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女人30+》
  关于爱情
  不知是谁说过的:爱情就像晚上在路口等计程车,明明有很多车经过,偏偏没有一辆是空的,站着等了很久,终于决定换个路口等,哪知没走几步,刚才站着的地方马上就有人打到了空车,于是不甘心的回头又等,可是空车再也没来,结果就这样被独自留到了深夜。这就是爱情于我的真实写照。一个既不丑,也不笨,也不挑剔的人,硬是到了29岁还没个像样的男友,爱情已从开始时的一份期待,演变成急于要完成的任务—— 同龄的朋友大部分都结婚了,有些还有了孩子,我妈从我25岁时就反复警告说:“千万别把自己给剩下了。”没想到不幸言中,我还是做了那个始终打不到车的倒霉蛋。
  一大早刚到单位,就接到妈妈的电话,说来说去,话题又绕到男友问题上,今年家人对我终身大事的焦虑更重了,妈妈的情绪甚至有些悲观,一会儿说:“要是你30多岁没人要了怎么办?你打算一个人过?”一会儿又说:“现实点吧,差不多就结婚,大家都是搭伴过日子,你还幻想着怎么情投意合呀?”我只能苦笑着安慰她,大早上的轻松心情全葬送了。其实比我妈心里更难受的是我自己,年龄对女人真残酷,29这个数字像机关枪一样抵在我背上,等年龄再大些,过了生育期,我的处境就更难了。
  “怎么了?又被家里催嫁啊!”隔壁工位的同事小莫凑过来问,“别听家里催,一定要找个自己喜欢的,能选择的时候尽量多选择。”她一副过来人的样子说。
  我没吭声,可能是我心理阴暗,公司里人人知道小莫有个疼她疼得要命的老公,所以我觉得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早上妈妈的一个电话让我一天都不痛快,而当晚表姐的电话,则直接把我吓上了闪婚的道路。表姐今年35岁,研究生毕业,工作上是个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至今未婚。平时坚强的表姐,电话一通就哇哇大哭了起来,跟我说她因为没结婚的事不想回家,说她压力大,不想听父母唠叨。更恐怖的是,她这几天住在单位彻夜未归,也不吃饭,2天瘦了4斤。我一边安慰她,一边联想到自己几年后依然单身的样子——表面看是独立能干的新女性,内心则孤单抑郁到极点,尤其还要面对家庭和社会日益沉重的压力,真是想想都怕。
  “不管怎么样,得快点嫁出去!”表姐的电话让我下了狠心。用了一个月时间,我尝试了相亲、朋友介绍、网络交友,几乎全情投入到找对象的事业中。终于抓到了一个不那么离谱,彼此都看得顺眼,也有心结婚的男人。他叫赵天,做软件开发的,人很老实。其实我对他感觉一般,这个人有些楞,脾气不好,礼节上也爱疏忽,比如他从不会主动给我家人买什么礼物,而且他比我小,不会时刻照顾到我的心情,遇到些事情反而要我开导他。但是我已经决定不挑了,人品没问题,能结婚,就是重要的。很快的,我等到了梦想的那一天,在去看电影的路上,赵天说:“咱们都是奔着结婚去的,没什么问题咱就早点领证吧!”没有以前设想过无数次的浪漫情景,我的心里没有慨叹也没有快乐,只是觉得踏实了,能踏实,就是重要的。也就是在那天,我碰到了同样来看电影的小莫,她身边还有个和她很亲昵的男人,但并不是她丈夫。小莫也看到了我,迟疑了一下,微笑着点头算打招呼,我也迷糊地点了下头。
  第二天到公司,小莫主动约我吃饭,我猜是要说电影院的事,果然一坐下来她就开门见山的说:“被你发现啦!”她故作轻松地眨眨眼睛。我没吭声。
  “就像你想的,我在和别人谈恋爱。”小莫摆正了脸色说,“我23岁就结婚了,和丈夫一起三年,越来越发现,不管他对你多好,和不爱的人在一起就是痛苦。所以我才跟你说,能选的时候尽量选,因为等你结了婚才遇到自己真爱的人,就太难过了。”平时总是甜甜笑着的小莫,此时的神情也有些苦涩。
  我还是没说话,心情很复杂,一方面觉得她不知满足,但身为女人,又无法不理解她的悲哀。后我只是承诺说自己会保密,她也说知道我要结婚了替我高兴。
  找了个吉利日子,我和赵天去领证。想到终于要结束单身,心里不免感慨。在等赵天取照片的空档,我收到了小莫发来的短信,她说今天和丈夫办完了协议离婚。“一场婚姻完了,真累,也不知道为什么结,为什么离。希望你找到对的人,得到幸福!”我删掉了这条短信,也删掉心中某处说不清的迷茫和疑虑,冲着远处走过来的赵天微笑了。结婚是为了什么呢?以前认为是为了寻找幸福,而现在,恐怕更多的是恐惧那种永远都打不到车,深夜里一个人被留在街头的孤单吧!我怕一个人被剩下,所以逃向了婚姻。
  爱情,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个符号,你不一定真正需要它,只是认为自己“应该”拥有它。
  女人即将进入30岁、或已然进入30岁之后,常常是爱情符号化的个脆弱高峰。那种害怕寂寞、担心自己此生也许终将孤独的恐惧,是让这个符号更加刺眼和疼痛的催化剂。我因此见过许多在专业上独立优秀,也依然年轻而貌美的女孩,在30岁的关卡前后彷徨焦虑的模样。
