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纯朴近于善良
  到中原看新农村建设。一个村子,家家住上新楼房,高墙大院。我问户主,墙多高?他自豪地说,四米五。全村统一规划住房,家家院墙都四米五高。屋里面,农民用上了沼气,这是清洁能源,还有其它的先进之处,确实是新农村。
  我对高墙感到压抑,虽然农民对此自豪。今年夏天,我去内蒙古翁牛特旗巴音拉和海拉苏两个地方游历。牧区家家都没有墙,老远就看到房子,门和窗户像房子脸上的嘴和眼睛。在夏天,门永远开着。晚上关门,是防止进蚊子而不是进人。有的人家晚上睡觉也不关门窗,点蚊香。
  普通家宅的院墙四米多高,我是第一次看到。以前只看到监狱有这么高的墙。垒高墙不是由于村里砖头多得用不了,而为防盗贼。两个身高一米七的盗贼,一人踩在另一人肩上约三米二,伸臂,加起来三米八左右,还是翻不过这样的墙。我估计砌墙者正是这样谋划的。若鲍喜顺踩着另一个鲍喜顺也翻不过去,虽然已经四米八了,他们不灵巧。我去的翁牛特旗正是鲍喜顺的老家。这里的人们压根儿就没有偷窃的观念。派出所几十年没处理过偷抢的案子,偶有也是外来人干的。
  我去一个叫沙湖的地方,白茫茫的沙漠中间有一座湖,水蓝得耀眼。水里肥笨的野鲤鱼金红一片,没人打。一户承包湖的蒙古人,是老俩口。他与其说承包,不如说承担动物保护工作。劝说游人别拣野鸭蛋,别用炸药炸鱼。他们过得不怎么富裕,心情却好。去他家,屋里没人。电视什么都不缺,茶碗里的水还冒热气。另一间房子是满满的农具。我上炕睡了一觉也没见主人回来。陪我的人说,老汉放羊去了,他有手机,沙漠上信号不好。
  我们去花火绣村一户牧民家,也没人。陪同者找来奶豆腐,切开吃。我问你认识这家人吗?他说,嗨,牧区不管认不认识,吃东西喝茶都是正常的。我问:门窗四敞大开,没人偷东西吗?他反问我:为什么要偷别人的东西呢?你听说过蒙古人偷别人的东西吗?我说没有。过一会儿,主人回来了,他骑摩托把女儿送到旗里的幼儿园。见我们在屋,他不好意思了,仿佛怠慢了我们。他们俩说起了雨水、草场、牲畜和买楼的事。说完,我们走了。
  这里有彻底的纯朴。一般说,善良是被纯朴里面的核,像琥珀里面的黄金。
  幼稚者
  幼稚,算不上十足的贬义词。用幼稚批评一个人,已含着宽容。它的反义词大约是成熟。这说明幼稚对人而言,是年轻态。虽然成熟离衰老、腐朽、奸诈很近,年轻人还是喜欢被别人视作成熟。
  儿童常常是幼稚的。儿童说一句成人的话,会引发大笑。大家认为儿童尚在幼稚中,不该说不幼稚的话。或者,以儿童明亮的眼睛、花朵样的脸庞,只应该说幼稚并可爱的话。成熟的话语与这张面孔不兼容。儿童的话语为什么会幼稚?他们说到了星星、花朵、鸟在飞、雪花、母亲、太阳与黑夜。这些话幼稚吗?我觉得充满了诗意,是上帝思考的问题,也是真正的艺术家和哲学家终生关心的问题。这些话语被大人认定为幼稚,是话里没有功利性。如果儿童的话幼稚诗意,成人的话成熟庸俗,打了个平手。而且,儿童们早晚会掌握成熟的蠢话,成人却永远也说不出幼稚的话了。苏轼、毕加索例外。上帝把澄明的心智送给了孩子,一辈子就那么几年,失而永不复得。如此说,幼稚是宝贵的人生经历,贵在天真。
  年龄递增,人身上的幼稚越来越少,就像兵马俑刚出土时,身上有红、绿、蓝色矿物颜料的彩饰,一见空气就飞了,变成了光秃秃的土色。它和成人的成熟是一回事。人成年之后,不再葆有天真,上帝不把这么好的东西让一个人长期占有。伟大的艺术家除外。失去了天真,是不是不再幼稚了呢?不一定。演唱会上几万人摇摆身躯挥动荧光棒,这还不幼稚吗?以舞棒者的年龄考量,这个动作相当幼稚。如今,日韩文化广泛影响着中国人,这算是汉唐文化哺育了日本高丽之后,他们对中华的反哺吧。然而,他们反哺回来的东西跟中国辽阔国土与中国人的广阔心灵不配套,岛气,没有抒发,只有表演。