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但恨饮酒不得足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按照一般说法,他因不满官府的黑暗和腐败,终挂印辞官、归隐田园。
然而,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淡定背后,陶渊明却有着难以述说的痛苦:他的五个儿子要么不成器,要么是痴呆!
从医学角度看,陶渊明的仕途失利、后代不成器,都是他喝酒惹的祸。那么,喝酒为什么导致他辞官归隐?在他的五个儿子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前面提到的几个因饮酒过度导致的伤害都局限在自己身上,可是历史上还有一位名人,因为饮酒过多,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危害到了子孙身上,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文学大家,虽然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但却有着很深的家学渊源。陶渊明打小就十分钦佩自己的曾祖父陶侃,并遵从其积极进取的儒家精神,也十分赞赏他的外祖父孟嘉那种顺其自然的道家精神。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儒、道这两种精神时时都在发挥着作用。
陶渊明的前半生以儒家精神为主,他身体力行积极进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多方努力,并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他曾经做过江州祭酒参军和彭泽县令这种小官,虽然官位不大,可是陶渊明也利用那么一个小平台,尽量为老百姓做好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由于陶渊明骨子里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人,不管是看问题的角度,还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完全是书呆子的味道,这使得他和当时官场的那些潜规则格格不入,办起事来总是磕磕碰碰。有时明明办个好事,结果却稀里糊涂地得罪了一些达官显贵,而他自己却还完全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据史书记载,到后他居然把他的顶头上司也给得罪了。于是就有一些人勾结在一起来整陶渊明,挑他的毛病,找他的茬儿,甚至到了要把他置于死地而后快的程度。
这种境况使陶渊明意识到了官场的险恶,他也知道自己不是当官的料,再继续下去也不会有好结果,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和官场决裂,回乡过上了一种躬耕农牧的田园生活。陶渊明回乡那年,正值他四十一岁。在那之后,道家精神占据了主导地位。
陶渊明以他的田园生活为基调,在此基础上所作的一系列名作,奠定了他“田园诗人”的雅号,并为后人所推崇敬仰。
陶渊明一生有两个嗜好,一个是以诗咏志,另一个就是喝酒。陶渊明喜欢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感用诗的形式记载下来,他一生写了很多诗,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诗篇。
陶渊明喝酒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一有条件就喝。虽然陶渊明嗜酒如命,但是在他的诗词里,他对自己喝酒的这个特点描述却很少,这一点与李白完全不同。在他为数不多的描述自己喝酒的诗词里,有这样一首: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
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
——陶渊明《止酒》

这四句话很平淡,意思说自己一辈子没什么嗜好,就是喜欢喝点小酒,不喝酒就没精神,晚上不喝不能睡,早上不喝不能起。
此外,陶渊明还在以下诗句中,点缀式地提到了自己饮酒的状态:“或有数斗酒,闲饮自然欢”,“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 “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等,乘兴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
这种喝酒方式并没有反映出陶渊明和酒那种魂魄相依的感觉。但是从史书中却可以找出陶渊明和酒之间深厚感情的蛛丝马迹,典型事例有几个,以下择之一二细细说。
一件是陶渊明刚做彭泽县令时办的一件事,这件事能充分反映出酒在陶渊明心目中的位置。
当时的朝廷给县太爷这样级别的官员的俸禄由两部分内容组成,一部分是给现钱,另外一部分是让他无偿使用一块公家的土地去种菜、种粮食,以解决县太爷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在那个时代,一般人一年内能天天吃饱饭很不容易。
史料记载,这块地是三百多亩好良田,这很了不得,全家人的后顾之忧肯定没有了。当然,陶渊明只有这部分田地的使用权,没有这块田地的所有权,一旦他不当这个县太爷了,这块地就要留给下一任县太爷。
能有这么一大块良田,陶渊明当然很高兴了,但他的个念头就是要把这块田地拿来种植酿酒用的原料。他命令仆人把这三百亩地都种上粳,把这块地变成酒精加工厂。他夫人不干了,都种了粳,不种粮食,一家老小吃什么呢?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酒在陶渊明心目中的位置,酒比吃饭都重要。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这是陶渊明自己写的诗,也是他真实心情的表达。但是,嗜酒如命的陶渊明,不但常常置家人的生活于不顾,而且,终他归隐田园,也是喝酒惹的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说的根据又是什么呢?

