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新版家庭藏书-名家选集卷-纳兰性德集
  ◎诗
  挽刘富川
  题解
  刘钦邻(1644—1674),字邻哉,号江屏,江苏仪征人。曾任广西富川县令,故称刘富川。康熙十三年(1674)九月三藩之乱中,城破不屈,自沉水而死,谥忠节。
  人生非金石,胡为年岁忧?有如我早死,谁复为沉浮?
  我生二十年,四海息戈矛。逆节忽萌生,斩木起炎州。
  穷荒苦焚掠,野哭声啾啾。墟落断炊烟,津梁绝行舟。
  片纸入西粤,连营倏相投。长吏或奔窜,城郭等废丘。
  背恩宁有忌,降贼竞无羞。余闻空太息,嗟彼巾帼俦。
  黯澹金台望,苍茫桂林愁。卓哉刘先生,浩气凌斗牛。
  投躯赴清川,喷薄万古流。谁过汨罗水,作赋从君游。
  白云如君心,苍梧远悠悠。
  新解
  人生非金石,胡为年岁忧——诗歌开篇化用《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意思是在短促的人生中,能够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那么也许就不虚此生了。诗人也认为人的寿命既非金石一样坚固,那又何必为寿命的长短而忧愁呢?
  有如我早死,谁复为沉浮——假如我过早地死去,谁又能随俗俯仰生存下去呢?沉浮:比喻盛衰,消长。也指随俗俯仰。
  我生二十年,四海息戈矛——康熙十三年(1674)正值纳兰性德二十岁。清朝已基本上统一了天下,停止了战争。四海:指代天下。戈矛:刀枪,指代战争。
  逆节忽萌生,斩木起炎州——这两句意为吴三桂等背信弃义之徒在南方突然间发动了叛乱。逆节:背义之人。斩木:发动战争。这里指三藩之乱。清初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原为明将,后降清。清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耿继茂为靖南王,守福建,称为三藩,后逐渐发展成为地方武装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清政府下令撤藩,吴三桂、尚之信(尚可喜的儿子)、耿精忠(耿继茂的儿子)相继反清,先后被清军所败。 炎州:泛指南方。
  穷荒苦焚掠,野哭声啾啾——写三藩之乱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穷僻的荒野都不能免遭烧杀抢掠,荒野中传来百姓凄惨的哭声。啾啾:形容凄惨的哭声。
  墟落断炊烟,津梁绝行舟——村落早已看不见炊烟,渡口、桥梁也断了舟船往来。墟落:村落。唐?王维《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津:渡口。
  片纸人西粤,连营倏相投——描写了投降吴三桂等叛军的清朝官吏的丑态。叛军送来片纸劝降,军队就马上投降了。西粤:指代广西。粤是我国古代南方的部族名,居于江浙闽粤一带,总称百粤,广东、广西古为百粤之地,故称两粤。广西为西粤。倏:迅疾。
  长吏或奔窜,城郭等废丘——叛贼来了,执掌大权的官吏四处奔逃,城池变成了废墟。长吏:地位、俸禄较高的官员。
  背恩宁有忌,降贼竞无羞——这两句意为这些官吏背叛皇恩毫无忌惮,投降叛贼竟然毫不知耻。“宁”、“竟”二字使得对降贼的斥责更加铿锵有力。
  余闻空太息,嗟彼巾帼俦——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关切之情。我听到这些叛逆降贼的事情徒然叹息,可恨这些丧失了大丈夫气节之辈,他们的行为与妇人无异。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后以巾帼为妇女的代称。俦:同辈,之徒。
