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1  此家必出贵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杨慎作的这阕词,不单是三国历史好的缩影,也是赤壁之战好的写照。遥想当年,一代枭雄曹操,统领威猛的北方雄师,料想一举吃掉荆州,灭了刘备,不想马失前蹄,败在了周瑜这年轻人手里,实在很狼狈。也正是这一次惊心动魄的大战,从此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改写了历史的进程。不然,刘备就或许还只是个成天哭鼻子、到处编草鞋卖的“刘皇叔”。
  赤壁之战已经远去,但它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三国英雄悉数登场,斗智斗勇,演绎了一幕幕至今令人感慨的历史话剧——草船借箭、火烧曹营、苦肉计、借东风,这些,都早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可是,当我们讲得慷慨激昂的时候,可否知道,它们很多居然是从小说《三国演义》上面来的,而真实的历史呢?
  许多人无从知晓,它们散落在尘封的历史中,扑朔迷离,我们只能拭去表面的灰尘,从历史的史料中,按图索骥,去找寻赤壁的历史真相。
  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活得有价值,而三国的英雄,用他们的激情,诠释了“价值”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打败乌桓、统一北方后,率领十余万大军,一路南下,志在一举平灭荆州的刘表和曾经被他打得落荒而逃的刘备。
  战云骤起,刘备危在旦夕!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今河北涿州)。史书上说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世袭复杂,难以考证,而正是这个头衔,让他的人生获益良多。爷爷刘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县县令;父亲刘弘也做过小官,在刘备还小的时候,就撒手人寰了。
  从小没了父亲,他默默的承受着这种难言的痛苦,与母亲相依为命。
  因为家道中落,为了生计,他很懂事的跟着妈妈一起贩草鞋、编草席(典型草根)。
  那时候的他,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平民百姓,虽说是所谓中山靖王之后,可大汉立国已有三百余年,刘氏子孙少也有几十万;而且朝廷式微,恐怕连名字都没有登记造册,只好成天打草鞋养活自己。
  他在苦难中成长。
  虽然过着清寒的日子,但他并没有丧失生活的斗志。
  他有着自己的梦想,虽然这看似只是一个梦。
  他家的东南角,长有一棵大桑树,五丈来高,不仅高大,而且外形奇特,枝繁叶茂,树冠长得像一顶车盖,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树不平凡,说当出贵人。
  积极的是涿郡人李定,一个善观风水的人,看到这棵树就大喊:
  “此家必出贵人!”
  他说的这个贵人,自然就是刘备。
  这棵大桑树,成为刘备玩耍的好去处,闲暇时,他就和小朋友在树下嬉戏。
  有一天,玩着玩着,他突然蹦出一句:
  “我一定乘此羽葆盖车!”
  小孩子是听不懂这话的,可把大人吓死了。因为羽葆盖车,是只有天子才能乘坐的专车,出此狂言,要是被人告发,必定满门抄斩,所以叔父刘子敬战战兢兢的告诫他,不要乱说,这是灭门大罪。
  而这些,在刘备的眼里,不过是自己的梦想。
  当他坐在桑树下看星星时,想到的不是七仙女,而是皇帝位子。可这对于一个无权无势、没有背景的小老百姓而言,仅仅只是海市蜃楼罢了。
  2  恰同学少年
  
  虽然在外人眼里,刘备这小子有些狂,但在母亲眼里,他是自己的骄傲。
  母爱,永远是无私的。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还是妈妈疼他,为了儿子的将来,打算送刘备与同宗的刘德然外出求学。可是东拼西凑,却怎么也凑不齐这个学费,因为要去拜学的老师,是闻名海内的同郡大儒——前九江太守卢植。
  没钱,只有痛苦。
  就在为学费焦急的时候,有人雪中送炭来了,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承担了刘备的全部学习费用。
  对于这件事,老婆有意见,私下抱怨,刘元起不以为意,跟妻子说了心里话:
  “咱刘家出了这孩子,非常人也!”
  就这样,在母亲殷殷期盼的目光中,刘备踏上了求学之路。这一年,他十五岁。
  卢植前为九江太守,后因病去官,于是在家著书立说,并在缑(音gōu)氏山中办起了培训班。
  就是在这期间,他得到这位当世名儒的亲自指点,还结识了一位同学:辽西公孙瓚——公孙瓚年长,刘备以兄事之。
  也正因为认识了公孙瓚这个纨绔子弟,刘备开始变得贪玩,不喜欢读书,喜欢骑马、玩宠物狗,喜欢音乐和漂亮衣服。
  学了两年后,卢植又被拜为庐江太守,要前往庐江赴任,他只好回家。
  刘备身高七尺五寸(汉制约为1.72米),帅不帅不知道,可长了一双长手臂、一对大耳朵是肯定的,说是可以“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像只大猩猩)。虽有些夸张,但是个异人,却没多少疑问。
  虽说爱玩,可他话不多,谦虚待人、少年老成,喜怒不形于色,好结交豪侠;加之又长得这么性感(时人眼里是福相),因而很多人都愿意与他交朋友,有志青年更是争相附之。
  他俨然成为领袖人物。
  这时候的刘备,已长大成人,因为社会动乱,便在家乡召集徒众,以防不测。他身边,渐渐聚集了一群人才,其中有两人为知名——关羽和张飞。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因为犯了事,逃到涿郡①,听说刘备在招募豪杰,于是跑来应聘。张飞是涿郡本地人,有才情,擅长书法,特别喜欢画美人②,也响应号召,跑来应聘。张飞小关羽几岁,两人以兄弟相称,从此他俩一直追随刘备,当起了贴身保镖;而刘备更是待他们不薄,“寝则同床,食则同器,恩若兄弟”。
  他们同样尽情报效,无论走到哪都是侍立左右,随时随地保卫刘备的安全。为了“大哥”,他们不避艰险,置生死于度外!
  正是这样的兄弟感情,让他们三人终身不渝,比亲兄弟还亲;正是这样的兄弟感情,日后关羽被孙吴所杀,刘备才挥军十万为他报仇;正是这样的兄弟感情,才有了“桃园三结义”的浪漫传说。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萍水相逢,却成知己。
  干事业,没钱可不行,刘备既不做强盗,也不做生意,钱哪儿来?
  这要感谢两个好心人。
  中山的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富有千金,经常往来涿郡贩马,听说刘备是个奇人,二人慕名而来,一见面就“异之”,赶紧捐款资助。
  于是,刘备便有了本钱。
  ——————
  ① 《三国演义》中,说是关羽杀了当地仗势欺人的豪强。
  ② 明代《画髓元诠》记载张飞:“喜画美人,擅草书。”清代《历代画征录》载:“张飞,涿州人,善画美人。”如今“莽张飞”的书法尚有存世,可惜美女图皆已不存,不然肯定是别有一番风情。其实民间亦有歇后语流传:猛张飞工笔画美人——粗中有细,说的就是这个事。
  3  怒鞭督邮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人民流离失所。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太平道掌门人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号召,发动起义,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张梁,分别称“地公将军”与“人公将军”。
  起义军先杀贪官祭天,头裹黄巾,称黄巾军。黄巾军攻城掠地,尽烧官府,十日内便天下响应、京师震动,朝廷采取严厉措施血腥镇压。
  乱世出英雄,刘备感觉机会来了,带着关羽和张飞投军,在校尉邹靖手下任职。
  他的艰险人生,就此开始!
  他期待自己能有一番作为,出人头地。这一年,他二十四岁。
  在镇压黄巾起义之余,他参与了平定“弥天将军”张纯的叛乱。当时平原人刘子平得知他勇武有力,于是举荐了他。
  刘备信心十足,没想到在进军途中,突然与叛军遭遇,官军不是对手,惨败。
  他不幸受伤,但他不笨,见跑不掉,就躺在地上装死,等敌人走后,才被人用车子拖回来。
  任何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路上总是充满荆棘与坎坷,还有太多的困难与挫折,关键在于,你如何去面对,是勇敢的坚持,还是无奈的放弃。
  而刘备,始终没有放弃。
  干着这种不要命的活,心惊肉跳,但他丝毫没有退缩,并且因为有军功,被授予中山安喜尉一职,管管地方上的治安、缉捕盗贼这些小事。可刘备心气太高,不屑这等小差事,所以没见什么政绩,相反,还闯下大祸。
  不知朝廷出于什么原因,又诏令各地州郡,凡有军功当上“公务员”的,一律下岗。
  刘备刚好符合这个条件。
  负责督察郡内长吏的督邮,来到安喜县,准备拿刘备开刀。
  刘备知道,这次不是闹着玩的,打算去说说好话。
  他找到督邮的住处,想进去求见,不料督邮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不见。
  这就悲剧了!
  碰了一鼻子灰,刘备心里那叫一个气,马上跑回去,带了一帮兄弟又跑回来,突然破门而入,大吼一声,受太守密令来捉督邮!
  晴天霹雳!督邮还没弄清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的被从床上拽走。
  待走到县界,刘备解下印绶,挂在他脖子上,将其一把捆到树上,不由分说,鞭子、棍子一顿暴打。
  刘备还不解气,要杀了他。可怜的督邮苦苦哀求,这才死里逃生。
  就这样,刘备带着一帮好弟兄跑了。①
  打了督邮,犯下大罪,只好生死大逃亡。在那个乱世中,也没人发通缉令,逃了一阵,他们又去投军——因为有饭吃。
  当时,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音guàn)丘毅到丹杨(丹阳)募兵,刘备报了名,又开始镇压起义军。在下邳打了一仗,他作战勇猛,力战有功,被任命为下密县丞,后又去官为高唐县尉,折腾了好一阵,终于当上高唐县令。
  可是夜路走多了,总会碰到鬼。
  就在他踌躇满志要大干一番的时候,起义军攻破高唐,又把他打得到处跑。
  这时候的刘备,是郁闷的,没个安身立命之所,还四处流浪,他无路可走。
  无路可走的刘备,想起了一起玩宠物狗的同学公孙瓚。
  此时的公孙瓚,已不再是昔日的纨绔子弟,因为打仗不怕死,镇压黄巾军有功,他崛起于行伍,已是堂堂一方霸主,号“白马将军”,官至中郎将,雄踞幽州。但他与袁绍一直不和,且有杀弟之仇,两人经常互殴,打得难解难分。
  ——————
  ① 《三国演义》中,说张飞鞭督邮,实际上是刘备,张冠李戴。
  4  拯救大名人孔融
  
