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一、吴若石新足部健康法的特色
  1. 简单易学、一气呵成
  吴若石新足部健康法(即区域连续性按摩法)按照脚部肌肉组织的纹理,以“区”为单位,改变以往以“点”、以“号码”为单位的操作模式,操作起来顺手省力、迅速又方便。尤其是初学者,不必花脑筋强记,不用担心遗漏“反射区”,人体的各器官在脚部都有固定的“对应反射区”,从头反射区到脚反射区依序排列。用区域连续性按摩法,有规律、有节奏地按摩,排除足部的“病理反应物”,而不执著于按图索骥般机械式地照编号定点按摩,被服务的客人有气顺舒适的享受。急救时,不拘何时何地,只需借着手或“按摩棒”,外加一点润滑油膏,手法简单,不需贵重的仪器设备,效果立竿见影。
  2. 是诊断也是治疗
  人体的各器官在脚部从脚趾头到脚跟,依序反映着身体的“对应反射区”,在脚骨上,按等高位置排列。在某一区上发生“病理反应现象”,就表示那一区不正常。也许是器官功能失调,或是器官病变,借着按摩的刺激,能使失衡的病理现象逐渐恢复过来。
  3. 痛与疗效不成正比
  痛觉依病人体质和耐痛能力而定。痛觉跟病情也不一定成正比,有些人按摩某一个点特别的痛,但并不是表示他痛的地方,就是他病得厉害的地方,因为神经的反应点不一样,某些部位特别灵敏,某些部位比较迟钝,比较痛的地方只能说所对应的器官有异常,不能表示这个器官病得很厉害。同时,按摩的力道和按摩的效果也不成正比,并不是按摩越用力,效果就会越好。
  4. 按摩的要领需因人而异
  操作者必须能掌握“病证”,了解病人的病因、病位、病程、病史、疾病的性质、身体状况等信息,拟定诊治的方法,决定先治标或先治本,对象是每一个“人”而不是某一种“病”。虚证应用轻而快的补法,实证用重而慢的泻法。一个人的病情虽然可以很重,但当他的正气还很充足时,仍应该可以用泻法。对老弱妇孺绝不可用重手法,因为疼痛会令其受不了,再加上其元气不足,泻了之后,会使症状更严重,体力更衰微。
  5. 好的预防医学
  足部疗法是借着对身体各器官的末梢神经,施行反复刺激,进而唤醒、加强各器官本身的原动力及自愈力。无需吃药、打针,通过调节神经反射、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此外,在诊断病情上,它也有独特的敏感性和超前诊断的作用,有时候在症状还没出现前,透过脚诊已能事先觉察。因此,吴若石认为脚底按摩可说是好的预防医学,好的家庭医学。
  6. 实施整体治疗
  区域连续性按摩法除了能够从上到下,依序按摩全脚不容易遗漏之外,运用阴阳五行的学理,了解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各个“反射区”作必要的重点加强,治标的同时兼顾治本,把人体当作一个大系统,使各个生理系统协调运作,相辅相成以致中和,恢复健康。
  二、“足健法”的操作顺序
  吴若石新足健法的操作顺序,可以简略地分为下列7项,尤其对初学者而言,简单易记,依序操作可以避免遗漏,从上到下、由内而外依序导引,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又能达到“舒筋理气”的额外效果,概述如下:
  1. 颈部以上器官的反射区
  (1)脚趾腹
  头部(大脑、脑干、小脑)、颈部(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食管、胸锁乳突肌、血压调整点)、眼、耳。
  (2)脚趾背
  井穴(经络脚趾端的穴位)、鼻、上腭、下腭、牙齿、扁桃体、头夹肌、上身淋巴。