挥荧光棒只是一种。我说过日本文化对中国的两大害是“二卡”,卡通与卡拉OK。在欧洲,或者在西藏、内蒙、新疆看不到什么人唱卡拉OK,人们在森林、山岗、草地包括自己家里歌唱。帕瓦罗蒂之父在自家果园里唱歌唱了几十年。童年所做稚气之事可以美,上岁数再做幼稚的事让人摸不着头脑。所谓年龄不饶人,正是这个意思。韩剧在说什么?猜忌、自恋、流言、争吵、哭泣,看不到人生的壮大与美好,真的是幼稚。台湾政坛开会殴斗谩骂,也幼稚。成年人所做的跟天真无关却又弱智的事情,都可以叫幼稚。相反,农民造飞机、旅游者徒步走长城都不幼稚,这些事跟人类的探索精神相关。人做了幼稚的事不必脸红,但毫不脸红地做幼稚的事就值得商榷。大部分时尚因素都会把人变得幼稚,时尚专门袭击没有独立审美意识的人。
  有钱人
  我小时候见过的有钱人往头发上抹万紫千红牌发脂。打开铁盒,手抠出一点儿,合掌揉搓抹头发上。头发像公鸡的翘尾那样亮而飒飒,又比鸡尾香。有钱人连吃两根糖葫芦。没吃什么却掏手帕不断擦嘴的人,算不上有钱,他们假装吃过了不少好东西。有钱人担得起“浪费”这么个大词汇,浪和费都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担。你家里有啥?浪费啥了?出门吐口唾沫算一点浪费,其余的尽在节衣缩食。最浪费的也最有钱的人是朝鲜电影《卖花姑娘》里的地主少爷。他吃一口苹果,我们正等镜头前推,看他怎样咀嚼怎样下咽并分享美感的时候,这家伙抬手把苹果扔到了身后。才咬一口就扔了,啊?这电影我们看了十多遍,都在露天观赏。每演到这儿,全场一片惋惜惊讶之声。世界上竟有人扔苹果,别人扔的只是核儿,多数人连核儿都不扔,吃到手里举一根火柴似的弯叶柄才算吃完。我第一次看到电影中这个情节,马上跑到银幕后面找那个苹果,地主少爷扔到身后,不就是银幕后面吗?后面也有人看电影,注意力在银幕上。我低头找苹果,怕这半个苹果被别人踩脏了没法吃。听人讲了电影原理后,才不去银幕后面找苹果。人家指导我,如果你在银幕后边找到了苹果,电影里的人开枪不也把银幕后面的人打死了吗?说的也是,不然少爷家也没那么多苹果扔到中国各地。那时候人没钱,有了钱,真像马三立说的,先买牙膏。
  现在有钱人多了,藏富于民,苹果牙膏不值一提。有人买了外国的机场、码头,我的小学同学在非洲买了三个铜矿。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小企业停产,浙江全省的储蓄额增加了十几倍,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原来这些钱是买这买那的。钱的特性是永不休息,身为钱,志在买。不买钱就没事干。据说,国家重要的资源领域和公共事业限制非国有资本进入。这样说,我们现在的自由跟限制资本有关。否则,有钱人把酱油制造权买断,把酱油加入成瘾剂然后提价,人们将为吃酱油而捶胸顿足、打哈欠。感谢有钱人没买断马路和马路上的跑步权,没买断月亮以及月亮观瞻权。我们虽没钱,却可以说我们有月亮。我暗中想,这些东西早晚会让有钱人买走,人得上楼顶跑。我越发跑得多了,看月亮的次数也多起来。
  别人决定你的健康
  健康这件事,除了遗传、饮食、嗜好和体育锻炼等因素,还取决于和你在一起的是什么人。
  第一是生活伴侣,妻子与丈夫的生活习惯会影响到你。西方医学把越来越多的病归结于生活习惯病。比如肥胖、高血压。并不是生活伴侣强迫你得了这些病,是你自己的生活习惯与这些病相关,医学叫正相关,把不相关叫负相关。如果有幸与一位通达的人结为伴侣,疾病的几率将降低,比如早睡早起、从事体育活动、拒绝不良嗜好,以及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医学上把夫妻两人患同样的病称为“夫妻病”,是说两人共同拥有的生活内容出了毛病,特别在饮食方面。
