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第1 章 21 世纪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态势磁
1.1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背景
近30 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各国政策的开放以及中国、中东欧等新兴市场的转型发展,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流入量和流出量从20 世纪80 年代的1000 亿美元左右, 上升到2009 年的1 万多亿美元, 其中在2007 年甚至达到了2 万多亿美元(图1.1) 。总体而言, 20 世纪80 ~ 90 年代,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 特别是到90 年代,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增速在20 % 左右。从图中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 在近10 年来, 有两个时间段的增长为快速, 即1998 ~ 1999 年和2006 ~ 2007 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流量增幅都在50 % 左右。不过, 这两段时间之后的两三年里, 由于美国“9 ? 11” 事件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增长率都显著为负, 降幅多达到了40 % , 从而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直接减少。
国际投资活动不仅局限于发达国家, 对2000 年和1985 年的世界流入和流出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进行比较, 可以看到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流向更多国家和地区。在2000 年,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4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100 亿美元, 而15 年前则只有17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7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出情况与此类似。在流入方面, 平均每年收到10 亿美元以上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的数量从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17 个(其中6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 增加到90年代的51 个(其中23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在流出方面, 20 世纪90 年代有33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11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投资超过10 亿美元, 相比之下, 80 年代中期则是13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只有1 个是发展中经济体) ( UNCTAD , 2001) 。进入21 世纪以来,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无论是发达国家, 还是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 外商直接投资都有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 其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增长迅速, 从2000 年到2008 年流入量增长了2.5 倍左右, 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增速在某些年份超过了发达国家。虽然到2009 年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发展中经济体外商直接投资流量有所下降, 但仍是2000 年的2 倍多。
由此可见, 在20 世纪80 ~ 90 年代,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在规模上大幅度增长, 在地域范围上不断扩张, 这一趋势延续至21 世纪。近10 年来, 跨国公司和外商直接投资进一步扩张, 更多国家和地区, 特别是发展中经济体参与进全球经济体系。外商直接投资在20 世纪末的发展为近10 年来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培养和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纵观近10 年来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 其受到了政策和成本等各种方面的影响和驱使。根据Dunning 和Lundan (2008b) 的研究, 国际直接投资可以概括为四种动机。
, 资源导向。激烈的竞争迫使跨国公司在新的市场进行投资, 寻找低成本的资源和生产要素, 这也是推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的基本经济动力。而发展中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在于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 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将发展中经济纳入了全球经济体系。
第二, 市场导向。发达国家市场趋于饱和使得跨国公司需要寻求新的市场, 从而获取利益, 壮大公司的发展规模, 实现规模经济。市场导向包括跟随供应链、适应市场的本地需求、节省交易成本和跟随客户等方面。另外, 跨国公司需要利用世界市场来增加需求量以获取利益, 多样化的市场也可以分担其经营过程中的成本和风险。对于跨国公司来说,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发展中经济体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 其巨大的市场和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构成了很大的吸引力。
第三, 效率导向。跨国公司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其根据要素禀赋进行全球布局, 根据比较优势优化跨国公司的生产结构, 从而利用规模和范围经济以提高生产效率。一方面,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得力于迅速的技术变革, 交通和通信成本的降低使得远距离活动不再困难, 在全球范围内运输产品变得十分经济, 也可以说是节省的劳动力成本远高于由此增加的交通成本。这些做法特别有助于追求效率的外商直接投资, 对于各国的出口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 新的交通通信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迫使公司探索提高效率的新方式, 其中包括尽早将它们的国际业务扩展到新的市场以及转移某些生产活动以降低成本。竞争还使得国际生产采用新的形式, 有新的所有权和合同安排以及将新的活动设置在国外新的地点。此外, 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可以使各公司得以更加有效地管理全球分散的国际业务。对于发展中经济体而言, 以前发展中经济体不可企及的高技术产业, 通过近10 年的发展, 也可以置于这些国家和区域中, 而这些活动中的劳动力密集过程可以在空间上分离。