  公孙瓚见老同学来了,很给面子,马上奏请朝廷,表为别部司马,让他与青州刺史田楷,一块去对付袁绍。
  虽说已是一千石的官了,但刘备并不轻松,到了青州,卖力的配合田楷,与袁绍连战两年,打到野无青草的地步,双方损失都很大。后来袁绍让儿子袁谭领青州刺史,又大战一场,田楷战败。好在刘备比较争气,没有辜负老同学,数有战功,于是公孙瓚又让他代理平原令,后为平原相。
  此时,刘备已是与郡太守平起平坐、享秩两千石的“地市级高官”了。
  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在平原相任上,刘备知道机会来了,兢兢业业的做事,先让关羽、张飞为别部司马,统领部众;同时加强境内治理,“外御寇难,内丰财施”。为了争取人心,他与下属打成一片,不但平时坐在一张席子上发呆,还一起吃饭。
  这样的品德,自然声名远扬,不料,却引来杀身之祸。
  有个叫刘平的人,一向看不起刘备,耻为之下,派刺客前来刺杀。
  当刺客接近时,他还蒙在鼓里,把刺客当好人,热情款待。没想到真诚的力量无比强大,彻底击碎了刺客的妄想。
  刺客被感动了,不忍下手,不但临阵倒戈,还把自己供了出来,主动将来意告知刘备,扬长而去。
  水能克刚,这就是好的证明。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道德经》
  连刺客都能感化,这样的功力实在太强大,如此名望,不幸让大名人孔融知道了。
  孔融,孔子的后代,小时候很聪明,四岁就懂得让梨。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虽然“孔融让梨”的故事很感人,可惜他志大才疏、高谈阔论,不是个干实事的人,后来因为得罪董卓,被打发到北海郡为相。
  北海,很乱,很危险,去那里做官,明显去送死,加之孔先生不懂管理,被黄巾军打得弃郡而逃,出尽洋相,后竟然被围在都昌出不来。
  就在这时,他想到了刘备,派太史慈冲出重围,到平原向刘备搬救兵。
  得知是大名鼎鼎的孔融来求救,刘备惊喜异常,大喜道:“孔融都知道世间有我刘备啊?”立即发兵三千,随太史慈赶往北海救名人。
  可当军队赶到时,黄巾军已自动散去,他们也有点怕刘备。
  成了大名人的救命恩人,刘备的知名度大幅提升,而他治民用兵均有所作为,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连在广陵素有威名的豪强,典农校尉陈登,都对他推崇备至,说他“雄姿杰出,有霸王之略”。
  这或许是对他好的评语了。
  口碑好,自然有人来,令他高兴的,就是赵云。
  赵云,常山真定人,后人常称其为常山赵子龙。子龙是他的字,因为身材魁梧、相貌不凡,本郡官员推举他投附公孙瓚。在这里,他认识了刘备,刘备见他是个人才,动起了歪脑筋,暗中拉拢;赵云也欣赏刘备,于是两人很快就结为知己。
  5  诺言
  
  后来,公孙瓚派刘备前往青州战袁绍,赵云便跟随打理骑兵,可没过多久,哥哥去世了,加之又有点看不上公孙瓚,于是借着这个理由回家。
  刘备知道,他不会回来了,临行前,紧紧握住他的手,难舍难分。
  赵云明白他的意思,说了一句:“终不背德也!”绝尘而去。
  他的背影,消失在刘备期待的目光中。
  数年后,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终成刘备手下一代名将。    
  既然喜欢助人为乐,自然就有人找上门来。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徐州牧陶谦遣使向青州刺史田楷和平原相刘备求救,因为,曹操打过来了。
  怎么和曹操惹上了?三个原因:
  一、曹操要扩大地盘,徐州刚好与他据有的兖州是邻居,又很富裕。
  二、曹操打袁术时,陶谦居然声援他,犯了政治错误。
  三、有杀父之仇,曹操肯定饶不了他。
  陶谦与曹操是老对头了,两人分属袁绍、公孙瓚两大阵营,大打出手。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的老爸曹嵩为躲避战乱,从老家来找儿子。曹操命泰山太守应劭带兵前去迎接,兵还未到,陶谦就痛下杀手,派骑兵数千在半路截杀,将曹嵩和他小妾及小儿子曹德全部杀死。①
  这件事,让他与曹操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曹操异常愤怒,就在这年秋天,带大军来报仇了,猛打暴打,连克十余城,很快就打到陶谦的老巢彭城(今江苏徐州)。
  陶谦逃到郯(音tán)城,曹操攻之不克,只好撤走。
  此时的曹操,想到父亲和弟弟被杀,全家死了大半,又抓不到仇人,便杀人泄愤。在过取虑、睢(音suī)陵、夏丘等地时,发了疯似的大开杀戒,杀了陶谦境内数万人②——“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何其残忍!
  可怜的百姓,就这样,在军阀混战中成了替死鬼。
  战争,永远的受害者,只有老百姓。
  曹操疯狂的屠杀,不只大失民心,很快就尝到恶果。
  陶谦打懵了,无计可施,只好请外援,向田楷和刘备发出求救信。
  刘备拿着这封沉甸甸的信,却丝毫没有孔融求救时的惊喜。
  他有些犹豫,不是不想去,而是要做一个决定,一个能改变他一生的决定。
  这个决定就是:背叛老同学公孙瓚,还是归附陶谦?后,他选择了后者,因为,他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刘备此时有兵千余,还有少量的幽州乌丸(乌桓)杂胡骑,另外,他还收养了几千饥民。带着这些杂牌军,与其说是来支援,不如说是来投奔,陶谦很清楚,手上的兵,加上刘备的将,强强联合!他也够意思,马上拨给刘备四千丹杨子弟兵,帮他壮大队伍。
  如此一来,刘备便拉起近万人的部队,驻扎在陶谦附近。
  在这里,他遇到了同样靠镇压黄巾军起家的曹操。
  正当他信心百倍要打大胜仗的时候,曹操又来了,回家休整后,这年夏天,他再征陶谦,一路势如破竹。
  当曹操正要去郯城抓陶谦时,屯守郯城东的刘备,与陶谦部下曹豹,自不量力,天真的跳出来截击。
  曹操用兵如神,岂是你想截就截的?一顿猛揍,刘备、曹豹双双大败。
  ——————
  ① 关于这件事,史书说法不一,有说是陶谦亲自下手,有说是陶谦手下贪财,但不管怎么说,都与陶谦有关。
  ② 《后汉书》说数十万,不可信,综合各方史料,以数万为是。
  6  陶谦让徐州
  
  这一仗,是他与曹操的次交手。
  印象实在不好,自此以后,他就留下了心理阴影,几乎不敢与曹操正面交锋,只要听说曹操同志本人来了,撒腿就跑。
  曹操随即攻下襄贲,又大开杀戒,陶谦如惊弓之鸟,准备躲到老家丹杨去。
  就在刘备收拾残兵还在后怕的时候,曹操却自己乖乖撤军了。
  难道大发慈悲?
  不是,是报应来了。
  因为杀人太多,老朋友张邈与亲信陈宫,对他大失所望,怕发了疯的曹操也杀到自己头上,加之两人性格独特,于是趁其在外作战之机,改立吕布为兖州牧。
  后院起火,曹操只好舍弃陶谦,回去救火。
  赶走了劲敌,陶谦日子并不好过,相反还吓出一身病。之前为了做人情,他上表朝廷,奏请刘备为豫州刺史,屯守豫州境内的小沛,紧挨着徐州。
  此时的刘备,已是地方上挂名的行政长官,名义上的封疆大吏。
  他在等待更好的机会,等待自己一展前程。这一年,他三十四岁。
  曹操没有亲手杀掉杀父仇人,陶谦却自己了断,到年底,病重,死了。
  他心知徐州情况复杂,各路军阀虎视眈眈,儿子又没出息,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刘备好,至少曹操打自己的时候,还能勇敢的跳出来。
  临死前,他对助手麋竺说:“非刘备不能安徐州呀!”留下这样一句话,就两腿一伸,与世长辞。
  麋竺遵照老首长遗嘱,率州人到小沛来迎接刘备接任徐州牧。
  刘备婉言谢绝。
  谢绝的原因是:太突然!
  这下可不得了,就是这不经意的举动,让许多人觉得,刘备真是好人啊,送给他这么大的官都不要!如此一来,四面八方的人都纷纷赶来了,他们无不一个目的:劝刘备收下这份厚礼。
  早就对他有高度评价的陈登来了,力劝他接受,刘备想推给袁术,因为他是“四世五公,海内所归”,陈登不管,不依不饶。这时,我们的大名人孔融也来了,一开口就说,袁术的四世五公,都是冢中枯骨,何足介意?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啊!
  还是名人说话有水平,刘备也不想悔不可追,半推半就的答应了,遂领徐州——后世所传“陶谦让徐州”的佳话,就是这么来的,而《三国演义》中刘备“三让徐州”,则只是艺术的虚构罢了。
  当上了徐州牧,名副其实的一方大员,也有了举荐州郡长吏的权力。为了回报大名人,刘备首先让孔融脱离苦海,表请他为青州刺史,这其实是对公孙瓚的公开叛变。但此时天下大乱,也没什么规矩可言,有时一个地方都冒出好几个刺史,比方单单这个青州刺史,公孙瓚的田楷、袁绍的袁谭、刘备的孔融,都打着同一个旗号。
  僧多粥少,怎么办?
  打!
  实力,将决定一切。
  虽然如此,这件事在袁绍看来,却是投靠自己的表示,因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陈登派人来通知时,他不但不反对,还声言:
  “刘玄德不负众望!”
  但刘备哪里知道,自己的危险才刚刚开始!很多对你竖大拇指的人,并非真心对你好,而是形势使然,后面发生的事,让我们看清了他们的真面目:
  尽说好话的,不一定就是好人。
  可刘备一直蒙在鼓里。
  
  第二章  刘备的奋斗
  
  
  世事难料,刘备算是有了深刻体会。他知道,此时的委曲求全,不过是权宜之计,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种成熟,都是前进的动力。此时的他,只是虎落平阳,他在等待机会,等待崛起的机会!
  