  第二是朋友。对有的人来说,跟朋友吃的饭比跟老婆吃得饭还要多,有人说这是腾达的表现。跟朋友吃饭的饮食习惯与餐馆正相关。谁的饮食习惯跟餐馆一致,谁的健康好不到哪去。人常说吸烟饮酒有依赖性,很少说对朋友有依赖性。不是依赖朋友办什么事,而是杯盏吃喝。一到掌灯时分就没办法独处,非得到餐馆迎接夜色的到来。如果你被朋友推为盟主老大,饭桌更离不开你。老大在桌上不仅多喝了酒,摄入高热量食品,又收到不少恭维。恭维别人的人正是靠恭维来蹭饭。我近年遇到两三个人,就这么吃死了,也可以说喝死了。喝死的原因,捎带说他们原来有点小毛病,但如果不是呼朋唤友,至少还在活着。我很想说此人是被他的所谓朋友害死的,虽然不近情理,但也没冤枉他的朋友。
  还有一位大喝者戒了酒之后,当年哨聚的朋友竟无踪影。友谊会这么脆弱吗?不喝酒不吃饭就不交往了?实在说,酒桌没友谊,一帮猪在一个槽子里吃食,不能叫做友谊。
  别人决定你的健康,这并非吓唬人。朋友的门槛其实很高,关心你的身体而不是酒量的人、关心你的前程而不是钱包的人、关心你的健身次数而不是见面次数的人,跟“朋友”这个高贵的称呼能沾上一点边儿。但成为朋友,还需要趣味投契,心灵映照,很不容易,比买彩票中奖还难。至于说到酒友,满天下都是,没有友缘,只有酒缘,交与不交全无所谓。
  俭朴是长远的美德
  以碳排放量观察人类的活动,会看到许多不公平或者叫愚蠢。比如说,人看一朵鲜花好看,看也就看了,鲜花不会长到你头上,你也变不成花站在泥里。而如果大施机巧,用彩缎织上花之纹样,穿在身上,实在不必要。穿了花衣服的人仍然是人而不是花,而彩缎的产生,也是碳排放量的产生。
  鲜花的彩缎仅仅是一个小寓言,人类自作多情的事情多不胜数。2008年,我应德国外交部邀请,驻访斯图加特一个月。这里是大众、保时捷和宝马的故乡,但街上车并不多,比人们想象得少得多。斯图加特的市民不是买不起车,他们认为——只为了一个人或两个人的出行开一辆车上街,有悖环境伦理,太嚣张太过分了,付出太多的碳排放量。所以,当你来到斯图加特的地铁和轻轨站,发现人比罐头里的鱼还多。汹涌的人流在公共交通工具里面,减轻心里挂念的欠地球的债务——排碳。
  在那里,我明白了小气的德国人在所有灯座上安装节能灯的缘由——减少碳排放,也明白他们夜晚的城市常常没什么灯光,像防备空袭一样,都是为了减碳。灯光通明的城市有什么好?给谁看?通明的代价是什么?
  如果灯光通明的代价是个人多支付电费,或商家、政府多支持电费,那只是小代价。大的代价也是不可逆的代价是煤转化为电,大量排碳,无辜的地球承担了太多的温室气体。
  在斯图加特,许多人骑自行车飞驰于绿色的乡野,他们宣扬的实为一种新道德,即出行不排碳的道德。如果道德可以分为大道德和小道德,小学生见老师敬礼只是小道德,随地撒尿也只是小的不道德,最大的道德是人对地球的责任。俭朴是长远的美德。
  责任这个词非指人建设地球,千万不要再对地球施以建设,责任是说人对地球生态的尊重,核心是减少碳排放量。人活下去,也让地球活下去。责任的含义还包括:减少、延缓以及停止人对地球所欠下的高额债务,人人过一种少碳或无碳的生活。
  从这个思路说,人可以检点的地方太多了。举例说,我长期使用打印机纸的正反面,跟钱无关,跟环境有关。人之写字,已经有些多此一举,白纸只用了一面就扔掉,未免可惜。还有,我卖报纸的时候,捎带好多纸盒,比如牙膏、药盒的纸包装。为此,我受到收废品人的讥笑,他们说,100个牙膏包装盒也卖不了一块钱,你怎么这么贪财呢?随他们说,我心里有数。这些小包装如果随垃圾扔掉,将身陷万劫不复之地,卖纸,还可以化为纸浆再利用,背一个“吝啬”的骂名值得。这些零零碎碎的小纸盒曾经是树,凭什么躺到垃圾堆里?