史书还记载了陶渊明另外一件与酒相关的事,这件事直接导致了陶渊明的引咎辞职。
陶渊明有这样一个习惯,他不正式升堂的时候,一般不穿官服,他的服装很随便,幕僚们更是如此,一边研究工作一边喝酒,高兴时还要烧几个菜。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这可以称之为工作餐,没什么反常之处。
有一次,陶渊明正和一些幕僚在衙门里研究工作,研究内容是彭泽县下一步的工作规划。正在进行的当口,突然间闯进来一个人,来人看到他们当时那种很随便的状态后,指着陶渊明就大声斥责,说本官行部来到贵县,你们衣衫不整,形态懒散,大白天工作时还大吃大喝,成何体统?接着把这件事情上纲上线,提升到消极怠工的高度,说当时的社会是多事之秋,你们却不思图报,反而阳奉阴违,国家提供这么多俸禄,养着你们干什么?这个理由足够充分,潜台词就是我可以罢你的官了。
这个人明显是来找茬的,那他为什么要来找茬呢?这个人叫刘云,是浔阳郡的督邮,彭泽县是浔阳郡的一个下级单位,所以他属于上级单位来的人。史书称督邮这个官不是很大,但权力很大,职责是考察下属县太爷们的政绩,每年两次,并把考察的结果记录下来,上报给有关单位。
这个工作很重要,报告的好坏能直接影响县太爷的升迁与否。按照当时的潜规则,他去某个县之前都会提前通知,以便对方做好准备,大家相安无事,皆大欢喜。可他这次到彭泽县却没有提前通知,来了个突然袭击,这说明有人和陶渊明是有矛盾的,是故意的。
刘云和陶渊明没有矛盾,他也是受人之托去为难陶渊明的。委托他的那个人叫何隆,是浔阳郡的郡丞。郡丞这个官是太守的副职,也就是副太守,官职是比较高的。何隆的哥哥何泰是彭泽县的首富,地很多,雇的佣人也多。按照当时朝廷的规定,纳税值是根据所雇人数和土地数量来计算的,但这个何泰却倚仗着弟弟何隆的势力偷税漏税。以往的县太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陶渊明当了彭泽县令之后,书呆子气十足,严整税法制度,首先就拿何泰开刀,这就把何家得罪了。
陶渊明也明白,这是来者不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陶渊明是特立独行的,他不会委曲求全,更不愿虚与委蛇。他醒悟到自己不是当官的料,由于他对一般士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乡间生活甘之如饴,所以索性就辞官回乡了。
辞官后的陶渊明感到遂心所愿,就作了《归去来兮辞》,以记录当时自己的心情。文中有如下词句: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在以上诗文中,陶渊明给自己在官场的经历做了以下总结:“既然是为了免于饥寒而违背自己的意志去做官,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呢?我悔悟过去的错误不可挽救,但坚信在未来的岁月中可以把它们补回来。实际上我入迷途还不算远,已觉悟到此番回家是正确的,而以前做官的选择却是错误的。”显然,他把自己的那段经历当成了是迷途的羔羊,现在是迷途知返。
那么他归家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终于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高兴地向前飞奔。家僮欢快地迎接,幼儿们守候在门庭。院里的小路长满了荒草,松和菊还是原样;带着幼儿们进了屋,美酒已经满觞。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开颜。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觉得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愉悦的心情跃然纸上。
对于陶渊明是否真正安心于现状,透过该文中的“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激愤之语,能读出他的归隐带有无可奈何的味道,从该文的以下词句中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算了吧!寄身世上还有多少时光,为什么不按照自己心意或去或留?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他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过这样的话:“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
后世大文豪欧阳修以“两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辞》而已”来说明陶渊明的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陶渊明不当官以后,问题接踵而至,经济上明显不宽裕了,陶渊明不是种田的好把式,而且对乡村生活的艰苦和残酷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他在南山下种了一点豆子,结果却是“草盛豆苗稀”。浪漫主义的诗人要在乡间艰苦的生活中寻找诗性的可能性,这其间的矛盾必然是尖锐的。
对于田园,农夫一心一意地种豆,他却三心二意地“种诗”;农夫关心的是谷物的收成,他关心的是田园的风景;农夫流淌的是汗水,他流淌的是诗情。后,农夫的仓廪满了,陶渊明的诗匣也满了。但诗人盘中的食物,又去哪里寻呢?
于是,陶渊明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有时候甚至揭不开锅,到了挨饿的地步,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有明确的表述:“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诗人被饿到了要出门讨饭的地步。
难为这位大诗人的不仅有饥饿的生活窘况,还有乡间的那种单调与乏味,曾经有着显赫家庭背景的陶渊明能忍受得了吗?他是怎么去调剂自己的单调生活呢?