  (3)脚趾侧
  颈椎、喉头、声带、血压调整点。
  2. 脚内侧
  (1)脚内侧
  颈椎、胸椎、腰椎、尾椎、子宫或前列腺、淋巴反射区。
  (2)跟骨、距骨、胫骨内侧
  膀胱、尿道、阴道(或阴茎)、子宫或前列腺、内髋关节、腹部淋巴、内侧骨盆腔淋巴、内侧尾骨、内侧坐骨神经、痔疮、直肠等“反射区”。
  (3)腰椎、尾椎
  腰椎、尾椎“病理反应”很敏感的患者,表示坐骨神经有问题,需按摩内侧坐骨神经。
  3. 脚背
  (1)跖骨
  肋骨、胸乳部、横膈膜、肌肉、血管、神经、淋巴、内耳迷路、气管、食管等反射区。
  (2)楔骨
  腰痛点。
  (3)内、外踝之间,距骨前
  腹部肌肉放松区、乳糜池、输精管或输卵管。
  4. 脚外侧
  (1)脚外侧
  肩关节、膝盖、四肢、卵巢或睾丸、淋巴。
  (2)跟骨、距骨、腓骨外侧
  躯干淋巴、腹股沟淋巴、外髋关节、骶骨痛点、外侧骨盆腔淋巴、卵巢或睾丸、外尾骨、外侧坐骨神经、小腹肌肉放松区等反射区。
  (3)腰椎、尾椎
  只有腰椎、尾椎“病理反应”很敏感的患者,才表示坐骨神经有问题,才需按摩外侧坐骨神经。
  5. 脚底
  (1)跖骨上半部(肩、胸腔)
  左脚:斜方肌、左胸腔(肺、心、横膈膜)。
  右脚:斜方肌、右胸腔(肺、横膈膜)。
  (2)跖骨下半部(上腹腔)
  左脚:贲门、胃(上半部)、十二指肠(后段)、胰体、肾、肾上腺、脾。
  右脚:胃(胃后半部又称幽门前庭部)、幽门、十二指肠(前段)、胰头、肾、肾上腺、肝、胆、胆管。
  (3)楔骨、舟骨、骰骨(下腹腔)
  右脚:输尿管、膀胱、盲肠、回盲瓣、升结肠、横结肠、小肠。
  左脚:输尿管、膀胱、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肛门、小肠。
  (4)脚跟
  骨盆腔内组织,内尾骨、外尾骨。
  6. 作整体性的整合
  依当时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病理反应现象”,在相关的反射区给予适当的补泻手法,加强特别需要的一些反射区,作重点按摩。
  7. 舒缓
  后再以手掌在脚内侧由脚踝往脚趾,轻抚脚背三五下,在脚外侧以手刀方式(第五跖骨外侧肉厚的部分),由脚趾往脚跟方向轻摩几下,会有顺气的效果。
  三、“病理反应现象”及“反应物”自我检测
  这是深也实际的技巧,当我们按压反射区,而有酸麻、胀痛的感觉,这表示身体器官组织的某一部位已失去应有的平衡,根据吴若石二十多年的经验,各区的普遍现象如下:
  1. 大脑反射区
  凹陷表示年纪大功能衰退或手术后所造成的伤痕。
  软绵绵表示脑萎缩。
  颗粒状表示脑部血液循环不好,或是外伤或脑血管病变留下的痕迹。
  肿胀的气泡状,可能是头痛、头胀、血压高或有糖尿病的趋势。
  2. 额窦反射区
  表皮角质化、很硬,可能是吃药过多的人、酒精中毒的人、吸毒者或是足球运动员特有的征兆。
  脚拇趾呈现暗蓝色斑点,代表有脑血管疾病或撞伤留下的淤血,可能是脑中风的预兆。
  3. 脊椎反射区
  骨头变形(拇趾基节和跖骨相连的关节突起),表示目前体质比较容易有痛风症状。
  在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反射区比较容易摸到类似脂肪层的感觉或气泡状的“反应物”,表示此相关反射区有酸痛的症状。
  颈椎和胸椎反射区比较常出现感觉异常的“病理反应现象”──异常的疼痛──表示此相关反射区有酸痛的症状。
  尾骨──很敏感的痛,尾骨受伤,容易酸痛。