第四, 战略导向。跨国投资形成了新型国际劳动分工, 同时也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战略、全球扩张的重要步骤。跨国公司为了提高效率, 降低成本, 同时扩大自身的发展规模, 希望实现国际一体化生产。另外, 为了获取某些特定的战略资产和生产要素, 跨国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考虑其生产布局, 而非将其生产活动仅仅局限在母国和相应的区域内。
政策自由化也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各国都希望借助外商直接投资实现快速增长与发展, 因此, 针对外资的优惠政策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关键。近10 年来, 各国各区域的国际投资政策不断变化, 但总体趋势是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
相关政策包括开放更多部门、放宽对土地购置的限制、打破垄断、国有企业私营化等。促进投资的重点措施包括: 提供财政和资金激励, 鼓励外资进入一些特定行业或地区, 包括经济特区; 放宽审查要求, 简化批准程序, 加快项目审批。为改善商业环境, 一些国家, 特别是发达国家和非洲、亚洲的发展中经济体, 还降低企业税率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例如, 在2009 年确定的102 项与外商投资相关的国家政策措施中, 大多数措施(71 项) 都是以进一步放宽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和促进外商投资为目的的。虽然大多数政策变化有利于外商直接投资, 但在特定行业出现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如表1.1 所示, 在一些被认为具有“战略性” 地位的行业中, 出现了对外商所有权的新限制, 或者出台了确保政府占有更多收入份额的新措施。2000 ~ 2009年, 总体来说, 对外商直接投资进行限制的措施显著增多了, 但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仍占较大比例。
正是上述因素的驱使以及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 使得近10 年来的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与过去的几十年相比, 不管是总体规模、空间分布, 还是产业结构, 都发生了新的波动和变化。总体而言, 跨国公司的经营范围涉及更多国家和地区, 众多发展中经济体在跨国公司产业链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同时, 国际投资的产业重心也在不断地多元化和自由化。
1.2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体变化
在2001 年到2010 年这10 年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在波动中不断扩张, 跨国公司的规模和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从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转移, 后者在国际投资和贸易中的地位在不断上升。据2010 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 在2009 年的直接外资接受国中, 中国排在第二位,位居美国之后。同时, 在外商直接投资的理想区位排名中位居前6 位的目的地中, 有半数为发展中经济体或转型期经济体( UNCTAD , 2010) 。另外, 随着跨国公司在全球迅速扩张, 还出现了新的参与者和投资者, 包括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国有跨国公司、主权财富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等。这种跨国公司新局面将对全球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1 年到2010 年这10 年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发展, 相对于之前的几十年来说, 经历了较大的波动。这可能是由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 各国各区域的联系加深、加强, 使得波动容易产生较大的连锁反应。从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来看,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在2001 ~ 2010 年经历了下降(2001 ~ 2003 年) 、回升(2004 ~2007 年) 、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复苏(2008 ~ 2010 年) 这样起伏的三个阶段(图1.2) 。
1.2.1  阶段: 2001 ~ 2003 年
在20 世纪末与21 世纪初期, 外商直接投资继续迅速发展, 虽然投资者与接受者仍以发达国家为主, 但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扩大了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2000年, 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18 % , 其增速超过了世界生产、贸易等其他经济体的总和,达到创纪录的1.3 万亿美元。但是在经过2000 年创纪录的高水平之后, 全球资金流动在2001 年急剧下落, 这也是10 年来的次下落。主要是由于全球经济的衰落, 特别是世界的三大经济体都陷入衰退, 以及2001 年美国“9 ? 11” 事件对西方社会经济的影响, 这些造成跨界并购的下降。而发达国家之间的外商直接投资除了新兴投资之外, 主要来自于各企业间的跨界并购。经济增长放缓也造成了并购与直接投资的减少, 从而使得2001 年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较2000 年降低了40 % 。
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经济衰退对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03 年,2002 年外商直接投资的流量比2001 年下降了26.18 % , 跌到了1998 年以来的水平。2003 年的下降速度放缓, 为2.90 % 。外商直接投资流量连续3 年下滑, 跌至5600亿美元, 下跌再度归因于流入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减少, 共为3670 亿美元, 比2002 年减少了25 % 。外商直接投资连续3 年下降, 使得大型跨国公司国外业务规模的多数指标有所下降。不过, 虽然信息和通信技术市场的泡沫破灭, 但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行业并未大变。全球100 家的跨国公司、发展中经济体的50 家跨国公司以及中欧和东欧的25 家跨国公司的排名亦无明显变化。这说明虽然受到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影响,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减弱, 但是这影响是全球性的, 较为均衡,同时也并没有对国际投资产生根本影响( UNCTAD , 2003) 。
1.2.2  第二阶段: 2004 ~ 2007 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连续3 年下降之后, 在发展中经济体的带动下, 全球直接投资流量在2004 年恢复了增长, 且显示出了强有力的回升态势。2004 年,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流量总体在2003 年的基础上增长了46 %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回升迅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流向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强劲增长, 从而使得连续3 年下滑的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有所回升。发展中经济体外商直接投资2004 年的流入量达到2919 亿美元,与2003 年相比, 增长了58.73 % 。同时, 发达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出量增长了54.17 % , 而流入量的增速仅为13.30 % 。