  7 祸不单行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
  领了徐州牧,开始还以为是个香饽饽,没想到是个烫手山芋。陶谦虽然死了,但徐州,依然是人家眼中的肥肉。
  当时的徐州,南有袁术,北有袁绍、曹操、公孙瓚,还有一个“飞将”吕布,全都不安好心。袁绍、曹操、公孙瓚三人很忙,而袁术就不同了,他要做皇帝,既想占扬州,又想图徐州,蠢蠢欲动。
  在张邈、陈宫的拥护下,吕布霸占兖州,想取代曹操,可曹操太猛,从前线匆匆赶回,经过一番恶战,大败吕布。
  吕布如丧家犬,无路可走,只好投奔刘备,在下邳西落脚。
  吕布来投并非好事,无异于引狼入室,刘备对此丧失警惕。虽然有点不高兴,但吕布对他毕恭毕敬,还称呼他为贤弟,于是也没怎么样。
  一不小心,酿成大祸!
  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反复无常的人,后差点要了他的命。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六月,袁术终于按捺不住,率兵攻打刘备。
  面对袁术的进攻,刘备决定亲自出马,令张飞守下邳,自己率军到达淮阴石亭,与袁术大战,双方各有胜负。
  就在前线还在僵持的时候,噩耗传来,家里出大事了!
  原来,张飞脾气火暴,与下邳相曹豹不和,曹豹是陶谦故将,陶谦死后,就跟了刘备。
  也不知道哪里惹毛了“黑脸张飞”,一怒之下,居然把曹豹给杀了,这下惹出大麻烦。
  城内大乱!
  曹豹部下不服,坚营自守,根本不听刘备号令,还派人联络在一旁看热闹的吕布。
  吕布写信给袁术,想征询他的意见。
  袁术看到这样的天赐良机,赶紧回信,夸奖了吕布一番,劝他趁机拿下下邳,还答应送来二十万斛军粮。
  吕布大喜,引军东下,在曹豹部下中郎将许耽等人的接应下,迅速攻破下邳。
  张飞抵挡不住,弃城逃走。
  刘备在前线,得知一家老小和部下家属全做了吕布的俘虏,十分震惊。
  家都没了,还有什么希望?
  刘备怒火中烧,袁术也不打了,立即率军北还,至下邳,吕布迎头痛击,大败。
  他只好收拾残众,东取广陵,不想袁术又趁火打劫,打得他毫无还手之力。
  此时的刘备,只有绝望,不知道怎么会发生这种事,难道自己错了?
  他带着太多的疑问,逃往海西。
  在这里,他过着叫花子一样的生活,军中缺粮,饿到吃人肉的地步。
  这么痛苦,还是有人关心的,麋竺雪中送炭,见他人少,给奴客两千;见他老婆被抢,把妹妹送来;见他没饭吃,将金银财宝全奉上。
  危难时刻见真情!
  这些无私的帮助,让刘备心里感到了一丝暖意,可是,那个吹捧自己的陈登呢?一直都不见露面,哪儿去了?
  8  辕门射戟
  
  喜爱小资生活的刘备,自然受不了这种苦,束手无策,只好硬着头皮,回去投降吕布。
  鹊巢鸠占,自己家被外人占了,居然还要去求他!想当初,吕布狼狈不堪的来投奔自己,转眼间,自己的一切,都是别人的了。
  世界上的事,就是这样变化莫测,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暂时的隐忍,只为日后的爆发!
  隐忍以行,将以有为也。
  刘备来降,运气好,刚好赶上吕布与袁术闹矛盾,袁术当初允诺的二十万斛米,米糠都没见到。
  吕布知道,被可恶的袁术给耍了。他气愤难当,见刘备投降,也没再为难,只是夺了他徐州牧的乌纱帽,仍旧让他挂着个徒有虚名的豫州刺史。
  回到下邳,吕布释放人质,刘备又见到了自己的妻儿,但他仍然充满恐惧,因为有人要杀他。
  杀他的人是谁?史书记载是诸将,我想肯定就是许耽一伙,他们请示杀了刘备,吕布还想留着他对付袁术,不听。
  这样的消息传到刘备耳朵里,注定失眠,于是他请求去小沛——当初陶谦给自己的地方。
  吕布同意了,还按照刺史的规格,举行盛大的欢送仪式。
  当跨过泗水时,刘备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知作何感想?徐州牧的位子,只坐了一年多,又一切打回原形,心里除了难过,还能怎样呢?
  这就是生活,残酷的生活!
  世事难料,刘备算是有了深刻体会。他知道,此时的委曲求全,不过是权宜之计,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种成熟,都是前进的动力。此时的他,只是虎落平阳,他在等待机会,等待崛起的机会!
  刚到小沛不久,喜欢闹腾的袁术又打来了,他要斩草除根。
  袁术遣大将纪灵等人,领步骑三万来攻,刘备根本不是对手,只好派人向吕布告急。
  许耽见机会又来了,再次力劝吕布借刀杀人。吕布没听,因为就是要杀,也不是时候,刘备还有利用价值。
  吕布担心袁术灭了刘备,继续坐大对自己不利,于是发步兵一千,骑兵二百,驰援刘备。
  纪灵见吕布来帮忙,害怕深入敌境被人夹击,于是止兵。
  吕布在小沛西南一里处屯营,派人把刘备和纪灵等人叫来,一起吃个饭,顺便做做调解工作。
  双方一齐赴约,吕布对他们讲:“我不喜欢打架,只喜欢劝架!”
  说完,令部下在营门内立了一杆戟。
  众人不解,不知道要玩什么把戏,只见吕布弯弓对着长戟,回头说:
  “你们看我射戟小支,中了就退兵,不中就打吧!”
  言毕,他一箭射去,正中小支(戟旁弯刃部分)。
  纪灵等人惊讶不已,竟然大叫道:“将军天威也!”并约好第二天再来,而后各自罢兵。
  这就是“辕门射戟”的故事,当然袁术不会因为吕布箭射得好就罢兵,而是畏于两者联手,难以摆平刘备,于是顺坡下驴,算是给吕布一个面子。
  吕布以百步穿杨的箭法,平息了一场厮杀,只是他哪里知道,这是自己后的辉煌。
  终,他死在了刘备手中!
  9  擒吕布
  
  解了刘备的围,吕布回下邳去了,可是刘备势力迅速膨胀的消息不断传来,他坐不住了。
  听说此时的刘备,又招兵万余,野心勃勃——我是养狗看门,不是养虎吃人!
  吕布很不爽,毅然出兵,袭击刘备。
  刘备还想静悄悄的发展壮大,没想到吕布早有戒备,一不留神,惨败。
  刘备再次走投无路。
  没地方去,只好投降曹操。
  曹操求之不得,在他的计划书里,只有消灭袁绍和吕布,才算基本统一北方,此前东讨袁术、南征张绣,都是为了这个目的。但是先打袁绍,还是先打吕布,他着实费了一番脑筋,智囊团也是极尽头脑之智慧,反复盘算,终确定先取吕布,再图袁绍。
  刘备来了,自然多个帮手,曹操待遇优厚,正式以朝廷名义封他为豫州牧。
  从此,刘豫州这个称呼,也就流传开来,在定蜀前,这个称谓,成为他的“专利”。
  刘备得了不少军粮和资助,带着曹操给的兵又回到小沛,重新收集余众,准备再击吕布。
  机会来了!
  吕布派人去河内买马,刘备赶紧出兵打突袭。吕布大怒,遣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前来报复。
  刘备很窝囊,又惨败,曹操派夏侯惇救援,也被打败。
  刘备单身逃脱,为了保证逃跑速度,老婆孩子又扔了,一家老小再次落入吕布之手。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九月,曹操出手了,亲征吕布,在梁国界中,碰到匆匆逃命的刘备,于是让他一起东征。
  曹操这次来狠的,屠彭城、破骁骑,把吕布打进城里像个小乌龟。
  曹操掘壕沟围困下邳,久攻不下,打算退兵,谋士荀攸、郭嘉急忙阻止,劝他坚持下去。
  曹操听了,引泗水、沂水灌城。
  被水淹的日子确实不好过,加之吕布这人虽然勇猛,却勇而无谋,还有猜忌的毛病,领导能力一塌糊涂。
  吕布的军心已经动摇,派人向袁术求救,袁术无计可施;又想出城截击曹操粮道,可老婆担心他出意外,只好打消这个念头,坐在城内等死。
  等死的滋味更难受,围城三月,吕布上下离心。
  属下不干了,将高顺和陈宫捉起来,率众投降。
  吕布自知不免,令左右砍了他脑袋送给曹操,左右不忍,他只好投降。
  一见到曹操,吕布就喊:“我来了,天下定矣!”
  曹操问:“何以言之?”
  吕布答:“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我领骑兵,明公领步兵,天下何足不定?”
  很明显,吕布向曹操求情,“明公”都叫出了口。
  这时,他看到刘备坐在一旁,想要他说说好话,于是对刘备说:“玄德,你是坐上客,我是阶下囚,绳缚我急,不可以帮我说句话吗?”
  曹操笑道:“缚虎不得不急!”命人把绳子松了松。
  刘备一看曹操的表情就知道,他想饶了吕布,这时候,就差他一句话——既然要我说,那我就说!
  刘备的这句话是:“不可,明公难道不记得丁建阳、董太师的事了吗?”
  吕布听到这样一句话,脑袋一轰,这哪里是救他,明明是要他死!
  想当年,自己曾是丁建阳(丁原)、董太师(董卓)手下,而两人都是自己亲手杀死,这明摆着暗示曹操:如果用他,将有同样下场。
  10 煮酒论英雄
  
