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中国人需要多少钱才能幸福
文=吴晓波
记得年轻时,读过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文中的农民帕霍姆为了买到尽可能多的土地而不停地走,因为买卖双方约定从清晨到黄昏他走过的土地都将属于他,帕霍姆为此拼尽全力,终力竭而死。这篇不长的小说如此结尾:“他的仆人捡起那把铁锨,在地上挖了一个坑,把帕霍姆埋在了里面。帕霍姆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这一句有如晨钟暮鼓,让人心生无限感慨。
这篇小说有一个稍带讽刺却又意味深长的名字《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也同时提出了几个问题: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多少土地才能让他感到满足和幸福?抑或一个人需要多少钱?多少钱才能让他感到幸福和满足?问题从被提出的那天起,便萦绕不去,纠结百年,然而从未有一个足以让所有人信服的答案。显而易见的是,在一个人、一个国家追逐财富的过程中,这个问题总是无法回避。而今日中国,我们的财富已经多到自己都无法计量,而社会各个阶层却普遍缺乏幸福感,旧问重提,更觉尖刻、急迫、咄咄逼人。
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社会自上而下对财富的渴望近乎宗教般狂热,然而“一切向钱看”的单一价值观使得本该为人称道的财富积累过程显得那样愚蠢短视,恶果明显:为了钱,可以无规则、无道德、无底线。而更可怕和令人绝望的是人们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仍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去温州一个制造假药的乡村调研,我在地头责问村长:“你知道那些假药会害死人吗?你还有点道德吗?”村长用手指着身后一排整齐而高耸的民房,中气十足地大声对我说:“我的道德就是让我的乡亲们富起来。”
我无法去责难这个村长,甚至无法评定他是对是错,因为这个如今看来已近荒诞的故事,的的确确是改革开放30多年间中国社会的财富逻辑,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裹挟其中,成为参与或旁观的一员。因此,我们秉持着“富有即是道德”的信条,注定在历史中被痛抽耳光,一败涂地。
这种财富观蔓延到投资领域,表现为通过各种不正当途径攫取的财富再以其他不当的方式进入市场,炒房炒绿豆炒大蒜,民众复杂的心态通过这些现象微妙地折射出来,财富成为一种导致人们难以获得平静的东西。而我们生活的现状如何呢?贫者生怨,富者不安。一如古老传说展现的那样,疯长的财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想象中的东西:幸福、归属感和尊严。
我们不无悲观地看到: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像当下的中国,对财富有那样强烈的向往;也没有哪个国家像当下的中国,财富与幸福之间存在着如此大的对立。贫穷注定无法得到幸福,然而,认为有足够多的钱便能幸福的观点也被证明是南辕北辙。中国人需要多少钱才能幸福—已成为一个十足的伪命题,我们已到了重新思考“如何才能幸福”这个命题的关口。
而让人欣慰的是,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从不同角度开始加入这个思考,他们以各自的努力去破除之前“金钱”留下的种种弊端。他们不再视金钱为准则,而是把它还原成觅得幸福的众多途径之一。在中国,这种努力虽微若星火,于时下近于逆耳之言,却足以让人心生鼓舞。
在《这样投资更幸福》一书中,田仁灿先生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尝试。他在海外金融行业工作超过15年,得益于他的身份,田仁灿先生能够不断将海外成熟的投资理财理念引入中国,他也针对中国的投资环境和中国财富阶层的投资心理,在2008年率先提出了“幸福投资”理念。
本书的写法轻松有趣,阅读感极佳。书中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秦(勤)先生与兰(懒)女士投资习惯、投资理念、投资心理的两相比照,进而探讨投资与幸福的关系。国外探讨同类话题的著作很多,引入国内的多半偏重理论,让普通读者望而却步,而本书却别开生面,非常适合本土读者阅读。尽管我个人对投资不甚了解,却依然为之吸引。
幸福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财富的拥有者能否自觉节制欲望,不把过多的注意力浪费在钱上。这便是本书要传达的主旨。李嘉诚曾说,他认为幸福的事,是老两口开一家小店,打烊后在灯下一起数钱。而托尔斯泰则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些物质或精神富有的人总能为我们指出人生真正的幸福之道。
一种健康合理的财富观,需要社会各阶层不断地努力,从而以寸进之功,破除积重之弊。
是为序。

幸福,可以投资,可以经营
在您翻阅拙作《这样投资更幸福》之前,我想先与大家分享在西方国家流传的一个故事:
三个商人死后去见上帝,讨论他们在尘世中的功绩。
个商人说:“尽管我经营的生意几乎破产,但我和我的家人并不在意,我们生活得非常幸福快乐。”上帝听了,给他打了50分。
第二个商人说:“我很少有时间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我只关心我的生意。你看,我死之前,是一个亿万富翁!”上帝听罢默不做声,也给他打了50分。
这时,第三个商人开口了:“我在尘世时,虽然每天忙着赚钱,但我同时也尽力照顾好我的家人,朋友们很喜欢和我在一起,我们经常在钓鱼或打高尔夫球时,就谈成了一笔生意。活着的时候,人生多么有意思啊!”上帝听他讲完,立刻给他打了100分。
你看,连上帝都认可第三个商人的人生。大多数人追求的幸福,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裕,也同样不能忽视与家人和朋友的情感交流,在赚钱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而不被金钱奴役,为名利所累。但当我们寄望通过投资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裕时,真的能如此幸福吗?