他先后娶了三个夫人,不计后果地使他们的儿子们一个接一个地相继出生。从他的那首《责子》中的叙述可以看出,老大与老四仅仅相差四岁,老三老四是双胞胎,也就是说,他的夫人在四年之内经历了三次生产。这种高频率的生产背后几乎是疯狂的欢爱行为。依着陶渊明好酒的个性,不难猜测,行欢之前的饮酒是必然的。大量饮酒后,由于酒精的刺激作用,使人在短期内内心产生了“摆脱束缚、毫无顾忌”的心态,提高了对性的欲望,所以,陶渊明的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饮酒并不能使性生活真正地、长久地“美满”下去。
为什么这么说呢?酒精毕竟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剂,经过短暂的兴奋期后,继之出现的是更深度、更延续的抑制过程,这必然干扰性反应,使性兴奋及性高潮的生理反应变慢。
对男人来讲,勃起的状态不会达到,导致性生活的实际质量低下。为了弥补心理上的落差,在性爱活动中很容易出现事故,甚至发生生殖器的挫伤和短暂的阳痿。而一旦发生阳痿,男性会出现心理障碍,担心并错误地认为,加大酒量可以改变这种状况,结果越喝越多。
今天的医学研究已经证明,长期过量饮酒可使体内与性欲有关的激素受到破坏,减少精子的生成和活性,使阳痿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同样的道理,女性饮酒也不会增加性生活美满程度的指数,女性过量饮酒,在度过短暂的内心焦虑或内疚感后,会有暂时的兴奋性。随着性中枢的抑制,终导致性兴奋、性高潮降低,进而导致卵巢功能障碍、卵巢萎缩、月经紊乱等一系列症状。
我们从陶渊明的诸多诗句中看到了他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安宁,也看到了饥饿的折磨,还有他对酒的渴求。而从一些史书上的记载中,却透露出陶渊明作为一位父亲的不负责任行为。
史书记载,陶渊明的好友颜延之做了另外一个郡的太守,在路过陶渊明家乡的时候,去拜访陶渊明,给他留下两万钱,供他补贴家用。可是陶渊明马上拿着这些钱到了酒馆,把这笔钱全部交给酒馆老板,说这是自己的酒资,从那天以后天天来喝酒,酒资一点点扣,直到扣完为止。
陶渊明的归隐、情趣及诗文,使他成为后世中国文人的精神偶像。但是,当局外人将一堆赞词送给这位诗人时,还应该留一点余地,应该想到一个有点残酷的事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靠什么生活呢?这时,陶渊明无疑会被谴责没有责任心,为了喝酒,根本不管老婆、孩子了。
陶渊明的生活如此窘迫,想必也不会在意配酒的佐菜了,即便他的妻子心疼他,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此,只有叹息的份儿。虽然自家的土地里可能种了菜,但是以陶渊明这位“庄稼汉”的产出量,估计也不会太多。长期的空腹饮酒或不适宜的下酒佐菜无疑会对他的身体造成损害。
陶渊明的时代出产什么蔬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当代人饮酒,还是要注意饮酒前后的“软件”配套问题。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空腹饮酒会致使酒精加快吸收,对胃粘膜有较大的刺激作用,使消化系统和其他器官更容易受到损伤。那么饮酒前应吃些什么好呢?

奶类饮料可使蛋白凝固,缓解酒精在胃内吸收。尤其是酸奶,质地粘稠,含有植物胶增稠剂,在胃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对胃粘膜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是饮酒前的食品。
此外,芦荟汁含有的多醣体、糖蛋白等物质,可降低酒精分解后的刺激作用,现代人在饮酒前可以喝一些芦荟汁。
对于下酒佐菜,其选择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酒精对身体各脏器的损害程度。选用佐菜的原则是选用保肝、护肝和减缓酒精进入体内的健康食品。
世界卫生组织在第113届会议上提出了全球健康新战略,并向人们推荐了六类食物。其中水果是木瓜、草莓、橘子、柑子、猕猴桃、芒果、杏、柿子和西瓜;蔬菜是红薯、芦笋、卷心菜、花椰菜、甜菜、胡萝卜、荠菜、金针菇、雪里红、大白菜;肉食是鹅肉、鸭肉、鸡肉;护脑食物是菠菜、韭菜、南瓜、葱、椰菜、菜椒、豌豆、番茄、胡萝卜、小青菜、蒜苗、芹菜、桃、花生、开心果、腰果、松子、杏仁、大豆等壳类食物以及糙米饭;汤食是鸡汤,特别是母鸡汤;食油是玉米油、米糠油、芝麻油。
此外,还要注意饮酒时不能吃醺辣食品,因为醺辣食品内含有较多的亚硝胺和色素,与酒精产生反应,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并易诱发消化道癌症。
喝啤酒的同时也不宜吃海鲜,因为海鲜中含有嘌呤、苷酸两种成分。啤酒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是这两种成分分解代谢的重要催化剂,它们会使血液中的尿酸含量增加,易出现痛风和形成结石。
另外,喜欢用松花蛋作为下酒佐菜的人要注意了,松花蛋由于含铅量高,长期和酒同用会对大脑和肝脏很不利,不过偶尔吃点也无妨。

“平生不止酒”的陶渊明,不但因为酒丢掉了官职,也因为饮酒,导致了家庭的悲剧。为什么这样说呢?陶渊明的儿子中,不成器者有之,头脑出问题者也有之。这与饮酒又有什么关系?