  曹操权衡利弊,觉得放了吕布,风险不是一般的大,他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吕布见曹操点了点头,知道自己死期到了,他瞪着眼睛怒视刘备,说出了后的遗言:
  “大耳儿,叵信!”
  其后,他被曹操活活勒死,只是死前,他始终弄不明白,号称宅心仁厚的刘备,怎么心也这么黑?可他哪里知道,政治斗争,是不讲仁义的,有勇无谋,只能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
  就这样一句话,刘备轻描淡写的让“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吕布见上帝去了。这一年,他三十八岁。
  谋略与智慧,才是厉害的武器。
  杀了吕布,曹操并没有让刘备回徐州继续做他的徐州牧,而是让车胄接任徐州刺史,把他带到许都,封左将军,打算控制起来。
  为了笼络刘备,曹操待他特别好,出则同车、坐则同席,连关羽、张飞都跟着沾光,均拜中郎将。
  虽然表面风光,但限制你自由。曹操知道,刘备非常人,绝不可放虎归山。
  他成了笼子里的一只小鸟。
  刘备很郁闷,他的志向,岂是在许都混饭吃?他想离开,离开这个不自由的地方。
  为自由而战,他开始了行动!
  当时曹操身边很多人,都清楚刘备不是池中物,劝其杀掉,曹操以“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为由,没有动手。随后又有人提起,他便询问信任的参谋郭嘉,郭嘉也劝他杀了刘备。
  郭嘉的理由是,刘备这人,有雄才,又得人心,还有张飞、关羽这一伙“万人敌”,肯定不安分,不如早点干掉!
  可曹操有顾忌,怕因小失大,所以一直没动手。
  他的犹豫,终害了他!
  刘备来到许都,很快就进入“反曹派”的视线。
  当时汉献帝的老丈人董承一帮人,准备干一件大事:诛杀曹操!刘备不了解朝中态势,糊里糊涂的上了贼船。
  这个阴谋是秘密进行的,曹操不知情,刘备心里不安。
  一日,曹操请他吃饭,漫不经心的冒出一句: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听曹操这么说,刘备还以为他知道了什么,吓得两手一抖——筷子掉地上。
  恰好刚刚打雷,他灵机一动,赶忙掩饰道:
  “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令人困惑的是,足智多谋的曹操,居然没看出刘备的反常行为。当然,一向多疑的他,不会放过任何一丝机会,派出密探,密切留意刘备的动向。
  据说有一次,刘备关着门在家种菜,曹操的私家侦探立马就到,窥探他关起门在做什么。
  种个菜都要来看?
  刘备很不爽,等探子一走,便对张飞、关羽他们倒苦水:
  “我岂是个种菜的?曹公必有疑,这里不能呆了!”
  失去信任,到后都得摊牌,刘备的结果,只有逃跑一条路。
  机会终于来了,从天而降。
  袁术被打得像只落水狗,到处流浪,想去青州投靠侄子袁谭,要从徐州北过。
  刘备赶紧毛遂自荐。
  曹操知道刘备熟悉那里的地形,于是命他督将军朱灵、路招一同截击袁术。
  刘备那叫一个高兴,马上收拾东西就跑。
  等他一走,曹操的心腹程昱、郭嘉、董昭都说,千万不能把刘备放跑了!
  曹操这才意识到,放跑刘备,是个巨大的错误!他追悔莫及,但为时已晚,因为刘备早已无影无踪,千里马都追不回来了。
  11 突袭刘备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截了讨人厌的袁术后,刘备哪里还会回来报到?自然是跑回根据地。
  一回到徐州,他件事就是把占了自己位子的车胄砍了,而后留关羽守下邳(这次不用张飞,有经验了),自己则跑到小沛,准备卷土重来。
  杀了曹操的人,公然对着干,从此,也就预示着与曹操彻底决裂,两人究其一生,终成势不两立的超级对手。
  投降曹操,也并不是丝毫没有好处,至少捞到了朝廷正式承认的豫州牧、宜城亭侯、左将军这些头衔。不要小看这些东东,作用巨大,名不正则言不顺,刘备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官方身份,说话做事,才更有底气。
  见刘备回来了,东海归附曹操的义军首领昌霸(又名昌豨xī)及其郡县,又多背叛曹操来投,刘备兵马,短时间内又膨胀至数万人。他明白,曹操是不好惹的,为了找靠山,他想到了袁绍。虽然这一年的三月,袁绍逼得老同学公孙瓚自焚而死,但此时,就数他强,也只有他,才能保护自己免受曹操的蹂躏。
  刘备打定主意,派孙乾自结于袁绍,与他联兵一起对付曹操。
  曹操一时大意,又在自己身边养了一头老虎,他必须采取行动,遣司空长史刘岱、中郎将王忠来击刘备,不克。
  刘备好不得意,觉得曹操也不过如此,尤其是这个王忠,还是个吃过人肉的狠角色,却拿自己没一点办法,他有些飘飘然了。
  对着刘岱,他喊出了强音:
  “像你这样的人,来他一百个也不是我对手,就是曹操自己来,我也不怕!”
  当然这样的宣言,对于曹操来说,只是个笑话,他很清楚刘备的实力。
  迟早要灭了你!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由于谋事不密,董承的“衣带诏”事件败露,曹操铲除反曹派,灭了他们三族。其时,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已经拉开序幕,并且曹操已率军驻扎官渡,此时的他,还惦记着一件事。
  消灭刘备!
  曹操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要亲征。
  诸将都不同意,因为面对强大的袁绍,已经够头痛了,哪还有工夫去理刘备?他们都担心袁绍背后捅刀子,劝曹操死了这份心。
  曹操不听,说,刘备是人杰,今不击,必为后患!
  这时,郭嘉站出来,明确表示支持。
  他的理由是:袁绍生性多疑,刘备脚跟未稳,击之必败!
  待统一认识后,曹操分留诸将屯官渡,自己亲率主力东征刘备。
  刘备此时,还在小沛享受幸福生活,哪会料到曹操打来?曹操大敌当前,是绝不可能来找自己麻烦的。就在探马来报,说曹操大军来了,他还不信,非常勇敢的带了数十骑,登高瞭望曹军。
  一望,果然是曹操的大旗,他顿时脸色惨白,“恐曹症”立即发作,哪里还敢迎战?
  快跑!
  刘备弃众而逃。
  粗心坏大事!
  粗心大意是许多人的通病,“粗心大王”随处可见,严谨细致基本与他无关,生活中,太多的悲剧因此而起。经验丰富的刘备,也难逃这个魔咒,这样的结局,一点都不奇怪。
  还没开打,对手就弃权,曹操不战而胜,尽收其众,抓了刘备的妻儿,又生擒将军夏侯博。这还不满足,他又挥军攻击下邳,此时正是关羽驻守,关羽见不是对手,只好投降。其后,曹操又击破降而复叛的昌霸,这才回军。
  大败刘备,前后只花了十多天时间,曹操巧妙的打了一个时间差,等袁绍反应过来,他已经解决了刘备,在官渡喝杜康酒了。
  曹操成功解除后顾之忧,避免了两线作战,可以一心一意与袁绍决战了。
  12  落荒而逃
  
  刘备刚过上两天好日子,一不小心,又搞得老婆孩子全丢了,再次破产,只好灰头灰脸的跑去投靠袁绍。
  他跑到青州,因为袁绍的儿子袁谭在那里,还是“省长”(青州刺史)。
  为什么不找老子而找儿子呢?因为以前刘备领豫州牧时,举荐过袁谭,两人有交情。
  袁谭派兵迎接,将刘备接到平原,并驰告老爸袁绍。袁绍倒也够热情,离开大本营邺城二百里来迎刘备,见到刘备后,父子两人都倾心敬重,把他当个宝贝。
  这让他又看到了希望。
  等了一个多月,被打散的士卒稍稍来归,刘备收集起来,全供袁绍调遣。只能如此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此时,曹操与袁绍的大战,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他自然不能闲着,要去光荣的当炮灰。
  这就是寄人篱下的悲哀,更悲哀的是,好兄弟关羽,居然认贼作父,帮曹操打工去了。
  想起兄弟都要在战场上厮杀,心里实在难受。
  刘备不敢多想,因为袁绍的命令来了,要他和猛将文丑渡河,追击曹操。追击的原因,是曹操使诡计,声东击西解了白马之围,还斩杀大将颜良,带着白马城的百姓,沿黄河跑了。
  这口气,一定要出!
  人一冲动,就容易犯错。
  令刘备万万没想到的是,事态的发展,让他又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刘备与文丑率大军浩浩荡荡开到延津南,曹操就在白马山下的南坡驻营,他人马不多,但有计谋。
  曹操派人登高望远,查看敌情。侦察员报告,说来了五六百骑,过了一会,又报骑兵多了,步兵不计其数。
  曹操知道,跑是跑不掉,下令不要报了,让部下解下马鞍,放马原地休息。
  大伙有点纳闷,这不是坐着等死吗?他们不干,看到从白马辛辛苦苦运回的辎重都丢在路上,要是被人抢走,多可惜,他们想赶紧拿回营自保。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有荀攸明白曹操的良苦用心,知道他在玩花招,说我们正要拿辎重诱敌,怎能拿走?
  曹操见还是荀攸理解自己,看着他微微一笑。
  他的笑容,是自信的,也是诡秘的。
  不一会,刘备、文丑领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赶到。
  大伙心惊肉跳,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强烈要求赶快上马,再不走就来不及了,骑兵攻击,可不是闹着玩的。
  都火烧眉毛了,曹操该听了吧,他偏不,说没到时候。
  都什么时候了,还说风凉话?
  不过诸将也敢怒不敢言,曹操一向军纪严明,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敢动。
  等到敌骑来得更多了,在道上争抢遗弃的辎重时,终于听到了曹操久违的命令:
  “可矣!”
  将士们以火箭般的速度,“嗖”的一下蹦上马背,在曹操的指挥下,纵兵突击,把刚才的怨气,全部发泄到刘备和文丑身上。
  曹操骑兵,还不到六百人,但得益于他的精兵政策,都是以一当十的高手,趁敌军放松警惕抢夺物资时,发起致命一击!
  袁军惨败,几千人,被曹操的几百人打得丢盔弃甲,连主将文丑都被当场斩杀。刘备运气好点,当然归功于会逃跑的超级功夫,带着残部,侥幸冲了出来。
  落荒而逃!
  