以我个人数十年的投资生涯来说,幸福投资,殊为不易。
中国的资本市场具有典型的新兴市场特征,历史短、波动大、风险高,同时也蕴藏着丰富机会。在2003年海富通基金刚成立之时,许多投资者尚不清楚开放式基金为何物,到2011年的今天,已有60余家基金公司,2亿被称为“基民”的投资者。
在海富通成立至今的8年时间里,上证综指曾经跌至千点以下,在上市公司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动下,市场也创出了6 000点的历史新高,随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又大幅跌至1 600点。就在A股从6 000点的大牛市至1 600点的“大跳水”的2008年,在海富通于全国各地举办的数百场投资者交流会上,许多投资者不断向我提问:“基金到底要跌到什么时候?”看着我们的持有人在市场上涨时欢欣鼓舞,急速下跌时郁闷沮丧,在指数震荡中迷茫彷徨,情绪跟随着行情起起伏伏、忽高忽低,心情像坐过山车,幸福感从何而来?
对于持有人的心情,我感同身受。我不断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怎样投资才能变得更幸福?”
在2008年A股下跌幅度创历史新高的时刻,海富通与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合作的“海富通——上海交通大学投资者教育研究中心”启动了一个“股市与幸福度”的研究课题。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和调研,以及模型设计和数据处理,2009年年初,《股市与幸福感》研究报告正式面世。
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方,我有幸在稍早时候认识了报告的主要作者——芝加哥大学的奚恺元教授,他曾因为早开展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而在国内声名远播,而实际上,他在海外进行金融行为研究早已颇有建树。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投资时,人很容易失去理性,作出错误的判断,在资产亏损的同时,心情往往也变得沮丧,所谓“人财两空”。而如果能够把握住理性投资的一些原则,就可以少受金钱的负累,拥有更好的人生体验,甚至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获得幸福投资的感受。
很多时候,选择基金的投资者本来是希望让专业人士帮助理财,自己可以省心,通过基金投资让自己的资产更多地保值增值。可实际上多数投资者仍然期望能在短期内获得较高收益,从而导致其每天翻看净值,不断折腾着申购赎回,反而更加操心。
像小故事中的第三个商人那样,成功与幸福的交集是多数人毕生追逐的终极梦想,尽管未必像第二位商人那样成为亿万富翁,但却获得了上帝都会给出满分的人生。这并非天方夜谭,我们常常说“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就像歌词里所唱的“快乐会传染”,如果说幸福感会对我们的行为和结果产生正面的乘数效应,那么在投资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在经营自身资产的同时,离成功与幸福也会越来越近。
实际生活中,真正能做到理性投资的人并不多。我常常听到有的持有人抱怨:“你们的QDII基金净值太高,我怎么敢买啊?”或者询问:“你说都已经3 000点了,反弹是不是结束了啊?”在投资者交流会中,很多人对中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分析兴趣寥寥,对于市场下阶段到哪个点位却津津乐道。《这样投资更幸福》中的几大投资误区:追涨杀跌;过度交易;不敢正视亏损;幻想一夜暴富;过分重视短期业绩……无一不佐证了,多数基金投资者亏损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因投资而苦恼的根源。
初一些投资者对此不理解,认为从投资谈幸福不切实际,“赚钱自然就幸福,亏钱当然就痛苦”,难道幸福还需要我去经营吗?但在与更多的投资者深入交流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我们的主张:牛市与熊市并不会给自己的幸福感带来多大变化,有了好的投资心态,更容易收获幸福感。
2011年新春,酝酿了一年之久的《这样投资更幸福》终于面世。股市也经历了反弹、急跌到更多震荡的过程,但我相信,认真读完拙作的投资者,会觉得市场的短期波动已经不再那么重要。海富通“幸福投资”投资者教育活动启动至今,越来越多的持有人跟我们一样体会到幸福就是去享受投资的过程。有的投资者给我们留言:“赚钱是手段,投资是过程,我们要享受投资的过程,与是否财务自由没有必然的关系。”还有人说:“长期持有一定会比短期买卖有更好的回报,因为绳子剪成几段再接起来永远没有一根完整的绳子长。”我相信,有这样的感悟的投资者已经追求到了他们希望的幸福。
后,感谢我的合作者顾冰先生为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芝加哥大学的奚恺元教授,他的《股市与幸福感》研究是促成此书的学术基础;感谢海富通基金同人为《这样投资更幸福》后成文提供的巨大襄助;后,需要感谢的是海富通数以百万计的持有人,希望大家在未来的投资中收获幸福。幸福的人生,可以经营,可以投资!

田仁灿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