陶渊明的这种饮酒法,损伤了自己的身体,这主要体现在他的生殖系统上。这种损伤直接导致陶渊明的精子出现病变,以致他的儿子们先后出现了先天性痴呆的情形。
脑神经科与之相关的先天性脑部病变主要有四种,分别是先天性脑积水、先天性狭颅症、先天性颅裂及脑脊膜彭出症和先天性大脑空洞症,这些病很容易导致先天性痴呆。
常见的是先天性脑积水。孩子出生以后,脑袋里的水特别多,多到能把脑组织挤扁了,直接导致脑萎缩。这种孩子表现在外貌上就是脑袋特别大,整个囟门突起,骨缝增宽,头皮静脉怒张。由于脑袋大,脖子支撑不起来,被抱起来后大脑袋直晃荡。
先天性狭颅症也称为小头症。这种孩子出生以后,骨缝与囟门过早钙化,还没开始发育脑壳就定型了,但是脑组织没定型,就形成了一个矛盾,随着脑组织的逐渐增加,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脑壳的挤压,就会出现脑压高的问题。
患有先天性颅裂及脑脊膜膨出症的孩子,出生以后骨缝就裂开了,脑组织从骨缝里顶出来,就像瘤子一样。
还有一种大脑空洞症,就是在孩子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出了一个洞,里面空了。这种洞大多数和脑脊液连着,里面有水。
此外还有一种脑部病症,从外形上看没什么异常,但是脑细胞却出现了一种退化性改变。
那么,陶渊明的儿子们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病症呢?陶渊明曾写过一首诗,特意描述了他的五个儿子的表现,这首诗是这么写的: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责子》

陶渊明把他五个儿子的情况写得很准确。诗中说自己的五个儿子都不喜欢学习,都贪玩儿。老大阿舒已经十六岁了,比较懒惰。老二阿宣从小就不摸书本,聪明没用在正地方,天天玩儿。老三阿雍和老四阿端是一对双胞胎,都十三岁了,却只能数到六和七,明显是不识数。老五阿通九岁了,光知道吃,只会念“梨”“栗”两个字。很明显,这小的三个儿子是傻子。这首诗里流露出老年的陶渊明因为儿子不肖不智的无奈和苦闷,而使他不得不借酒消愁。
像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陶渊明爱自己的孩子,甚至“夙兴夜寐,愿尔斯才”。为此,他在长子阿舒出生时一口气写了十首诗,篇篇都被后来的“陶迷”们奉为经典。在这组诗中,他从远古的陶唐氏开始追述显赫的家世,希望儿子能继往开来,再显重光;妻子怀孕时,他就卜嘉日、占良时,算计取个好名字;儿子出生时,他也忘了“闲饮东窗”的潇洒,而是忙着用磨石生火,烧水做饭。一句“夙兴夜寐,愿尔斯才”,道出了他对孩子成材的殷切期望。
曾经报有如此高的期望,结果却是儿子们个个成了不喜文墨的庄稼汉,我们可以想象到陶渊明的失望有多大。
对一个成年男子来说,腹中的饥饿忍一忍就过去了,“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也是自然规律。但是,望子成龙的愿望却带有一点形而上的性质,那就是孩子的成功不但会使父辈充满教子有方的成就感,而且意味着他的生命将会以一种更高级的方式在未来得到延续。从这一点看,贫穷并快乐着的陶渊明找不到自己的未来。
陶渊明早并不明白这五个儿子的惨状是他贪杯导致的,所以这首诗取名为《责子》,他还在谴责他的儿子们不好好念书,还认为是他们贪玩儿导致的。
我们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在他留下不多的诗篇中,涉及到饥饿的就有数十首,可见饥饿成了他此生挥之不去的梦魇。当被饥饿折磨时,一群整天为胃的匮乏而忧心忡忡的孩子,是一群见到食物就两眼冒绿光的孩子。对食物的渴望占据了他们的心灵,用尽了他们的智力,他们怎么会有心思舞文弄墨呢?
