十多次修建和扩建,正殿改为五间,两庑二十余间,庙后为寝庙,祭祀孔子之妻亓官夫人,前为庙门三间,围墙向四周扩展,设内外两重围墙,东西和南北皆200多米。
(3)大规模扩建阶段[宋代至元代(960~1367年)]:在这400多年里,孔子的封号是元代武宗于至大元年(1308年)追封的“大成至圣文宣王”,这一阶段孔庙有17次修复和扩建的记载。
宋代开始大修大建孔庙,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将正殿扩建为重檐七间,天禧五年(1021年)对孔庙大加扩建,据金代孔元措编著的《孔氏祖庭广记》记载,孔庙主体建筑群已形成东、中、西三路布局,其后四进院落,中路南为庙门三重,由南向北依次有书楼、唐宋碑亭、仪门、御赞殿、杏坛、正殿、夫人殿,殿东庑为泗水侯殿,西庑为沂水侯殿。正殿西庑门外为齐国公殿,其后为鲁国夫人殿;正殿东庑门外为燕申门,其内为斋厅,厅后有金丝堂,堂后是家庙,左为神厨;由斋厅而东南为客馆,往北为袭封视事厅,厅后为恩庆堂,其东北隅有双桂堂。共新建大殿、庭、廊、庑316间。景佑五年(1038年)正殿之西建五贤堂,庙制已颇具规模。
金代孔庙保持了宋代的格局,新建大中门、棂星门和土地庙,建筑屋顶开始使用琉璃瓦,殿庑均以碧绿琉璃瓦剪边,青绿彩画,朱漆栏杆,檐柱改为石柱,并以龙为饰,提高了孔庙的规格。
元代在保持金代庙制的同时。于西路五贤堂前建启圣门,门内右为庙库,左为筠亭,堂北建启圣王殿,殿北建启圣王夫人颜氏殿,于东路添建了燕申堂。孔庙围墙四角仿王宫之制均建角楼,至此孔庙形制基本完备,前有庙门三重,后分三路布置,共有殿、庑、坛、亭、阁等建筑400余间,周围庙墙四隅仿王宫之制皆建角楼,占地约76000平方米。
(4)定型阶段[明代至清代(1368~1910年)]:在这540多年里,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孔庙有35次修复扩建和重建的记载,孔庙发展成为九进院落的大型宫殿格局,庙内房屋466间,占地9,6公顷。
明代是孔庙大发展的时期,经洪武、永乐、成化、弘治年间几次扩建、重建,基本形成了现存孔庙的规模。永乐十年(1412年)修廊庑楼阁270余间,并将孔庙向南扩展,增建棂星门、德侔天地和道冠古今二牌坊、大门(今圣时门)和石桥三座(今璧水桥)。成化十九年(1483年)扩建孔庙,共修葺新建殿、堂、廊、庑、门、庭、斋、厨等建筑358间,扩建后的大成殿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石柱刻以龙凤,寝殿七间,重檐歇山顶。弘治十二年(1499年)孔庙遭火灾,烧毁大成殿、寝殿、两庑等建筑123间,主要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毁,大成门内仅杏坛幸免,灾报至京,皇帝拨银重建。
据《重修阙里庙图序》记载,重建的正殿九间,寝殿七间,大成门、家庙、启圣殿、金丝堂、诗礼堂各五间,移金丝堂于启圣殿前,奎文阁为七间,改大成门为五间,增快睹、仰高二门。正德八年(1513年)以孔庙为中心开始建设曲阜新城,为的是“移城卫庙”,加强对孔庙的保护。嘉靖十七年(1538年)和二十三年,分别于棂星门内外添建金声玉振和太和元气石坊,万历二十年(1592年)创建圣迹殿,并于庙前城墙上新辟县城正南门,更突出了孔庙的中心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