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西郊昌平县北十里处,自公元1409年开始修建长陵,至1644年明朝灭亡,十三陵的营建工程历经二百余年,从未间断过。燕王朱棣在南京登上皇帝宝座后,即打算迁都北京。永乐五年(1407年)皇后许氏死,朱棣没有在南京建陵,却派礼部尚书赵泗和江西风水术士廖均卿等人去北京寻找“吉壤”。
  皇家选陵地非一般举动,自古以来封建帝王对于葬身之地的选择都格外重视。他们把宗庙、陵寝都视为国家的代表,江山的象征.因此,命朝中一二品官员去寻找吉壤时,还必须有深晓地理、风水的人参加。陵地选定后,要上图帖呈给皇帝审阅,经皇帝亲临该地审视,才能最后定下来。
 朱棣派出去的那伙人马,足足跑了两年时间,才找到几处可供他挑选的地方.据说,最先选在口外的屠家营,但因皇帝姓朱,“朱”,和“猪”同音,猪要进了屠家定要被宰杀,犯地讳不能用。另一处选在昌平西南的羊山脚下,因后面有村叫“狼口峪”,猪旁有狼则更危险,也不能用。也曾选过京西的“燕家台”,可是“燕家”和“晏驾”谐音,不吉利。京西的潭柘寺景色虽好,但山间深处,地方窄狭,没有子孙发展的余地,也未能当选。到永乐七年,最终选定了朱棣亲自察看钦准的,也是江西术士廖均卿等人选定的现在这片陵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