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楔子
  洛杉矶的天空比想象的蓝,华人比想象的多,楼房比想象的矮;好莱坞大街没有王府井热闹,迪士尼排队的人比不上国内游乐场;大街上行人异常稀少,汽车主动让路,也不阻塞交通;地铁有自动售票机,却无人查票;火车车厢空荡荡,速度慢得惊人:生活和想象的不一样。
  课堂的气氛没有想象的活跃,老师抛出的问题和者寥寥。美国同学比想象中在意分数:每逢期末考试,街上就会出现大量穿内衣的学生跑步,声嘶力竭的喊声伴随着零点的钟声,好像蒙受了很大的冤情;讲评试卷,美国同学会直言不满,理直气壮的程度让我震惊;图书馆“平日不难找位置,考前爆满”的景象在美国亦然;自习到关门的往往是亚洲同学,考试分数保密,美国同学的分数无从得知,中国同学倒是普遍得A。
  我在这边学习生活很愉快,压力比国内小,条件比国内好,每月读博士的奖学金还有小额剩余,终于不用父母支付我的学费生活费了。我打算攒些钱,请他们参加我几年后的博士毕业典礼。他们一生辛劳节俭,为我付出和牺牲了太多。
  我感受到了日常学习生活的幸福,学我想学的,做我想做的,关注每一个有意义的细节。考试已经完全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中淡出了:我不会考不及格,也不再将高分当作目的,考前甚至考试中都不紧张,对考后的假期也没有期待。心情放松,我的幸福在此刻,不在未来。
  有趣的是,在淡然的心态中,我两次考了满分,教授发邮件祝贺我,我却没有激动:身经百战的我早已练成了应试高手,何况相关内容我在清华学习过,清华的本科基础很牢,考满分未必表明我的学习能力。考试考查知识再现的能力,读博士是锻炼研究能力,我的研究能力还很弱。
  我将消息告诉了身边人,“满分”短时间成了午饭的话题,我不回避,也不谦虚,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大学学过分数就高,没学过的那门分数就低,就这么简单。不在意考试,才不背负好成绩的压力、坏成绩的苦恼,才不再做表面潇洒内心在意的人。
  不在意,是跨越了在意的阶段,跨越是艰苦的挣扎换取未来的轻松。我曾在求学路那么看重成绩排名,那么拥抱高考,付出了许多艰辛,没有那时的在意,恐怕难有今日的洒脱。
  第1章
  高考:初证“功夫不负有心人”
  1.1 我听不懂课
  每个班级都有听不懂课和听得懂课的学生。将各班听得懂课程的学生集中到新班级,原先听懂课的人会听不懂。为什么?很简单,任何班级,老师都不会也不能照顾最慢的同学的进度,总要照顾大多数:你名列前茅,听课当然如鱼得水;你在后面,讲课节奏自然比你的接受能力快。集全国各省精英于清华北大,考试也有倒数第一,上课也有人听不懂。听懂和听不懂课是普遍存在的。分层次教学将学得差不多的学生集中上课,却造成了新的分层。中国学生很多,班级人数多,总有后面的同学,总有人听不懂课。
  在小学和初中,我一直是班里佼佼者,从未尝过听不懂课的滋味。那时老师这么表扬我:“你看郁琉,永远那么虚心,无论我讲多么简单的问题都不错眼珠地听,希望没听懂就说话的同学向他学习。”其实听得懂的人不会说话,他会乐在其中,半懂不懂就自我膨胀的人愿意说话炫耀,真正听不懂的人可能开始几节课不说话,但是几年不说不太可能,听不懂的人很难每天傻坐在椅子上。即使在清华,一门很多人听不懂的课,教室里也有嗡嗡声。课堂噪声是教-学关系的反馈,它产生的原因需要关注,解决它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
  我在高一第一次听不懂课,准确说是跟不上。感觉老师的进度、作业的进度比我的接受能力快。我习惯听老师慢条斯理地娓娓道来,前因后果说得非常清楚。入学分到了好学生的班级,讲课速度快,难度深,我一时很不适应。上课时很多题目还没有反应过来,其他同学已经和老师互动了,很快进入了下一个题目。
  我不精通自学,需要老师耐心讲很多遍才能领悟。高中的老师不喜欢重复,也不细致,很多内容需要课后自己做。这对自学能力欠缺的我来说是挑战。
  我第一次感受自己不再是课堂的主人,像看电影一样看着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精彩互动,第一次体会了局外人看热闹的心理:这个课堂不是我的,我只是旁观者。
  1.1.1 别人已经比我强
  “大家生来一样”即使是真理,经过十几年的学习,打下的基础也有牢疏之分,更何况强中自有强中手。班级中基础比我牢固、思维比我灵敏的人很多,中考让好学生上了重点高中,等于优势力量的集中培养。很快,我在入校的小考明显落后了,和我在初中年级第一的名次有很大差距。不过,平心而论,当竞争的范围扩大,竞争的选手增多,遇到基础比我好的同学很自然,就像我来到清华后发现很多同学比我强。
  中考让我有机会和全市的高材生做同窗,成绩好的学生分到了实验班。第一次的自我介绍就很不一样,有的同学出口成章;有的同学机智幽默;有的同学多才多艺。英语课上,有的同学娴熟地用英语和老师对话;数学课中,有的同学对新讲的定理如数家珍;物理课上,有的同学像是牛顿的老朋友;化学课下,有的同学已经拿着复杂的方程式和老师切磋……我一上课就有几件事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做题很快、能到讲台给我们讲?怎么老师话音一落他们就像事先知道答案似的举手回答?一节课我还没听明白,怎么人家已经和老师互动了?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心高气傲的我第一次被挫了锐气,羡慕中略带一丝感伤。同样是中考高分,他怎么读了那么多课外书?她什么时候学的钢琴?他去哪儿悟了那么多理化知识?她如何提高的口语水平?最重要的,我怎么不如他呢?