2004 年, 外商直接投资出现回升的原因除了全球经济的回暖之外, 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公司受到激烈的竞争压力。在全球化的驱使下, 各个公司面对国内、国际的竞争压力, 必须要及时壮大自己的实力, 其中之一就是要向外扩张, 寻求更大市场以及更低成本, 从而提高自身竞争力。第二, 服务业持续向国外发展。一方面, 服务业在经济整体中的地位上升, 2004 年, 全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8 % , 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升高。另一方面, 许多服务无法跨国交易―― 它们只能在消费地进行生产。因此,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发展、全球化深入以及各国体制的进一步开放, 越来越多的外商直接投资将服务业带入东道国, 从而使得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重现活力。第三, 新市场的兴起, 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迅速发展, 以及逐步开放的政策环境, 为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提供了新市场( UNCTAD , 2004) , 从而激发了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热情。由此,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在2004 年出现大幅回升, 在这样一个经济背景下,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还将继续增加。
在2004 年基础上, 2005 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世界范围内的流入增速达到35 % , 流入量将近9900 亿美元, 但仍不及2000 年的1.4 万亿美元的峰值。同时,所有主要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都出现增长, 有的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联合国贸发会议涵盖的200 个经济体中有126 个的流入量出现增长。2005 年, 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也出现了强劲的回升, 达到6200 亿美元, 相对于2004 年增长了52.31 % 。虽然发展中经济体的流入量以及流出量在2005 年也有很大的增长, 但是从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流量的比例来看, 以流入量为例, 2005 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中, 发达国家占到了比例, 达到63.36 % , 发展中经济体占到33.49 % , 而转型期经济体占3.15 % 。尽管如此, 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由于其逐步放宽的政策以及新兴市场的出现, 在国际投资中的重要地位已逐步显现。与此同时, 在政策方面, 虽然主要的政策依然旨在促进国际投资的发展, 但也有一些管制措施出现, 其主要是为了保护区域内部经济, 防范外商竞争或加强国家和区域对某些产业的影响, 这些限制性举措的主要对象是石油和基础设施等战略性领域的外商直接投资。
2006 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继续增长, 流量相比于2005 年增长了50 % 以上。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速超过了前两年, 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量达到9700 亿美元, 流出量也创下新高, 达到11 600 亿美元。而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也有大幅增长, 流入量和流出量分别达到4300 亿美元和2300 亿美元。2006 年, 美国重新成为的外商直接投资东道国, 英国和法国紧随其后。总体而言,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 他们占了全球外资流出量的84 % 。而其中, 欧盟国家的外资流出量, 世界外资流出量几乎一半都来源于欧盟国家, 特别是法国、西班牙和英国( UNCTAD , 2007) 。在发展中经济体中, 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多, 其中, 在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拓展方面, 中国香港的发展引人注目, 而中国内地继续成为世界上外商子公司数量多的东道国。与此同时, 据联合国贸发会2006 年统计, 来自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跨国公司的数量, 过去15 年的增速已经超过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数量。例如, 在世界非金融跨国公司100 强排行榜上, 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数量从2004 年的5 家增加到2005 年的7 家。而在发展中经济体的100 家跨国公司排行榜中, 来自亚洲的跨国公司占据了大多数, 共计为78 家, 其后是非洲和拉丁美洲, 各占11 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发展中经济体,特别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21 世纪初开始显山露水。
这一阶段全球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在2007 年达到, 全球的流入量超过了2 万亿美元。美国仍是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 其次是英国、法国、加拿大和荷兰。其中,欧盟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多的地区, 其外资流入量几乎占发达国家总流入量的2/3(UNCTAD , 2008) 。对于发展中经济体来说, 2007 年, 发展中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和流出量都创下新高, 分别超过了5500 亿美元和2900 亿美元, 外资流入增速更是达到了30 % 。这主要得益于亚洲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 以及发展中经济体作为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在国际投资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中, 流入量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俄罗斯(UNCTAD , 2008) 。另外, 就2007年发达国家、发展中经济体以及转型期经济体的流入流出量来说, 发达国家仍然是国际投资的主体, 特别是外商直接投资流出量, 达到80 % 以上, 如图1.3 所示。但相比之下, 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却占据了1/4 以上的比例。这说明, 除了区域间的投资贸易合作之外, 很大一部分发达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是流入了具有庞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