  我曾经接受一位母亲的请托,要我帮忙和她刚满32岁的女儿谈谈,因为她总觉得没有男朋友还单身一人的女儿很“可怜”。她给女儿营造了舒适温暖的家,给了女儿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可每当看见缺乏男友爱情呵护的女儿安静地下班回家时的清瘦身形,却让她有着锥心刺骨的担忧和不忍。这位焦急的母亲不敢贸然打探,怕刺伤了女儿的心,所以让我从旁迂回地探探女儿的口风,看看她是否过得快乐,是否觉得幸福。
  我没有拒绝这位母亲的请托,也真的花了好几个小时和她的女儿聊天,甚至还把聊天的结论认真地给母亲做了汇报。我之所以没有把它不当一回事地敷衍过去,是因为我不仅仅知道作为母亲的焦虑和心疼,我更知道身为“大龄”女儿所承受的压力和恐慌。
  拒绝做“剩女”
  我是个和媒体走得比较近的人,对媒体制造舆论的能力也深有体会。事实上,如果更诚实一点地说,我对于媒体制造“不实”舆论的能耐也了然于胸。好了,稍微敏感一点的读者此刻也许已经从我的字里行间嗅出了些许的火药味。是的,有时我真的不满舆论所创造出来的民意压力,而其中“剩女”这个恶毒的称号则是我高度不满意的词汇之一。
  我不满意“剩女”这个标签是有原因的。
  其一,它充满了性别的歧视。为什么没有“剩男”而偏偏只是“剩女”?当然,我必须承认这个现象是有其社会价值依据的。但我常常怀疑,当初想到这个形容词的人,是不是一个生活成就很低、充满了愤懑怨怼情绪的大男子主义者?
  其二,它充满了否定性的污蔑。既然剩下了,就表示不会再被选择了。而且即便再被选择了,也不是优先的考虑,而是不得不然的将就。
  其三,它渲染着悲观的氛围。好吧!这一波我被剩下了,那已见年龄劣势的我,还拼得过下一波更为惨烈的竞争吗?
  其四,它含有不怀好意或自甘下风的贬抑。“剩下”,意味着在挑选的过程中被淘汰的东西或商品。因此,它代表了爱情的发生不是两性对等的选择,而是女性在待价而沽中,被动地被挑选和被青睐。
  因此,我坚决拒绝用“剩女”来形容年过30、仍然在等待美好爱情的女子。
  那么,如果我真的已年过30,也真的还没遇到值得我付出真情、值得固定下来的爱情伴侣,那我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
  首先,你一定要把“剩女”的标签,狠狠地从脑门上和心版上撕掉
  社会心理学上有一个常被引用的概念:“标签理论”(Labelling theory)。这个理论指的是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常常和所贴上的标签有关。
“标签”,就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而这些标签常常是被那些有意义的他人——例如父母、老师、同辈团体所贴上的。
  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一个人如果一旦被贴上了有意义的标签,他的思想、行为就会开始去“符合”这个标签上的描述。在我这么多年从事和女性心理有关的工作中,就发现女人的心理和行为尤其把这个理论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且可怕的是,我们脑门上所贴的这些标签,还绝大部分是自己给硬贴上去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在自己的脑门上(其实更多的是在心理上)贴上了“剩女”这个标签,很有可能就会在潜意识里去做出符合这个标签所代表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心理和情绪上觉得自己没有希望了,是个不值得人疼爱的女人,没有女人味,没有男人缘,没有竞争力,会日渐枯萎,会孤苦终老,会郁郁以终等等。并且还会在这些不正确心理的主导下,表现出先发制人的孤傲、尖锐、不合群、不享受生活等等刺猬一般的行为模式,或者是另一种的自我放弃,过着过度喧嚣而繁华的生活。
  因此,从现在开始,我请你立刻把脑门上贴着的“剩女”标签狠狠地撕掉,重新换上“我单身,但是很自在”的标签,然后再开始下一个步骤。
  不要为自己的高学历、收入高、高成就而道歉
  如前所述,我常怀疑设计出所谓三高女人或N高女人这些荒唐语汇的幕后主使人,是那些志不得、意不满的大男子主义者。他们为了消化自己在生活上或工作成就上的挫败,所以创造了这些含有恶意成分的形容词,好为自己的不安全感寻求合理化的心理慰藉。
  因此,你千万不要坠入这个陷阱,不要为自己辛苦学习、努力工作而获得的成就道歉,也不用为自己天资聪颖、能力过人而感到羞愧。事实上,这些成就,都会为我们终将拥有更美好生活的愿景而“加分”,绝不是阻止我们拥有幸福快乐生活的“减分点”或“缺点”。再说,如果我们所爱的男人,不能欣赏、赞叹我们的成就,也不能理解这些成就背后所代表的智慧,那他就远远配不上我们,也不是值得我们尊敬和以身相许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