  第三章  无奈的选择
  
  
  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屡败屡战,这种超强的抗打击能力,非常人可比,也正是拥有这等素质,让他屡屡起死回生,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运气不好,然勇气可嘉!
  成功,不在于你失败了多少次,而在于你是否坚持。
  
  13   曹操是个好领导
  
  兵力十倍于曹操,居然大败,面子丢到家了。
  刘备小命保住,可“恐曹症”的病情加重,他再一次领略到了曹操的威力,神人一般的威力!
  颜良、文丑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双双被斩,对大家的心理震撼,不言而喻。
  大将被杀,军心涣散,袁绍士气大受影响,只好屯兵阳武,与驻守官渡的曹操相持。
  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跑回来的刘备,没多久,一个天大的喜讯传来。
  关羽回来了!
  回来不是蹭饭吃,而是继续两人的深厚友谊。
  这是刘备做梦都想不到的,听到关羽讲起自己的遭遇,他感慨万千。
  关羽投降后,曹操想收为心腹,想方设法进行笼络,拜他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曹操这人,有个的优点:会用人!只要是人才,不管是谁,也不管背景出身,只要能用,就必定不讲客气。唯才是举,他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中。
  他不但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降人才,甚至连写诗的时候,都发出求贤若渴的感叹: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求才心切的心情溢于言表,他希望网罗天下英才,成就霸业!
  正是拥有这样的心境,天下人才纷至沓来,曹操以礼相待,一一重用。
  其他不讲,单说两个人,就足以知晓曹操的为人。
  张绣打仗厉害,杀了他长子曹昂,后来投降,曹操拉着他的手一起吃饭,还与他对亲家,封扬武将军;“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有文才,给袁绍效力时,曾经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豺狼野心,把他贬得一钱不值,甚至连曹操的祖宗都不放过。可他投降后,曹操“爱其才而不咎”,让他做自己的贴身秘书。
  对陈琳、张绣尚且如此,对关羽,就更不用说了。
  虽然曹操对自己诚心诚意,可关羽似乎并不领情,他心中只有“大哥”,到处打听刘备的消息。
  曹操看关羽不会久留,派张辽去探探他的想法。
  张辽表明来意,关羽叹了口气,说我知道曹公对我好,但与刘备誓同生死,我绝不能背弃诺言!我终会走,但要立功报答曹公后再走。
  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张辽想告诉曹操,却拿不定主意,怕曹操杀了关羽,可是不说,又没有尽责,他有些无奈,叹道:
  “曹公是领导,关羽是兄弟啊!”
  他权衡再三,后还是报告了曹操。
  不想曹操不但不怒,反而称关羽是义士,他只关心什么时候会走。
  张辽说要立了功之后。
  机会来了。
  建安五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渡河攻击白马城,将东郡太守刘延围在城内。
  曹操用荀攸计,声东击西,扬言进击延津,将敌军注意力引向西面,然后突然奔袭白马。
  14  关羽斩颜良
  
  等到了离颜良营地十余里的地方,颜良才发现曹军,以为神兵天降,大惊之下,仓促应战。
  曹操让张辽、关羽打先锋。关羽远远看到颜良的麾盖(将帅专用的旌旗伞盖),立即拍马而出,刺颜良于万众之中,砍下他的头颅跑回来。
  袁绍军中无人敢当。
  还刚开打,就来了个斩首行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不愧“万人敌”!
  袁军不是对手,撤围而走。
  关羽立下大功,曹操明白,他可能要走了,可仍想留住他,不但封他为汉寿亭侯,还厚加赏赐。
  这些,在关羽眼里,不过是身外之物,他只重情义。
  终于打听到了刘备的下落,就在袁绍军中,相去不远。
  他决定去找“大哥”,把曹操赏赐的东西全部封存起来,留下一封书信,就这样,义无反顾的投向刘备。
  左右要去追,曹操并没有暴跳如雷,只是淡淡的说:
  “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他知道,就是追回他的人,也追不回他的心。
  为了一个承诺,他舍弃强大的曹操,投奔弱小的刘备,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伟大的冒险主义精神!就是这个经历,被《三国演义》演绎成“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的感人故事,让人们,记住了关羽的勇敢和忠义。
  就在曹操、袁绍两人绷紧了弦的时候,汝南黄巾军首领刘辟等人,造了曹操的反,响应袁绍。袁绍赶紧派刘备统兵去帮手,立即引发连锁反应,周围郡县纷纷仿效,一同起哄。
  刘备趁机攻掠汝颍地区,这里离曹操的大本营许都很近,自许都以南,官民人心不安。
  这让曹操很头痛。
  为了打击刘备的气焰,他把堂弟曹仁叫来,商讨对策。
  曹仁以为,只要打刘备,就一定能胜!
  曹操也觉得,刘备不除,没好日子过,决定让曹仁带骑兵进击刘备。
  刘备哪里是对手?又惨败而归,刚刚到手的地盘,全部落入曹仁之手。
  打了败仗,心里不是滋味,可还是有高兴的事情:赵云来了!
  他就是这样,经常在悲喜交集中,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面对困难,我只有坚强!
  赵云得知公孙瓚已死,为了数年前的一个诺言,千辛万苦,来到邺城找刘备,刘备不知有多高兴,晚上睡觉都和他睡在一起(不要误会)。为了壮大队伍,他偷偷的让赵云招募士卒,招了几百人,皆称刘左将军部下;而袁绍忙于同曹操决战,也没工夫管这些闲事。
  从此,赵云便跟随刘备转战南北,出生入死,终生不悔。
  带着巨大的创伤,刘备又回到袁绍身边,可是看袁绍的形势,很不乐观。与袁绍接触这么久,也看出他是个刚愎自用、外宽内忌的人,难成大事,因此有了辞职的打算。
  当然,公开讲出来肯定不妥,他想了一个办法,劝袁绍与荆州牧刘表联盟,以牵制曹操。
  袁绍不知是计,加之早就有这个想法,于是又让刘备带本部兵马再回汝南,打算和刘表联合起来对付曹操。
  可他哪里知道,这恰恰是刘备的脱身之策。
  15  实干家刘表
  
  刘备来到汝南后,又与黄巾军头领龚都等人搭上了,有众数千,曹操立即派叶县守将蔡阳(另作蔡杨或蔡扬)前来剿杀。
  刘备得知蔡阳并非名将,兵马也不多,久违的豪气又回来了,难得的吹了一次牛,公开宣称:
  “你蔡阳来一百万,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看着似乎很有骨气,但悲哀的是,还有下半句:
  “曹操来了,我就自己跑!”
  可见,曹操在他心里面,已经是可怕的伏地魔了。
  可惜蔡阳不是曹操,刘备没跑,迎头痛击,蔡阳又犯了轻敌的错误,被刘备杀死。
  终于打了个小小的胜仗,让刘备舒了一口气,自信心有些恢复,他决定,在汝南发展势力,期望再次壮大。
  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屡败屡战,这种超强的抗打击能力,非常人可比,也正是拥有这等素质,让他屡屡起死回生,创造生命的奇迹。
  他运气不好,然勇气可嘉!
  成功,不在于你失败了多少次,而在于你是否坚持。
  就在短短两三个月后,天下形势突变,曹操在官渡以少胜多,击败袁绍,袁绍从此一蹶不振,曹操北方几乎再无敌手。
  看到袁绍这棵大树倒了,刘备庆幸自己先知先觉,不然,也跟着倒了。
  他准备另傍一棵大树,这人便是刘表。
  刘表,字景升,身长八尺有余(比赵云还高),是个温文尔雅的大帅哥。他是刘姓鲁恭王之后,正宗的皇室后裔,党锢之祸时,他还年轻,是个小有名气的党人,号为“八顾”。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长沙太守孙坚灭了荆州刺史王睿,朝廷诏令他代荆州刺史。
  时值乱世,去荆州上任,路都不通,刘表虽然是个书生,但还是有胆量,单骑一人跑到宜城,与当地两大家族代表南郡人蒯(音kuǎi)越、襄阳人蔡瑁,一同谋划安荆州的大计。
  终于在蒯越等人的帮助下,他平定江南,有地数千里,拥兵十余万。
  刘表善于治理,境内沃野千里,经济丰盈,生活稳定,与其他地方可谓天壤之别,可以说,这里是东汉末年的后一方乐土。有人说他虚有其表,是个庸才,有些诬蔑他;而郭嘉说他只是个夸夸其谈的坐谈客,就更是涉嫌毁谤了。
  其实,他是个很有能力的实干家,说是一代能臣,亦不为过。
  当时的荆州,正因为富裕,也是战略要地,故而成为各路军阀垂涎的美餐,都想来分一杯羹。也正因为是“桃花源”(相对而言),许多北方逃难的人都涌进荆州,客观上吸纳了众多人才。
  刘表是个儒生,懂经济,不懂军事,所以没什么野心,只想守着荆州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就在曹操和袁绍打得热火朝天时,他也只是作壁上观,对双方的拉拢一概不理,在荆州坐看天下风云。
  可当刘备来找他时,他坐不住了。
  16  屯驻新野
  