当身体的正常发育、甚至能不能活下去都成为问题时,他们的父亲却要求他们成材,这就有点匪夷所思了。
除去饥饿的因素,儿子们的未能成材与他归隐乡间也有一定的关系。
他的两个智力正常的儿子们,从肉体到心灵都属于乡村,他们和农家子弟操着同样的语言,关心着同样的问题,没有机会了解外面的世界。他们上树掏鸟蛋、下河摸泥鳅,这种与农家子弟毫无二致的生活方式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制约了他们精神的成长。他们只是生活在诗人的诗中,只是诗人玩赏、旁观的素材。
在陶渊明的儿子们身上,还有什么事是贪杯导致的呢?今天,人们从遗传学和优生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是他喝酒太多影响了孩子们的智力,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他的“懒惰故无匹”的大儿子出生时,陶渊明二十九岁,从他的诗中还可以判断老二出生时,陶渊明也就三十一岁左右,这期间他应该还没有染上严重的酒瘾,所以,这两个儿子尚显正常。
陶渊明后来逐渐嗜酒如命,所以,后面那三个儿子们可能就没那么幸运了,我们可以断定他们患的是先天性痴呆。
史书记载,陶渊明年老的时候才醒悟出来,儿子们的痴呆与自己的贪杯有直接的关联。所以到晚年时,他一直生活在后悔、内疚中,直到离开人世,他的晚年生活应该很痛苦。
陶渊明贪杯,不仅影响了他的儿子,还影响了他的孙子,需要几代人的繁衍才能把这种痴呆的遗传密码纠正过来,其影响相当恶劣。
即便是在当代,作为一位男人,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也大有人在。很多人会选择在酒后求欢,认为酒后的性生活会更加“美满”。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酒精已经成为考验男性能力的试金石,包括他们的生育能力。许多男人遭遇早泄、不射精、勃起功能障碍等问题时,往往求助于酒精的刺激。
事实上,酗酒会让男人的性能力降低,还会使精子受到损害。酒精是男人性能力和生育能力常见的杀手。酗酒会使雄激素水平降低。
过量饮酒,会毒害睾丸等生殖器官,从而降低雄激素水平,还会引起肝功能异常,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降低,并因此导致雌激素蓄积,从而相对削弱雄激素的作用。
生育需要男人的精子与女人的卵子相遇并结合,在这个过程中,精子需要释放顶体酶来溶解卵子的外膜。男人体内过高水平的雌激素可以让精子在还没有遇到卵子的时候就提前释放出顶体酶,等到真正需要的时候,却不能释放这种酶来破坏卵子外膜。
即使受到酒精损伤的精子使卵子受孕,也有可能会生出畸形怪胎或低能儿。国外把这种孩子叫做“星期日孩子”,认为这是周末夫妇大量饮酒后同房受孕的恶果。
资料表明,妻子怀孕前一个月,如果丈夫每天的饮酒量折合酒精30毫升,或一月内饮酒10次,每次50毫升以上,或一月内曾饮酒1次,酒量大于125毫升,妻子生下的新生儿体重比正常情况要轻半斤左右,低体重儿有可能抵抗力弱、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此外,酒精类饮料可以加速锌的排泄,经常酗酒的男人往往更加缺乏锌元素,而微量元素锌是保障男人前列腺健康和精子活动能力的重要元素之一。啤酒同样影响生育。
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男人开始考虑酒精对生育能力及后代发育的不良影响,自觉或被迫放弃饮用烈性白酒,转而青睐低度白酒,尤其是啤酒,似乎啤酒可以达到满足自身欲望和不伤害健康的双重功效。
实际上,啤酒的主要成分仍然是酒精,与白酒的主要成分没有任何区别,只是量不同而已。大量饮用啤酒一样可以醉人,一样可以影响到男人的“大事”。啤酒中的酒精一样会直接对精子“痛下杀手”,降低精子的活力。英国科学家近日发现啤酒中的异戊二烯基三羟黄烷酮可以模仿雌激素的功能,影响精子的行动能力,从而直接影响男性的生育能力。
少量饮酒无可厚非,不会对生育能力和健康产生任何不良的影响。但是男人要把握合适的尺度,避免“病”从口入,贻害后代。酒精不仅可以让男人败“性”,还可以让男人绝“后”。因此,“新好男人”应该从此不再过度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