  脊椎反射区整体来说,有小沙粒状的“反应物”表示可能有骨刺或外伤。
  4. 子宫反射区
  凹陷(子宫摘除),开刀初期触感肥厚,并有一条条索状的疤痕;一段时间(约一年)后,反射区反而变得很光滑。
  反射区很饱满,表示经期快到了。
  5. 乳部反射区
  △肥厚,表示淋巴管阻塞、乳腺管阻塞或月经前引起的乳房肿胀(不正常“反应”)。
  颗粒状“反应物”,表示可能有纤维囊肿。
  豆状或块状“反应物”,经过一两周的按摩,“反应物”仍然没有变化者,可能有肿瘤,需要进一步检查。
  6. 喉头、气管反射区
  肥厚、敏感疼痛表示感冒了。
  7. 内耳迷路反射区
  肥厚、油腻的气泡状、痛觉敏感等,表示容易晕眩。
  8. 淋巴反射区
  肥厚、肿胀,表示免疫系统出了问题或淋巴阻塞。
  9. 膝盖反射区
  很刺痛,表示膝盖无力。
  有“病理反应物”,表示膝关节周围肌肉组织有病变。
  10. 肩关节反射区
  敏感的痛,可能是“五十肩”,手无力或外伤。
  11. 脚底内脏的反射区
  意外受伤在数小时之后,反射区出现淤血状蓝色斑点,或蛛网状斑纹,表示内脏可能有损伤。
  开刀几小时后,相关反射区会有条索状“反应物”。
  12. 眼反射区
  趾腹下缘有小颗粒状“反应物”(玻璃体或视神经的问题),敏感的痛觉。
  13. 耳反射区
  小颗粒状“反应物”、气泡状“反应物”,敏感的痛觉。
  14. 甲状腺反射区
  有颗粒状“反应物”、沙粒状“反应物”、条索状“反应物”、块状“反应物”。
  15. 肺部第三、第四趾基节敏感区
  痛觉敏感表示肺部积痰。
  16. 心脏反射区
  心脏不正常可能会有压痛感、结节和颗粒状“反应物”。
  17. 胃肠反射区
  圆形“反应物”、扁形“反应物”、颗粒状“反应物”、条索状“反应物”、气泡状“反应物”,表示症状正在进行。“反应物”结实而硬表示病程已久。
  硬块“反应物”表示有粘连的可能。
  18. 胰脏反射区
  在胃、十二指肠之间若有痛、肿块、结节表示糖尿病或胰腺炎。
  19. 肾脏反射区
  肾脏病变会引起反射区颜色异常,外观可能出现淤斑、片状色素。
  小颗粒状“反应物”可能会有结石、敏感的痛表示机能不正常。柔软无弹性,没痛觉可能表示肾萎缩或功能消失。
  20. 肝脏、胆囊反射区
  气泡状“反应物”、外缘有坚硬的感觉,可能有硬化的趋势,胆区异常的疼痛。
  21. 脾脏反射区
  外观上明显隆起、颜色改变、异常颗粒状“反应物”、反射区面积扩大,外缘有坚硬的感觉,可能有肿大的趋势。
  22. 大肠、小肠反射区
  大硬块“反应物”表示肠粘连。
  小硬块“反应物”有可能是肿瘤。
  便秘是条索状“反应物”(尤其是转角处)。
  小气泡状“反应物”说明机能不正常。
  虚软无弹性,表示腹泻、消化不良。
  23. 膀胱反射区
  有鼓起的气泡状、小颗粒。塌陷虚软时,常有尿频、尿失禁等。
  24. 骨盆腔内组织的反射区
  条索状“反应物”(坐骨神痛经)、硬块“反应物”、颗粒“反应物”、气泡状“反应物”,伴随敏感的痛觉。
  四、简易急救要领
  1、扭伤
  采取坐姿,左小腿翘起,平放在椅垫上,脚掌在右腿内侧,贴着膝盖,脚趾尖向前;左手平举,弯向前臂放在胸前,翘手腕、手掌心向右方,指尖向前,方向如脚。按照这种“对应关系”,若是扭伤脚外侧(即外踝),就应当立即按摩同侧手腕内侧的尺骨茎突;若是扭伤脚内侧(即内踝),就应当立即按摩同侧手腕外侧的桡骨茎突。若是扭伤手内侧(即手小指侧关节),就应当立即按摩同侧脚外踝;若是扭伤手外侧(即手拇指侧关节),就应当立即按摩同侧脚内踝。