  搞定袁绍后,曹操的注意力又转移至荆州。
  早在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春,他就打算进攻刘表,心腹荀彧(音yù)制止,认为时机不成熟。
  刘表可以先不动,可刘备,不动都不行。
  九月间,曹操亲自出马,进击汝南。
  刘备听说曹操本人来了,兑现了先前的诺言——自己跑!
  他赶紧派麋竺、孙乾来找刘表,表示愿意投奔;而龚都等人听说曹操来了,也树倒猢狲散,四散而逃。
  既然刘备跑刘表那儿去了,鞭长莫及,所以曹操也没再追。更重要的是,袁绍虽然被打败,但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另外他还有三个儿子,随时可能反扑,所以不能掉以轻心,曹操不得不回去铲草除根。
  刘备暂时逃过追杀。
  见刘备来了,说起来还是“亲戚”,怎么安排?如果只是来看看风景,带他玩两天就是了,可刘备是个野心勃勃的“野心家”,处理不好,还可能惹火烧身。
  杀了他,怕失名声,不杀他,又不好办。
  刘表毕竟是老狐狸,处理这些事情,得心应手,对待刘备,就两个字:限制!
  既然要限制,当然不能冷处理,所以当刘备来了,他亲自“郊迎”(以示隆重),待以上宾礼(以示尊敬),还给他补充了一些军队,让他屯驻新野。
  不要以为这是看得起刘备,实际上是居心叵测——因为新野处在与曹操接壤的前线,让“刘皇叔”去那里,真实的目的,就再明白不过了。
  刘备带着一伙人来到新野,虽然事业无成,但能有个地方住下来,比什么都强;令他开心的是,身边,有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关羽、张飞自不必说,还有赵云、麋竺、孙乾这些人,他们不离不弃,生死相随。
  困难的时候,才知道真情的可贵。
  他又看到了事业的希望。
  虽然希望还不大,但总比没有好。
  “一个困苦、微贱、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可无所畏惧。”
  ——莎士比亚
  有希望,才有未来!
  刘备憧憬着未来。这一年,他四十一岁。
  在新野,他又开始了默默耕耘,他是一粒顽强的种子,只要哪里能生长,哪里就能生根发芽。
  只有生存,才能发展。
  要发展,首先要人才,刘备手下虽然有几个人才,可仅仅是几个,开个小公司还凑合,但要做集团、打天下,那就是笑话了。
  所以,他也亮出了曹操的人才战略。
  荆州的豪杰很快就知道了,在新野,有个爱才如渴的刘豫州,他们都纷纷跑来投靠。
  刘备每天面见的新面孔日益增多,他都一一接纳。
  这其中,有意义的一次招聘活动,是关于一个奇人,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奇人!
  
  第四章  三顾茅庐
  
  
  可是,世界上的事,表面和内在,经常是不一样的,你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洞穿实质!
  一直以来,都认为刘备接纳诸葛亮,只是单纯爱才,事实的真相呢?
  
  17  诸葛亮的前半生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而关于诸葛氏的来历,还有点小故事。
  诸葛亮祖先姓葛,本是琅邪诸县人,后来搬到阳都,因为那里早就有姓葛的,现在又来一家,故而称之为诸葛。
  诸葛亮的老爸,做过泰山郡丞,不幸的是,在诸葛亮幼年时,就去世了,撇下还未成年的诸葛亮。幼小的他,只好由叔父诸葛玄抚养,诸葛玄是袁术所署的豫章太守,带着诸葛亮和他弟弟诸葛均,在南昌(豫章治所)为官。
  自此以后,诸葛亮就与大哥诸葛瑾分开了,因为大哥要照顾继母,为躲避战火,后前往江东避难。
  从此,兄弟俩天各一方。
  过了几天好日子,生活又突遭变故。
  朝廷为了争夺豫章控制权,不承认袁术的任命,另派朱皓前来代替,叔父就这样被罢官,只好无奈的寻求安身立命之所。
  由于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他们又一同辗转来到荆州,投靠刘表。
  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带着弟弟诸葛均,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处的隆中安家,开始独立生活。
  为了生存,他们下地劳动,成为一个勤劳的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诸葛亮和他弟弟忙碌的身影。
  兄弟俩相依为命。
  虽然辛苦,但身体健康(有运动,还吃绿色食品),这是的安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但诸葛亮不革命,而是过起了小资生活。
  农民也玩小资?其实诸葛亮哪里是真正的农民,他不过是以退为进,躲在这个小山村里参加一下义务劳动,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玩酷。实际上,他以国士自居,心怀天下!因为出身士大夫家庭,从小就读了不少书,是个文人,在隆中的日子,他除了下地劳动,就是广交朋友,尤其是一些社会名流,更是倾心交结。
  他们时常在一起钻研学问、吟诗作赋,好不逍遥自在。
  诸葛亮自己也爱好广泛,尤其喜爱唱歌,一曲慷慨悲凉的《梁父吟》,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因为战乱,当时荆州交通便利,从北方赶来众多避难的人,光关中地区就流入十多万家,其中不乏一些非同凡响的人物,称为海内俊杰。而这些人,也渐渐形成一些小圈子,为著名的,就是诸葛亮的这个“青年才俊圈”。这里边,有太尉崔烈之子,冀州博陵的崔州平;有豫州颍川的徐庶(字元直)、石韬(字广元);有汝南的孟建(字公威)等人,他们都是名士,经常在一块议论时事,抒怀抱负。
  学而优则仕,他们志向远大,有志于为官一任,造福八方,可惜怀才不遇,只好天天在一起聚会。
  为什么不去投奔刘表?
  18  徐庶荐诸葛
  
  这里面的原因就很复杂,说简单点,他们看不上刘表。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代表着正统,因此他们还是希望去找曹操,可曹操手下人才如云,也不差你一个,所以一直没多大出息,不过侍机而动的想法还是有的。
  不是不愿为官,而是时机未到,说他们是隐士,就有点言过其实了。
  诸葛亮心怀大志,常自比管仲、乐毅(宰相一类的人物),别人都认为他说大话,只有徐庶和崔州平相信。
  除了狂,他还有个嗜好——喜欢抱膝长啸,要是在现在,肯定被认为脑子有问题,可那时候,人们觉得,这是孤傲清高的表现。以至于后来的魏晋风度,一些名士除了吃药、饮酒和清谈,也时不时学诸葛亮的样子,仰天长啸一下。
  当然,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宣泄,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呐喊,一种率性而为的悲悯情怀。
  心之忧矣,故而长啸。
  在这个世界上,怀才不遇的人比比皆是。当诸葛亮遭遇到这个心境时,也只能长啸,只能忧郁,但他不是满腹牢骚,坐等伯乐上门,而是想着怎么去寻找机会。
  诸葛亮的这帮朋友,都想去找曹操,他却不看好,他很明白,去曹操那里,顶多做个小市长,而他自己,要做宰相。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很多人郁闷的理由,我想此时的诸葛亮,也是郁闷的。
  郁闷归郁闷,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从不放弃,并且还帮人“算命”。
  一天,他对徐庶、石韬、孟建三人说:
  “你们三人做官,可做到刺史和郡守。”
  三人好奇,问诸葛亮自己能做什么,他笑而不答——郡守刺史根本不放在眼里,他有着更远大的志向!
  孟建要回中原,他提醒说,荆州很好,何必回去?后没劝住,孟建终北归,做了凉州刺史,官至征东将军;后来石韬也回去了,历任典农校尉、郡守等职;徐庶也因为母亲被抓,跑去给曹操效力,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还有开始那个崔州平,史书无载,但他哥哥崔钧是西河太守,想必也没做成什么隐士。
  而诸葛亮,就实在与众不同,他独辟蹊径,找到了并不被人看好的刘备。
  两人的相遇,彼此改变一生。
  首先发现刘备有“投资价值”的,是徐庶。
  徐庶,本名福,“本单家子,少好任侠击剑”,从小就喜欢行侠仗义,做一名剑客。《三国演义》中,徐庶原本叫单福,后改名徐庶,这就有点贻笑大方了。罗贯中先生理解的本单家子,以为是单家的儿子,其实大错特错,真正的意思,是出身寒微,非高门大族。
  后来徐庶替人报仇,被官府逮住差点杀掉,幸亏好友搭救才侥幸逃命。这之后,他变了,刀枪一扔,弃武从文,从前的轻狂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勤奋好学的三好学生。
  可是一个人的改变,也没那么容易,除了克服自己,还要面对他人。
  初到学校时,同学们都知道,他以前是个古惑仔,不理他,但他没有放弃,虚心学习、谦卑做人,终学业有成。
  浪子回头金不换,他做到了。
  中原战乱,他与老乡石韬来到荆州,结识了诸葛亮。
  徐庶去新野见刘备,刘备大为高兴,非常器重。他趁机推荐诸葛亮,问刘备,这人就是卧龙,你愿意见他吗?
  刘备说,那就带他一起来吧!
  徐庶看刘备似乎并不怎么感兴趣,于是吊胃口:
  “此人只能去请,不会自己来!”
  19  草庐三顾
  
  一句话就把刘备的胃口吊得老高。
  难道真有这样的世外高人?
  当时的社会,很重视名士清谈,而清谈的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品评人才。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质量认证”,顷刻间身价倍增,不但被人尊重,还能做官。可以说,那时候的“时事评论员”,很牛,能左右社会舆论,非常受人尊敬,以至于他的一句话,就能改变你一生。
  刘备不过是水上的浮萍,在荆州还未扎根,早前他想寻访人才,可不知从何入手,只好去拜见当地知名人士——荆州大儒司马徽。
  司马徽是“人才评论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经他指点,前程无忧。
  司马先生很有性格,还时不时玩个性。
  当年刘表之子刘琮前来拜访,先让手下通报,恰好司马徽在菜园锄菜,因为不认识,便问他:“司马君在不在?”
  司马徽抬头回应:“我就是!”
  手下见他脏乎乎的,骂道:“死奴才!将军要见司马君,你这个种田的还敢自称是?”
  司马徽不说话,静静的回家,穿戴整齐后,又出来了。
  手下一见,这不就刚才那农民吗?他吓得要死,赶紧报告刘琮,刘琮也慌了,赶紧叩头谢罪。
  可见,司马徽不单受人尊敬,还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他被更有名望的庞德公称为“水镜”,就是说是品人高手,自然不是浪得虚名。虽然是水镜,不是铜镜,但他一点也不水,很有判断力。他知道刘表外宽内忌,容不得善人,于是暂且收起自己的爱好,不再臧否人物。
  见刘备来了,他难得开了一次金口,毫不忌讳,可见对这个“大耳皇叔”抱有好感。他也很够意思,一见面就低调,先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谦虚的自称儒生俗士,不懂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而俊杰是谁呢?卧龙与凤雏。
  刘备忙问,这是何方神圣?
  司马徽答:诸葛亮、庞统。
  既然这么受推崇,肯定非寻常人,要他自己来,的确委屈他,那就只有亲自登门拜访,诚心诚意去请了!
  刘备前去拜访诸葛亮,不想这个诸葛亮还摆谱,居然一次两次,面都不见。
  刘备没有愤怒,没有气馁,而是耐心等待。他不知此人什么来头,但他心里明白,高人,是不轻易示人的,也就没往心里去。
  第三次,他又来了。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这就是“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至于《三国演义》中,“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音chǎng),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种种描写,不过是艺术想象而已。
  为保证谈话质量,防止有人偷听,刘备屏去左右,首先讲了一下大环境,然后讲了自己的处境,后就是表决心,说咱的雄心壮志依然未减啊!
  目的只有一个:请教诸葛亮,怎么办?
  20 隆中对
  
