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修身篇
修身须得立志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①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②猾③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才否闭④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则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身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辱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
注释
①忝:愧;②蛮夷:对南方少数民族的贬称;③猾:扰乱:④否闭:淹没之意
译文
君子立志,有以民众为同胞,并奉献出民众需要的物质财富的胸襟气度。有对内振兴民族,对外开创博大业绩的雄心壮志。这样奋发有为,才无愧于父母生养恩情,不愧为人世间崇高的人。所以,值得他忧虑的,是事业成就不如舜帝不如周公而忧虑,是为不修道德不精通学业而忧虑。因此,当社会腐败,坏人顽固不化就忧虑。外敌入侵,干扰人民就忧虑,小人当道优秀人才被排斥埋没就忧虑,平民百姓没有得到自己的恩惠帮助就忧虑。这就是常说的忧国忧民、怜悯贫弱的优秀品质,是君子们担忧的大事。至于一人的成败,一家的温饱,现实生活中所谓的荣辱得失、地位、名誉等,具有壮志的君子是没闲工夫去忧虑伤神的。
评述
大凡有所造就和有所建树的人,都有一个为国、为民的雄心壮志,都有一个自强不息的精神。诸葛亮讲过“志当存高远”,宋文帝也说过,做人应“慨然立志”,王大之也有一句名言,叫“传家一卷书,惟在汝立志。”他们说的虽然都挺好,仍没有曾国藩的同僚胡林冀说得好,他说,“人生决不该随俗浮沉,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唯其如此,我们应自立自强,努力做众人所不敢为、不能为的事情,上以报国,下以振家,不负此昂藏七尺之躯。”之所以说他说得好,是因为他的论说立意深刻,话语明了,全面、细致地表述了做人的标准,指出了做人的件事就是立志。也就是说要使自己振作起来,抖擞精神,给自己一个目标。指定一个奋斗目标,明确一个前进方向,时时处处从大局着眼,为国家、为人民大众的利益而做出贡献。这样,才无愧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无愧于国家的培养。试想,很多人并不是智力不如人,意志不如人,条件不如人,然而很多年过去后,他就是不如人的人,究其原因就是他没有确立远大的志向。
曾国藩转帖——智慧故事一
祖逖,是我国晋代一个文韬武略俱全的官员,他立志成才、抱负远大,一心报国的美德,永远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小时候,祖逖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难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学习起来。他兴趣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尤其是历史知识,学起来达到痴迷的程度,很快,学问大有长进,懂得了许多修身立志、安邦治国的道理。他广泛结交朋友,畅谈自己的志向,反复阐明一个人有了知识,就要用来关爱人民、报效祖国,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无愧于生长天地之间。至此,人们已经了解了祖逖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仁人志士,迟早是个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就在祖逖年近三十岁的时候,终于经人推荐入朝为官,担任了司州主簿。
有了官职以后,他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并在办理事情的同时,仍不忘学习历史知识,练习武艺,不断增进建功立业、复兴晋朝的本领。一次半夜,人们正熟睡期间,院中的公鸡忽然叫起来,吵得大家都不能入睡,纷纷诅咒公鸡的讨厌。正当人们又要蒙头睡觉之时,祖逖却穿衣起身,旁边的同僚以为他去轰赶公鸡,都支持他去,并说如果轰不走就把它们捉住杀掉。
祖逖听后,一边穿鞋,一边回答说,公名叫声并不讨厌,为何将它赶走或杀掉?它正好提醒我早早起来,练习武艺。说完,提起自己的宝剑,迈步走出大门,在院中练习起来。就这样,春去冬来,寒来暑往,祖逖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的学业和武艺更有长进,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在那里,他尽职尽责,终于职守,安抚百姓,保卫边疆,受到了百姓的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