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近邻,它们有的与中国山水相连,有的与中国隔海相望。地理环境使中国自古就与东南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中国文化在东南亚》是作者在广泛参考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其心得的基础上写成的。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之一,旨在对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的传播及影响的概貌作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


东南亚在中国旧称“南洋”,包括位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马来四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国家。东南亚位于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扼守东西方交通要道,是世界上多种民族和文化的重要交汇点。因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东南亚地区逐渐形成民族成分众多、语言结构复杂、宗教信仰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特点。

东南亚各国是中国的近邻,它们有的与中国山水相连,有的与中国隔海相望。地理环境使中国自古就与东南亚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在长期的交往中,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硕果累累,对双方的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今天,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以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而为全世界所瞩目。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联系与交流,密切国家间的关系,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人民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古语日:“温故而知新”。回顾和研究两千多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了解中国文化和东南亚地区各国文化在彼此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对加强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联系,巩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建立的友谊和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奠定面向21世纪的新关系,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这本题为《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小书,旨在对中国文化在东南亚地区各国的传播及影响的概貌作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知识丛书”之一,本书重点介绍中国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同时也简要叙述了东南亚文化在丰富中国文化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以体现双方“交流”的重要性。

把东南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力求简明扼要地全面介绍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这本身就是一项艰难的尝试;本书是在广泛参考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并结合本人心得的基础上写成的。限于篇幅和既定的编写体例,不可能将所引用和参考的文章及著作一一注明,故特在书末加列“主要参考书目”,以示不敢掠美,并向有关作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今不揣谫陋,将此书奉献读者,殷盼学界前辈、同侪及广大读者予以指教。