  既然壮志未减,那就好办了!
  诸葛亮平时无事,也喜好推论天下形势,他早已成竹在胸,向刘备滔滔不绝的展露了一回超凡的口才。
  于是,名震千古的“隆中对”,诞生了!
  “隆中对”说简单点,就是占据荆益两州,结盟孙权,抗拒曹操。
  道理很简单,实施很困难,要成功兑现并非易事。刘备开始还严格遵守,到后来居然彻底违背,吃了大败仗,被活活气死,可见诸葛亮的厉害。
  就是这精彩的“隆中对”,让刘备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了——这点至关重要,很多人总是分不清两者的区别,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白白浪费时间。
  刘备后能够建立蜀汉、三分天下,这个战略宛若一盏明灯,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他满心欢喜,连连称善,打心眼里喜欢眼前这个还只有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他觉得自己的路,并非想象中的艰难,他看到了希望的火焰!从此,他们俩的关系愈加密切,不但成为亲如兄弟的知己,也成为后世君臣的典范。
  每个人,都将忙碌一生,并终走向死亡,为何有人终其一生,碌碌无为,有人却能成就一番事业,虽然也有困苦,也有挫折,但他们,终拥抱成功。其实答案很简单,你是否有目标,是否突破自我,是否为之而努力奋斗?没有目标,你就永远只是庙里的小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如此,你的人生,也就荒废了。
  而此时刘备的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虽已及不惑之年,但他依然斗志昂扬,向成功一步步迈进,他将不懈努力,并开始奔跑!
  人都是有妒忌心的,见“大哥”待诸葛亮这么好,关羽、张飞不干了。
  刘备清楚,是他们担心自己受冷落,于是向两人解释,说我有孔明,如鱼得水,你们不要再啰嗦了!
  关羽、张飞知道了诸葛亮在“大哥”心目中的地位,明白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就不再多嘴。
  以上是我们通常所见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可历史的真相呢?
  绝不这么简单!
  查阅各方史料,我又看到另一个故事版本——诸葛亮并非刘备亲自找来,而是自己送货上门!
  这个故事,一开头就告诉人们,这件事发生在刘备屯樊城的时候。此时曹操已定河北,诸葛亮知道荆州岌岌可危,而刘表又不晓军事,于是亲自跑来樊城见刘备。
  因为与诸葛亮非亲非故,又见他这么年轻,刘备根本就没把他放在眼里,以平常人待之。
  等会客结束后,却见诸葛亮独自一人,孤零零的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刘备本来就没兴趣,也不怎么搭理,晾在一边。他平时有个小爱好:喜欢结毦①,恰好有人送来一些髦牛尾,于是他老人家开开心心结起了髦牛尾(不是草鞋)。
  诸葛亮见自己坐冷板凳,心里不爽,跑过去冲着刘备就大吼:
  “我还以为你胸怀大志,没想到只会结毦而已!”
  这一当头棒喝,让刘备大吃一惊,再不敢轻视眼前这个人,将髦牛尾一把甩在地上,与他开始了精彩对话。
  ——————
  ① 结毦(音èr):做羽毛装饰品。
  21  内幕
  
  “你要说什么?我听听也好。”
  “你觉得刘表比得上曹操吗?”
  “比不上!”
  “你自己呢?”
  “也比不上!”
  “都比不上,可你手下不过几千人,你打得过人家吗?”
  “我也愁啊,如何是好?”
  “荆州不是人少,而是很多没上户口,不如请示刘表,把游民招集起来,这样就可以扩充实力了。”
  刘备一听,果然好点子!
  对这些没工作、到处晃的游民,刘表肯定很头痛,搞不好还要闹事,替他前去招募,是一个绝妙的好主意!
  刘备马上照办,果然达到预期目的,自己的实力越来越强,由此,他也更加看重这个年轻人,并以好的礼节厚待他。
  两人的相遇,成为一生的传奇。
  我从各方史料进行分析,得出一个推论:诸葛亮先毛遂自荐,引起刘备的重视,但还没什么深厚友谊;后来徐庶、司马徽大做广告,才让刘备觉得,非诸葛亮不能安天下,于是三顾茅庐,这才得到诸葛亮“隆中对”的妙计,并终请他出山——这应该就是“三顾茅庐”合理的解释。
  有的人,我们天天相见,但都是插肩而过;有的人,我们从未相见,但心里依然想念。
  茫茫人海中,为什么只单单遇见你?
  这就是缘分。
  刘备三顾茅庐,后世极为推崇,因为如此虚心求才,并不多见。大多数人,都认为只有自己能干,虽然是自信,但也时常自以为是。
  可是,世界上的事,表面和内在,经常是不一样的,你所看到的,并不一定就是真实,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洞穿实质!
  一直以来,都认为刘备接纳诸葛亮,只是单纯爱才,事实的真相呢?
  他不单爱才,还爱诸葛亮背后的实力,也就是他雄厚的背景。
  虽然后来诸葛亮当了丞相后,自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好像就纯粹一农民。其实不然,实际上,他不但不是“布衣”,还是当地的意见领袖,有着超乎寻常的背景,而这个背景,与他老婆有关。
  诸葛亮的老婆,地球人都知道,是一丑女,这为他赢得不以貌取人的美誉,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内幕远非如此。
  我先来介绍一下当时荆州的形势,刘表之所以能据有荆州,主要就是依靠蒯越和蔡瑁两大家族。他们是当地大族,拥有超强的实力,多人官居要职,是实打实的当权派;而本地还有其他家族,比方庞家、习家和黄家,也有一定势力,但他们没人出仕官场,可以看作是在野派。
  诸葛亮的岳父,可不是一个庄稼人,他是“沔南名士”黄承彦,当初物色女婿时,就拥有孙悟空一样的超凡眼力。
  像诸葛亮这样一位大帅哥,才干非凡,又有抱负,想“娶”他的人肯定不少,黄老汉自然不会放过。
  可令他尴尬的是,家里的闺女,长得实在有点对不起观众,他也不敢拿出去吓人,于是找到诸葛亮,表明来意:
  “听说你在选老婆,我家有个丑丫头,黄头发黑皮肤,才华倒是和你有得一拼!”
  开始还只是想探一下口风,没想到,诸葛亮立马就答应了。
  黄承彦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生怕这小子反悔,赶紧派人用车子把丑女送到诸葛亮家里(即载送之)。
  当时这件事情,在乡下传为笑谈,还编成了民谚:“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就是说讨老婆,可千万不要学诸葛亮那蠢小子啊!
  黄承彦不仅是当地豪族,他老婆与刘表的后妻还是姐妹,都是蔡讽的女儿;蔡讽的姐姐则嫁给了太尉张温,他儿子,就是蔡瑁。关系似乎有点乱,一理清就明白了,刘表是黄承彦女儿的姨父,蔡瑁是她舅舅,诸葛亮做了黄承彦的女婿,刘表,也就立马成为他姨父了。
  诸葛亮有三兄弟,但他还有两个姐姐,大姐嫁给蒯家的蒯祺,二姐嫁给庞家的庞山民。庞山民是庞德公的儿子,庞德公的侄子就是庞统,而庞统的弟弟庞林,则娶了习家习祯的妹妹。
  从这个复杂的关系网可以看出,诸葛亮与当地五大豪族,都是直接或间接的亲戚,而刘表还是他姨父,你说他是“布衣”?
  鬼才信!
  22  本土化战略
  
  诸葛亮身长八尺(和赵云一样高),大约一米八四,而且“容貌甚伟”,是个超级大帅哥,还这么有才,可以说既英俊潇洒,又才华横溢,再怎么说,也不至于落到要找个丑女做老婆的地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丑男都想娶美女,何况是“容貌甚伟”的孔明兄?男才女貌,门当户对,是古代为常见的择偶标准;并且在当时,非常盛行政治婚姻,各种势力均以联姻的方式结成联盟,连曹操都经常这么干,何况他人?
  很显然,诸葛亮也正是看中了黄承彦的家世,才这么爽快就答应了这桩婚事。当然是不是长得太帅,美女看多了,见怪不怪,故作惊人之举,以图一夜成名,那就不得而知;另外,是否与黄小姐早就产生爱情,两人情投意合,才这么急不可耐,也只能是他们俩之间的小秘密了。
  有些事实,我们是不能否认的。
  刘备三顾茅庐,也是如此。
  所以,能够挖到诸葛亮,可比挖到一座金矿还值钱。刘备正是看中了诸葛亮背后的实力,能够让他在荆州站稳脚跟,以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当初司马徽是向他举荐了两个人的,一个卧龙,一个凤雏,说明这两人能力差不多;并且司马徽还称赞过凤雏为“南州士之冠冕”,是号人物,但后刘备只选择卧龙诸葛亮,而凤雏庞统,就不那么看得上眼了,甚至开始都没重用。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凤雏有能力,但没能量,自然也就没有卧龙先生这么春风得意了。
  有了诸葛亮的加盟,刘备的本土化战略宣告完成,对他的意义,不单单是如虎添翼,甚至可以说是人生的转折。与荆州豪族盘根错杂的关系,让他一跃成为谁也不可忽视的力量,从此以后,他才真正有了起色。虽然在这之后,还吃过不少败仗,但这些都不重要了,后能三分天下,黄袍加身,也正是从这一刻开始,才真正变为可能。
  刘备,命运之神开始向你眷顾,你惟有努力奋斗!
  之所以说出这么多历史真相,并非要故意矮化诸葛亮,相反,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一个伟人,始终令我敬仰与推崇,只是因为,我们之前太神话他了,把他当成了神而不是人。我们必须去还原历史的真实,把他当做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曾经的他,也是个普通人,但能成就普通人做不到的伟业,这就是英雄!其实,只要想想,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我们常人同样的喜怒哀乐和七情六欲,也有我们常人的一些小缺点和小过失,也有我们常人的一些小算计和小精明,但却创立了如此之伟业,你就知道,他有多伟大!
  能够克服自己的欲望,并能做到别人难以做到的成就,你就是伟人。
  让刘备屯新野,只是让他“守边关”,看守荆州北大门,以挡住曹操的进攻,说白了,拿你当炮灰。
  可让刘表做梦也想不到的是,刘备不但招兵买马,私下发展势力,还与当地豪族卖力勾结——这棵豆芽菜,都快长成大树了!
  这让他非常不安,可如何对付呢?
  
