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孟母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民间教育家,她说:“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这话的意思是:我在怀孩子(孟子)时,席子没放端正我不坐,肉切得不方正我不吃,就是要对孩子施行胎教。
    汉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他对胎教也有过论述。他通过对母亲心理状态对胎儿的影响,以及母亲的道德性修养、性格爱好对胎儿的遗传作用等,提出了对胎儿实行教育的具体办法。
    三国时的魏文帝曹丕,他对胎教的重要作用有其独特论述。他举例把周成王和汉昭帝在位执政时的政业功绩、寿命长短作为大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强调胎教对培养}生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用。
    古代教育家重视胎教的记载就更多,南北朝时的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一书的教子第二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南宋的朱熹,在教育专著《小学》中,就以“胎孕之教”为首论,认为人受教育应当从胎内开始,“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对孕妇在饮食、睡眠、坐立、所看所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要求,就连晚上都要请那些诵《诗经》讲历史的盲人来对孕妇实行教育,这样生下来的孩子形貌端正,才能过人。
    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养生论》中论述了胎教问题,对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方法及思想等产生了较深刻的影响。他提出:“儿在胎,日月未满,阴阳未备,腑脏骨节皆未成足,故自初迄于将产,饮食处居,皆有禁忌。”这是很有道理的,至今我们实行胎教还在强调这类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孙思邈提出了要“弹琴瑟,调心神,和情性,节嗜欲,庶事清净”。在今天看来,这仍然符合科学要求。
    唐宋以后,胎教理论的基本观点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外象内感说”。外象,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外部事物,内感,指的是孕妇对外界事物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所谓“外象内感”是说,外界事物会引起孕妇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将影响胎儿的发育。这种理论是长期实践的经验之谈。从现代科学讲,胎儿和母体的联系主要是生理上的联系,胎儿所需要的营养全部来自母体。母体的生理状态和胎儿的发展紧密联系,孕妇情绪上的变化,也可通过生理的途径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因此,调节孕妇精神,有利于胎儿的情绪稳定、身心快乐,增进胎儿健康。
    2)现代的胎教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胎教的理论
    当代的胎教理论的发展和胎教的盛行,可能与《卡尔·维特的教育》一书有很大的关系。19世纪的老卡尔·威特把并不聪明的儿子教育成天才,把他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他在在书中说:“为了能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在妻子还未怀孩子之时,我们就开始充分注意自己的精神和体质……一旦妻子怀孕,就更应当过有规律的生活。不仅是妻子,我也毫不例外。我们安排了严格的作息时间,尽量做到早睡早起。”他还引用了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话说:“同一个灵魂支配着躯体……母亲的愿望对其腹中的胎儿不断产生影响……母亲的意志、希望、恐惧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对胎儿的严重影响,大大超过对母亲本身的影响。”
    1907年,纽约召开了全美世界语大会,会上斯托夫人5岁的女儿维尼芙蕾特,用世界语和著名的语言学家马库罗斯基教授作了会话表演,引起了轰动。在各方的促动下,斯托夫人把她的教育理念、方法写成了书。她在书中说:“我怀孕的时候,为了让未出世的宝宝将来具有爱美、爱正义、爱真理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质,我特别注意读有益的书,想美好的事,听能使心情平静的音乐,和丈夫一起出去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艺术作品,并且常常行善事。我认为,只有这样,我的身心才能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中,才有可能生出一个健康、出众的孩子。”
    现代教育对胎教越来越重视,研究的目的越来越明确,研究的方法也越来越高明。日本教育家井深大先生1982年在委内瑞拉卡拉斯国立妇产医院做过实验,证明胎儿有记忆能力。实验是这样进行的:把一个出生两天的婴儿放在床当中,母亲和护士分别坐在床的两侧,并同时轻轻喊婴儿的名字(当地孩子出生前就取好了名字),喊了几次后,婴儿将脑袋缓缓歪向母亲一边。再请母亲放低声音,护士提高声音,结果也一样。实验结果表明,婴儿听到呼喊后,都将头转向自己的母亲,说明婴儿和母亲有割合不断的深厚情结,这个隋结就是胎儿与母亲隋结的再现。
    3)时下盛行的胎教方法
    ①音乐胎教法。音乐像铃木真一说的“世界上充满着无数的声音,但只有一种声音是美好、动人的,这种声音就是音乐。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音乐才变得更加美好。”“诗言志,歌咏言,乐和声”,音乐怡情悦性,皆大欢喜,大受欢迎。另外,由于音乐的抑扬顿挫而能吸引人的注意力,特别是时下流行使用的莫扎特、贝多芬的乐曲,让人振奋,令人欢乐。P3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