P54~57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举世闻名,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交往的增加,特别是大批中国工匠前往东南亚地区,我国的土木建筑技术也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东南亚许多国家采用了中国的建筑材料及生产技术。
中国的砖瓦早在汉代就已传人越南,在越南北部和中部都曾发现大批汉代砖墓。唐代李复把烧制砖瓦的方法带到交州,并在那里得到较大发展。当时,除了能够烧制普通方砖外,为了砌造拱形墙的需要,还烧制出弧形砖。此外,安南地区也已经能够生产上有黄色或绿色釉的琉璃砖,以供装饰之用。安南出产的瓦的形状与华南广泛使用的半筒状屋瓦相同。在越南的河北、清化等地还曾发现许多唐代烧制砖嚣的窑址。
越南独立后,其砖瓦制作在采用中国技术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李朝时,宫廷大兴土木。为了给各项建筑提供材料,越南各地的砖瓦窑烧制出大量各种砖瓦,其中有白瓷瓦、琉璃瓦及刻有李朝年代的镌有花纹的大型砖。此后,越南历朝统治者仍注重不断汲取中国的建材生产技术。如中国广东佛山以出产各种彩釉琉璃瓦而闻名遐迩,据《大南实录》载,阮朝建立者阮映曾于1810年“命广东邦长何达和雇广东瓦匠三人,令于库上(即今隆寿岗)煅诸琉璃瓦青黄绿各色,使工匠学制如式”。
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大量采用中国的建筑材料或在当地利用中国技术进行生产。
如在1409年郑和船队回国前,曾向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赠送建造王宫用的瓦。16世纪黄衷在其《海录》一书中也写道:满剌加“网居前屋用瓦,乃永乐中太监郑和所遗者”。16世纪中期,侵占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决定在马尼拉大兴土木,营建其统治中心,中国建筑工匠遂大量涌入马尼拉。他们在当地介绍制造砖瓦和用石块建筑房屋的方法.菲律宾学者认为:“许多教堂、修道院、医院和石砌的房屋是由华人劳工建造和由华人设计师设计的。这些建筑物使用的砖瓦,是华人自己制造的。华人利用在我们海岸上发现的白珊瑚和牡蛎壳烧制优质石灰。”
在泰国历史上著名的华裔国王郑昭执政时期( 1767-1782年),曾大量从中国进口各种建筑材料,供在与曼谷隔河相望的吞武里建设新都,以取代于1767年被缅军破坏的旧都阿瑜陀耶城。为此,他曾于1781年亲拟国书,向清廷要求“换取建筑材料,以备兴造王宫之用”。后来,曼谷王朝诸王在营建大王宫和其他宫廷建筑时,也采用了大批中国建材,甚至连大王官内铺路的麻石都是从中国运去的。
其次,东南亚不少国家都吸取了中国城市及王宫建设的布局和经验。
中国的城市建筑技术传人越南的历史为久远。早在郡县时期,就有许多关于历代郡守在交趾筑城的记载。如马援平定交趾时,“所过辄为郡县治城郭”。《安南志原》记载“后汉马援调立城廓,今三带州有所筑茧城、望海城故址”,“汉士燮筑赢陵城,吴陆胤筑朱鸢城,陶璜筑龙编城,杜慧度筑龙城,李元嘉筑苏沥城,唐张伯仪筑大罗城,张舟、高骈继续增筑”。由此可见,在越南郡县时期,中国各朝派驻当地的官员都非常重视城镇建设。
越南独立后,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惜大兴土木,营建都城官室。他们在建设过程中,仍然注意吸收中国的建筑技术,参照中国城市布局。如陈英宗兴隆七年(1299年)越南使臣邓汝霖到北京时,曾密画宫苑图本,以资建城时借鉴。在越南古都河内,曾仿照中国城市布局,按专业划分手工作坊区和商业区。阮朝都城顺化和王宫,则更是模仿中国北京及故宫的模式营建,许多城门、殿名也和中国故宫的完全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所谓“印度化”程度很深的柬埔寨吴哥王朝时期,其王城吴哥通的建筑布局亦留下了中国城市建筑的深刻烙印。在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首都的建设中,只要地形许可,城市一般呈方形,周围环以城墙和护城河,四面墙开有四座主要城门,连接城门的四条干道通往城市的中心。那里往往是皇宫或可以监控城市主要通道的高大门楼。而柬埔寨吴哥通的城市布局正是如此。它略呈方形,四周有城墙和护城河环绕,并开有城门,正如周达观在他的《真腊风土记》中所描写的那样:“州城周围可二十里,有五门,门各两重。惟东向开二门,余向皆一门。城之外皆巨濠,濠之上皆通衢大桥。”据学者研究,吴哥通东墙开有两座城门的原因是该城系在旧王城的基础上改建,因此保留了一座原有的城门。吴哥通城的中心是王家寺庙巴容寺的所在地。由此可见,尽管吴哥通现存的建筑物是印度式的,但其城市建设布局则完全是中国式的。
缅甸的曼德勒都城和宫廷的建筑也都曾由中国工匠参加设计和建造。曼德勒都城的设计和督造者,就是一位名叫尹蓉的旅缅云南华侨。因此,曼德勒的王宫布局也与北京故宫有许多相似之处,甚至其宫廷花园也被称为“德由午阴”,即“中国式花园”。
在泰国拉玛一世下令兴建的曼谷王宫和城墙,也是由中国工匠负责建造的。它仿效北京的内城和外城,围绕王宫建起龙城,龙城之外为城围。在泰国其他各地的城墙和各省省会的大型建筑物,都曾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建筑艺术的影响。其中受中国建筑影响的是落成于1889年的泰国大城府挽巴茵御苑。拉玛五世在进行扩建时,聘请华人李得源为总监造人,完全按照中国宫殿式样进行建造。御苑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红墙绿瓦的中国式王官,屋脊上镶嵌着丹凤朝阳和双龙戏珠,与琉璃瓦屋檐相映生辉。布满绘有人物山水的画栋雕梁,使整个建筑物更具中国传统建筑的风味。宫门口还竖有一块刻有凤翔龙舞的大照壁。
在马六甲,至今还保存着“三保城”遗迹。据说,满刺加人正是在郑和船队下西洋经过满刺加时,从郑和那里学会建筑城市的本领的。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的佐歌尔特阿贡的王府,也颇像中国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