  当然,这个话题可以越说越大。我的一个朋友承包了辽宁大厦的垃圾,垃圾有什么值得承包的呢?因为这里每年有无数会议召开,垃圾口每天吐出散会之后的小山般的会议材料,A4或B5的纸张。少发或不发材料,让写材料的人写得短一些都属于美德,也算公益事业,都符合人对地球所承担的伦理责任。
  排碳,当然不只是坐小汽车、点白炽灯、扔掉牙膏包装和材料写太长造成的,过度的衣食住行都导致过量排碳,这只是就人的生活而言。而经济格局里面落后的设备、多余的产能正在导致更多的碳排放。
  这是一些看得见的现象,人们心里都明白,只是还没有形成减碳的习惯,因为我们还不觉得多碳是极大的不道德。
  忠孝可以两全
  忠孝毫无疑问可以两全。忠与孝二者非但没有对立关系,可以说两相促进。如果一个人忠而得官,就有条件更好地侍奉双亲。如果不孝,或者为了让忠显出不同凡响来陪衬一下、牺牲一下,这个牺牲品大多是孝。
  老人是无助之人,如果能够以自己的无助帮助子女忠一下,他们毫无疑问乐于配合。这样,他们终于觉得自己也有了一些用处。耳目闭塞的老人,不知道儿女的“忠”到底是怎样的流程。假如告诉他们,“忠”的内容包括开会、说话、吃饭、喝酒,老人一定要愕然。其实,老人应该知道,一个公务人员之忠只是按程序处理公务,跟古代马革裹尸不太一样。一个开会、说话、视察或陪同视察的公家人的生活待遇大都没有缺憾。如今的政府厚待职员,焦裕禄所受的饥寒困馁已经见不到了。焦裕禄劳碌一生,既无隆裕也无厚禄,累死的。公务人员倘若以不孝推举自己的忠,显得不本分。他们不缺钱,也不缺时间,怎么在孝的问题上非要不全呢?资讯称,温家宝如果不出国访问,一般要陪九十岁的老母亲吃饭,亲自侍奉。温家宝的业余时间除了健身、读书,就是陪老人。总理晚上不出外应酬,不跑官要官,不洗澡桑拿,最忙的人反而显得有时间。
  有的公职人员含着眼泪说既没帮老人治病,也没给老人送终。想想看,有没有人不给自己孩子治病、孩子病危不在身边的?没有。倘若有也极为特殊。这说明,人之取舍,心里边明明白白。一个人排除万难救孩子,为什么不如此救老人呢?就算老人行将就木,也用不着把这个事当壮举。
  中国进入了老龄社会,越来越多的老人等待社会和他们的儿女帮助。“忠孝不能两全”这种话让他们不寒而栗。这种话在一个推重“孝”的社会尤其不能当功德褒扬。
  岗位的重要性因人而异,不可擅自脱岗安抚病危老人的是哪些人?司机正开火车、医生手术、爆破专家排爆、教师上课以及远离他乡的人。这些人开完火车、手完术、排爆而未出事故之后,仍然可以到达亲人身边,除非不想去。古人觉得不孝之人断然做不了忠臣,连皇帝都知道忠与孝并不对立,所以选孝子担任要职。
  怪罪是谁的罪?
  怪罪这个词造得有意思。
  这是由责怪带出的,加在别人身上的罪。责怪者对别人的过失(疏忽)一定气势汹汹,一定像对待犯罪分子那样绝不原谅。如果原谅也就没有怪罪了。既然被怪者可以形成一宗罪,为什么不报警呢?它还是够不上罪,在刑法与刑诉法上找不到其所怪的罪名。如果不是罪,为什么以罪怪之呢?这是个小小的悖论,其实我们一生都生活在悖论里,都怪罪过别人。如果是个善良的人,怪罪过后还要后悔。
  怪罪跟一个错误的后果相关,也就是找出肇事责任加以讨伐。子曰:往者不谏。对一件已经形成后果的错误——比如打了碗、丢了钱包、在北京想起行李还在法兰克福机场候机室——责怪没有用。比这大的事,老天爷下冰雹,责怪也没有用,它已经过去了。所有发生的事情全都过去了,指责没意义。
  人有权利批评低能的做事人,但“怪罪”这个词讲的是态度。态度的凶恶性超过错事的价值性,就叫怪罪。你用炸敌军雕堡的气力指责碎碗事故,就过了。所以,怪罪大都小题大做。人都有火要发,发不发在乎修养。火发多大,跟人的智慧有关。大发作说明这个事在你心目中价值太大了,比如碎碗,你在一场激烈的表演中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
  喜欢怪罪别人的人,不光脾气大,他还缺一样东西:自省精神。任何一件错事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参与的人都有责任,比如设计、防范的责任。我见过错误出现先撇清自己的人,他们一般都是小人。他们并不清白,只有想象中的清白。在人类的所有优点当中,自省意味着明智与高尚。只有追求完善并知道什么是完善的人才常常自省,在自己身上找出不足。他们总能把自己的不足找出来,知过改过。能够自省的人,一辈子能找出自己数不胜数的毛病,一样一样地改,他们比自认为完美的人高明得多。不自省的人最喜欢怪罪他人。不自省其实是舍不得自己的毛病,搂着自己的毛病过一辈子。自省的人不怪罪别人,器量大,态度当然好。
  怪罪别人,其实已经犯了一样罪,罪在苛责。缺少爱,缺少修养,缺少自省精神,都爱犯怪罪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