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章 心纵如马,道德为缰——道德是人性丛林的准则
  世上难以约束和规制的东西便是人心。心念一闪,灵机一动,即如野马脱缰逸兴横飞,无羁无勒,惶惶然可超越任何藩篱。这说明人的心绪、情思和欲望是不能任其放纵的,一旦冲出理智的阀门,便如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以致千妖竟欲,万孽恣睢,一个好端端的世界终将变得无法收拾。这就是说,若想规范人的行为,从根本上说,必须首先规范人的心灵,正所谓心纵如马,道德为缰!这个道德之缰即是人的良知、情操、人格、道义、仁爱、诚信、责任、义务等人类所应该共守的一切美德。
  1.人格需以道德滋养
  上帝只给我们一粒人性的种子,需要我们自己把它播进心灵,只有我们倍加呵护,它才能开出美丽的道德之花,芳沁人间,盈香大地。
  道德不止是一种修炼,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坚守,一种捍卫,一种保全,一种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管理。
  道德作为一种出于人性自觉的高级意识形态,既是指导自身行为的规范和应该遵循的标准,又是识别和评价他人行为的基本尺度。从本质上来说,道德不是受迫于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人的内在道德需要所启动的自主、自为、自觉、自愿的行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一个完美人格的塑造正是基于这种道德的自律和滋养。
  高尚完美的人格是一个人的志趣、能力、心理、气质的集中表现,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品质修养的境界和要求。无数的志士仁人,他们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不是由于他们手握大权,而是由于他们具有高尚人格。屈原为保持高尚的人格,决不愿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他犹如南国的橘树“独立不迁”,又如清秀的荷花“出污泥而不染”。陶渊明为保持高尚的德操、纯洁的人格,在为官期间不搜刮民财,不贪污受贿,不愿为这五斗米折腰而毅然解印辞官,归隐庐山田园。范仲淹“先忧后乐”,“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饱含着他的政治追求和崇高人格,受到海内外人士的褒扬。
  而高尚的人格不是遗传的、天生具有的,也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通过后天的道德修养、道德教育而逐步形成的。高占祥同志说:“道德修养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在人格形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可以说,道德修养决定人格的本质,有什么样的道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因而,要优化自己的人格,就要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易经》中说:“不恒其德,无所容也。”人不能永远保持高尚的道德,就无法立身于世间。《诗经?小雅?车辖》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说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一定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直的人,一定会有人效法他。“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意谓品德不好而地位尊贵,缺少智慧却计谋要事,能力不足而责任重大,这样的人很少有不遭祸的。可见,加强道德修养对于领导干部在世间做人、从政都是尤为重要、不可忽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