  井底之蛙在外人来看孤芳自赏,它若跳了出来,还真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广阔的天空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既可能把握了更大的机会,也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一蹶不振。我初到高中和刚入清华遇到的最大困难都在此:“鸡头”当惯了,突然变成了凤尾,心理有落差。
  1.1.2 别人效率比我高
  家人曾经告诉我,我不聪明,是笨鸟,飞得慢,要先飞才有希望第一个到达目的地。很多年我都相信这句话,不耍小聪明,充分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
  笨鸟先飞的实质是我比别人先起飞。中考后的暑假,我花了一部分精力预习高一的课程,本以为算笨鸟先飞了,可惜,其他同学在假期也没闲着,都提前进入状态,或是自学,或是报班上课。相比之下,我算预习少的。
  暑假的先飞没有实质的帮助。开学后,所有人都在飞,经过中考筛选的同窗都是飞行健将,我的速度比别人慢。
  我一天每科能做一本练习册,有的同学做两本;小测试卷子我一个小时答完,快的同学半小时就交卷了,成绩还比我高;背古文和英语课文,我要读很多遍才能记住,有的同学读两遍就会背了,我有时怀疑他以前就很熟悉这些课文;课上老师提问,我还没有思路,已经有人举手回答了,我在没有任何独立思考结果的时候听了别人的想法,无法快速判断对错,就进入下一个问题了。
  新班级的课堂进度不会照顾我。我在课堂上专注地听,希望靠全神贯注从老师的口中得到快速的理解,但是我失败了。我眼睛盯着老师,脑子没有跟上。一节课下来,我以前会的还是会,以前不会的,还是没学会。
  课堂上的表现深刻地说明我无法短时间内掌握知识,进而导致完成课后作业复习非常困难。试想,在课上老师讲都没有听懂,怎能指望课下一看就独立解决了?预习时的问题课上没解决,回家再看一遍书就会了?这不可能。至少昨晚没懂的东西,不会今天一看就全懂了。我看十几遍也许会懂,即使不懂也照葫芦画瓢知道怎么回事。现实的残酷在于,我疲惫地忙着赶作业,像老牛拉车一样缓慢地前行,连当日事当日毕都实现不了,怎么看额外的十几遍?怎么提前预习明天的内容,做到笨鸟先飞?我今天没有解决的问题是否可以先放下,拿起书本预习明天的,相信明天跟得上老师的思路,开启新的生活。我尝试过课上不错眼珠地盯着老师,强迫自己处于兴奋状态,结果还是越落越多。无论怎么预习,也达不到和其他同学的思路同步。过了很久以后我才知道,所有的情况和那天具体的课上内容没有太大关系。跟不上的根源是我的课堂效率没有别人高。换句话说,我的课堂效率在以前的班级是最高的,在高手如云的高中新班级,我遇到了比我效率高的人,而且很多。
  1.1.3 别人睡觉比我晚
  衡量高中生刻苦程度最常用的方法是看晚上几点睡觉、一天睡几个小时。老师、家长、同学都倾向于认为,睡觉越晚的学生,学得越刻苦。即使你成绩不理想,只要晚睡早起,大家多半会说“这孩子很刻苦,就是没找对方法”,或是说“这孩子用功,就是脑瓜不行”。这些评价都肯定了一个前提:睡得晚表明刻苦。很长时间我也这么认为。一个人晚上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只学习,睡得很晚,除了刻苦还能说明什么呢?即使他没看懂知识,却一直试图看懂,不就是刻苦吗?
  于是,班级中悄然有一种风气,相互比谁睡得晚。互相有竞争的同学,特别想知道别人什么时候睡觉,生怕比别人少学了一个小时。大家关注的硬性指标是“你每天晚上学到几点”。回答大概是10点,11点,或者12点。大部分人的回答比实际睡觉时间早一点,同时又会非常巧妙地回问一句“那你呢”。
  用睡觉时间分析用功程度很快就有了相反的效果:既然早睡觉代表不刻苦,早睡觉成绩还优秀,这人一定聪明。脑子不聪明,凭什么少付出却多收获呢?收获和努力不成正比,只好将多收获的部分归结为先天,认为天生聪慧注定今日成果。到了后来,大家不以刻苦为荣,会以成绩好睡觉早为牛。
  我每天22∶30睡觉,第二天6∶10起床,保证7小时40分钟的睡眠。我问同学:你什么时候睡觉?
  回答大多是:“我11点就睡了,太早了吧?郁琉肯定比我睡得晚吧?”
  或者说:“我每天不一定,有时候11点半,有时候12点,看心情。不过我肯定没有你学得刻苦。”
  我就很惭愧,大家认为11点和11点半睡觉也是比较早的,实际的失眠时间会更晚。我说:“我10点半就睡觉了。”大家不屑地说:“谁信呢,别骗人了!”
  这下糟糕了,别人普遍睡得比我晚。睡得晚就能完成更多内容。我很怀疑,那么晚睡第二天不困吗?这样下去身体能行吗?新闻上说,高中生大多不能满足7小时睡眠。既然是中国的普遍情况,应该也没什么。具体到我,我可以将睡眠时间向后推迟一点,但不能推迟很多,不然身体吃不消,第二天上课会犯困,得不偿失。
  同学基础比我好,效率比我高,睡得比我晚。效率×时间=工作总量,人家每天工作总量比我大!换句话说,我不仅已经在后面,每天也都落在后面,而且会越落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