  第五章   荆州
  
  
  许多事情,我们该有个清醒认识,不能只看表面,要分析背后的原因。
  这里面,其实不过是刘表玩的一个花招,想以此稳住刘备,帮助刘琮渡过眼前的困难,等难关一过,自然有人收拾他。
  
  23  刘备的迷茫
  
  刘表虽然是书生,但不是书呆子,他知道对待刘备,只可利用,不可重用。在限制的同时,开始把他往更前线的地方送,要他去攻打曹操,打输打赢都省心。
  刘备也不能有脾气,只好带兵去打曹操,甚至创造了打到叶县的壮举。
  当时叶县就在曹操的“首都”许都附近,相距仅一百二十里,要是再用点力,发狠进了许都,献帝都可以到手。
  对于这种挑衅行为,曹操肯定不能容忍,速派夏侯惇、于禁、李典迎战。
  两军没开打,只是拼耐力,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刘备认输,烧了营寨跑人。
  夏侯惇太高兴了,等的就是这一天,你跑,我就追!
  正准备去追时,李典有不同看法,觉得敌人无故撤走,怀疑有埋伏,况且南边道路狭窄,草木幽深,千万不能追!
  夏侯惇哪里听得进去?还以为李典怕死,干脆让他留守,带着于禁撒腿就追。
  果然不出所料,刘备还真设了“十面埋伏”,把他打了个四脚朝天,大败,正要喊救命时,李典及时赶到。
  见援兵来了,刘备也不恋战,赶紧撤退。
  伏波将军、河南尹夏侯惇,虎威将军于禁,可不是一般人,都是曹操手下大将。于禁是“五子良将”之一,素以坚毅稳重著称;夏侯惇刚烈有勇,还是曹操的堂兄弟①。能把这两个人打败,刘备难得雄起了一次,虽然战绩并不辉煌,但对他而言,是个莫大的欣慰。这是他一生中难得的一次胜利,还用的是“诱敌深入”这一招,战争艺术运用如此娴熟,实属难得!
  这对他的声望,是一个巨大加分。
  刘备高兴了,刘表生气了。
  看着你打胜仗,还敢在天子一百多里的地方小胜而归,不可小视!看来,把你调离根据地新野,带兵亲临战场还不是上策。
  刘表打仗不行,使小心眼还是行。他又使出一招,将刘备从前线调回,当然不能再去新野,那就去樊城吧!
  樊城,就在荆州治所(相当于省会)襄阳对岸,两城隔江相望,中间只多了一条汉水——在眼皮子底下看着,看你还敢乱来!
  刘备的人生,再次走入低谷。
  在樊城的日子,他郁闷。
  没了根据地,没了立功机会,没了拓展空间,还被人窥视,没一点个人隐私,既不自在,也不自由。他所向往的,是在荆州无拘无束的发展自己,可是这么下去,他看不到希望。
  他有些迷茫了。
  后面的路,该怎么走呢?
  ——————
  ① 据《曹瞒传》及《魏晋世语》记载,曹操父亲曹嵩,是夏侯惇的叔叔,后过继给大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做养子。
  24  跃马檀溪
  
  史书上并未明确记载刘备是哪一年来樊城的,在那里,应该有好几年时间,所以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
  有一次,他去见刘表,起身上了趟厕所,回来后,就开始哭鼻子。
  刘表很奇怪,难道被蚊子咬了?
  等情绪稳定了点,刘备同学这才解释,说我平常都不离马鞍,大腿里面一点肥肉都没有,现在不骑马了,就长了一堆肉,日月如流水,老之将至,可还没一点成就,伤心啊!
  刘表当然不会替他伤心,相反还在心里笑,自己的限制措施,看来大有成效,就是要养肥你,让你天天哭!
  这时候的刘备,不但已远离战场,连骑马的机会都少了,自然也混不出什么名堂。
  功业未成还不算,竟然有人想害他。这个记载,我半信半疑,但很有可能。
  本来刘备来荆州,就不是来混饭吃的,他的小九九,别人还看不出?你从出道到现在,跟了这个跟那个,诚信记录本来就不佳,再来荆州,不用说都知道,你居心叵测,想反客为主取而代之。
  这样的迹象,自然成为别人眼里的罪证,而在荆州,既得利益者就是蒯蔡两家——你不怀好意,我就要你命!
  于是,蒯越和蔡瑁开始动手。
  他们请刘备来吃大餐,设了个鸿门宴,想趁机干掉他。刘备还算精明,这点小儿科难不倒他,其他本事不好说,但逃跑,一流!
  他假装上厕所,又一溜烟跑了。
  肯定不能让你跑!蒯越、蔡瑁派人猛追,刘备骑了一匹叫的卢的马,狼狈逃窜,不想困在襄阳城西的檀溪水中。
  关键时候掉链子,刘备急得要命,对着马大喊:
  “的卢,今日有难了,可努力!”
  这马还通人性,居然听懂他的话,加了把劲,一跃三丈高,这才侥幸脱险。①
  不管事情真假如何,但刘备与蒯蔡两家,是不可能有深厚感情的,他们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说白了,都是为了利益。
  建安十二年五月,曹操北征乌桓,刘备得知这个消息,知道机会来了,劝刘表趁曹操兵力空虚袭击许都。
  刘表就想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袭什么许?
  他没有答应。
  经过一番激战,曹操大获全胜,从柳城胜利班师。
  刘表听到这个新闻,心里七上八下,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北方一旦统一,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这时,他又想起刘备的话来,悔不当初,对刘备说:
  “没听你的话,大好机会失去啦!”
  刘备看他这没出息样,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好安慰他,说不用急,还有机会。
  可是,曹操不给他机会了。
  ——————
  ① 《三国演义》中,“跃马檀溪”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
  25  闪电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已经彻底解决了北方的所有大小问题。
  袁绍早在六年前就呕血而死,其后数年,他三个儿子全部灰飞烟灭,外甥并州刺史高干的反叛也迅速剿灭;并且与之勾结的塞外游牧部落三郡乌桓,也一举平定。
  曹操信心百倍,下一个任务,就是荆州!至于东吴的孙权,暂且还不是他的攻击目标,只有先取了荆州,才能图东吴。而一直让他不爽的刘备,天天在荆州搞事,这次就一起收拾!
  出兵荆州前,曹操主要干了三件大事:
  一、用兵。建玄武池训练水军的同时,令张辽屯长社、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在许都附近形成防御网,以防不测。
  二、集权。主要对朝廷的行政机构进行调整,罢三公、置丞相与御史大夫,自任丞相,独揽大权。
  三、绑架和杀人。绑架是封关西的心腹大患马腾为卫尉,其子马超为偏将军,将马腾及其家属全部迁到邺城,当人质给扣了,并威胁马超不要轻举妄动(马超没来);杀人是把一向跟自己作对,戏弄他的大名人孔融给杀了,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解除这些后顾之忧后,东吴孙权击破江夏、杀黄祖的消息传来,曹操心里清楚,绝不能让孙权抢先占了荆州,必须先发制人!
  曹操向高参荀彧问计,荀彧提出发动闪电战。
  曹操听从这个建议,在这个秋天刚刚到来的七月,正式发兵进击刘表,率十余万大军,从邺城出发,直趋宛叶。
  刘表得知曹操出兵,心急如焚,而此时孙权也已攻破江夏,杀太守黄祖,俘虏男女数万人,对荆州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发动袭击。
  荆州岌岌可危,东北两线接连告急!他再也撑不住了,筋疲力尽。
  就在曹操出发后的一个月,他死了,死因是“疽发背”——这是一种怪病,情志内伤,很多郁闷、生气或忧虑而亡的人,经常得这个病。
  刘表弥留之际,也不能平静,内心惶恐不安。
  外有强敌,内有纷争,还有一个让他睡不好觉的刘备,加之儿子又不争气,也不是什么能干人,自己死后,局面恐怕不可收拾。
  他思来想去,玩了一个“托国”的把戏,想利用刘备来接这个烂摊子。
  临死前,他把刘备叫到身边,情真意切的说,我死后,你来代理荆州(卿便摄荆州,没说继位)。
  此时次子刘琮已被立为嗣,刘备自然明白他的意思,当即表示:您儿子很好,安心养病吧!
  言外之意就是,您放心死吧!
  刘表就这样,在一种郁闷与疑虑的心境中,两脚一蹬,见上帝去了。
  他死不瞑目!
  刘表有三个儿子,长子刘琦,次子刘琮都是无能之辈①,后来居然被曹操骂作猪狗一样的东西。
  虽说无能,但对权力的向往,却丝毫不比别人差,两兄弟为继承刘表的位子,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
  ① 另一个儿子,名刘修,不知名,史见《三国志?曹植传》之裴注:“刘季绪,名修,刘表子。官至东安太守,著诗、赋、颂六篇。”
  26  刘琦求计
  
  刘琦长得很像刘表,颇受宠爱,加之又是长子,在外人看来,继位非他莫属,可是事情坏就坏在刘表的后妻蔡氏身上。
  就是诸葛亮的这位姨妈,在刘琮娶了自己侄女后,便开始讨厌刘琦,钟爱年轻的小儿子刘琮。
  权力的诱惑,往往让人无所顾忌。
  为了打压刘琦,蔡氏每天都要说说他的坏话,刘表很爱这个妻子,信了;而蔡氏的弟弟蔡瑁、外甥张允,也受刘表宠爱。更要命的是,蔡氏的那个侄女,就是蔡瑁的女儿,所以,他们全都不喜欢老大。
  这样一来,刘琦的地位不稳了。
  他也知道自己失宠,心里惴惴不安,不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