  若是同侧反应痛点太痛了,可以按摩对侧反射痛点。如扭伤脚外侧(即外踝),也可以按摩对侧手腕内侧的尺骨茎突,或对侧脚外侧(即对侧外踝)。所以若是有一个关节扭伤,可按摩的对应反射痛点共有3个,但是一般而言以同侧上下对应痛点的效果为显著。
  2、抽筋
  抽筋者肌肉绷紧,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小,肌肉便缺血、缺氧,进一步引起疼痛,血管进一步收缩,血液流量进一步减小……如此恶性循环,便会抽筋得更厉害。
  游泳、爬山、走远路时,骨骼肌舒缩过于剧烈,血液供应量不足,代谢废物来不及排除,常会引发大腿或小腿抽筋。抽筋之前几秒钟,会有肌肉抽紧的预兆。这时不要紧张,将同侧的前臂平举胸前掌心向下,小腿肚抽筋时,把前臂横放胸前,按“对应关系”找到痛点肌肉群,另一手拇指在上四指在下,压对应位置,抓住肌肉群揉捏,抽筋现象常能立刻消失,这就是下病上治;大腿抽筋时,在上臂找到痛点的对应位置,四指在上拇指在下,揉捏对应的肌肉群,疼痛常可立即被解除。
  当脚趾抽筋时,找对应的手指,将手指拉直,向后扳,一气呵成,脚趾的抽筋常能立刻解除;手指抽筋时,立即站立,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同侧的脚趾,膝盖重心移到脚前横弓,把脚趾头扳成90°角即可,或者脱鞋,找对应脚趾,拉直向后扳,手指的抽筋常可及时得到解除。
  这些都是一时的急救要领。有了疼痛的教训,也表示脾、肝、心、甲状旁腺等需要尽快保养。
  3、晕倒
  有位二十多岁身材瘦弱的男性青年在泡温泉时晕倒,如何使用“足健法”帮助他呢?
  身材瘦弱,全身苍白,晕倒后唇色也发白,可见,这位的情况很严重。素来营养不均衡血液循环不佳,禁不起泉水的高热,体表血管扩张,脑部原有的血液流向体表血管,引起脑部缺血缺氧,而失去意识。这时让该青年躺卧于通风的地方,脚部略高,使血液回流急救。按揉大脑反射区(拇趾趾腹),刺激心脏、肾上腺和肺等反射区,使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肺活量增加,等待进一步的救援。
  不过得特别提醒,若晕倒的患者,受热蒸腾气血上冲,满脸绛红,平日患有高血压等毛病的,就不能这样处理。此时,头部、上半身应垫高,注意是否呕吐阻塞呼吸,处理后让他躺卧在通风的地方,保持安静。同时按摩大脑、肺、肾上腺、肾、心、肝、脾等反射区,导血下行,预防中风。
  4、泄泻
  在路上,腹痛,想拉肚子,有何妙方?
  泄泻俗称“拉肚子”,大多是因为吃东西过饱、食物不干净或过分油腻。也有因情绪恶劣、思念过度或愤怒激发消化不良的。
  急救的方法:将左手平举胸前,掌心向下,右手小指,点在左手背外侧手腕后的尺骨茎突上,在尺骨骨缘上,食指所点的位置,就是刺激点。将右手拇指扣住前臂腹侧当做支点,食指尖下压尺骨上的刺激点,右手固定姿势,左右旋转左手腕,刺激点上逐渐敏感,很痛时可交换手。或直接压在食指所点的刺激点上按揉。这样的连续刺激能抑制肠道的蠕动,争取在10分钟时间内找到厕所。
  5、痛经
  许多女性朋友有月经来潮时的疼痛经验,其实这是一种警讯,与虚寒的体质有关,需要调理身体。有些妇女一痛起来,脸色青白,大汗淋漓,痛得弯腰身体蜷缩,吃止痛药也无法止痛。可试用第二掌骨桡侧全息止痛疗法。将一侧前臂平举在胸前,手放松,在第二掌骨桡侧基节(近心端)的干骺端上,就是我们的骨盆腔(下腹)的对应区,右手在左手背的外侧,四指扣住左手的第五掌指侧做支点,右手拇指末节竖起,指尖在反射区上作环转揉动的强刺激,约3~5分钟就有止痛效果,左右手可交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