  黯澹金台望,苍茫桂林愁——这些失节降贼者既辜负了皇上筑黄金台的厚望,又使苍茫的桂林山水黯然失色。金台:又称黄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筑台于此,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才。愁:形容景色惨淡。
  卓哉刘先生,浩气凌斗牛——与前面那些降贼做法截然相反的是,在国难当头之际,也有一些保持气节、宁死不屈的高洁之士。下面就赞颂了刘富川为国牺牲的崇高精神。伟大呀刘先生,他的浩然正气直冲云霄。斗牛:指天上的北斗星和牛郎星,这里代指苍天。
  投躯赴清川,喷薄万古流——他投水而死的壮烈行为,将永垂青史,万古流芳。
  谁过泪罗水,作赋从君游——战国末年,楚国大夫屈原因无力拯救楚国的败亡,心情万分悲痛,在绝望中自投汩罗江而死。西汉时期的贾谊曾到汩罗江边凭吊屈原,并写下了《吊屈原赋》。这里比喻刘富川投水而死、以身殉国的壮举如屈原投泪罗江一样,谁渡此水,也将像贾谊一样,留下篇章来哀悼他。
  白云如君心,苍梧远悠悠——刘富川的爱国之心就像白云一样高洁,他的英魂将永远飘游于广西的大地上。苍梧:指广西。
  新评
  在这首诗里,诗人流露出的感情是深沉的,诗篇的前半部分主要采用赋的手法,叙述了三藩之乱给国家、百姓造成的深重苦难,表达了他真诚的爱国爱民之情;诗篇后半部分集中笔墨歌颂了爱国忠臣刘富川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精神。在历朝历代国家时局动荡之际,都会有降贼与节臣,高尚与卑微,刘富川一个小小的县令,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保持气节,坚贞不屈,舍生取义,“投躯赴清川”,其壮烈的行为真可与屈原相媲美,可歌可泣。而那些在大敌面前不顾国家利益投降了吴三桂等叛贼的降臣,他们在国家危急时刻,不思抗敌,或投敌,或奔逃,致使国家城池沦陷,百姓遭殃。两相对比,更觉刘富川的可敬可爱!
  桑榆墅同梁汾夜望
  题解
  纳兰性德曾写过《偕梁汾过西郊别墅》诗,“桑榆墅”大概就是作者提到过的西郊别墅。顾梁汾《弹指词?大江东去》自注云:“忆桑榆墅三层小楼,容若与余昔年乘月去楼中夜对谈处也。”诗中记叙了二人月夜登楼眺望的情景。顾贞观(1637—1714)字华峰,号梁汾,江南无锡人,是纳兰性德的挚友之一。
  朝市竞初日,幽栖闲夕阳。登楼一纵目,远近青茫茫。
  众鸟归已尽,烟中下牛羊。不知何年寺,钟梵相低昂。
  无月见村火,有时闻天香。一花露中坠,始觉单衣裳。
  置酒当前檐,酒若清露凉。百忧兹暂豁,与子各尽觞。
  丝竹在东山,怀哉讵能忘!
  新解
   朝市竞初日,幽栖闲夕阳——早晨,街市上人们争先恐后,一片繁忙景象。到了晚上,安静下来,只剩夕阳斜照,十分清静幽闲。朝市:早晨的街市。竟初日:争早。幽栖:闲息,静处。“竟初日”与“闲夕阳”只是对照,是说没有熙熙攘攘的喧器。
  登楼一纵目,远近青茫茫——写登楼所见。登上层楼,放眼望去,暮霭苍茫。纵目:放眼望。
  众鸟归已尽,烟中下牛羊——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眼前是一派田园景象。飞鸟都已归巢,不见了踪影;暮色中晚归的牛羊还依稀可见。
  不知何年寺,钟梵相低昂——这两句是登楼所闻。不知道哪个朝代修建的寺庙里,传出低徊高昂的钟声和僧人们的诵经声。钟梵:梵钟,梵呗,指佛家做佛事时敲钟和唱经。呗(bai)梵语,意为赞叹。
  无月见村火,有时闻天香——长时间没有去乡村,没有见到乡间的村火了,却不时能闻到乡村烟火的清香。桑榆墅在京都郊外,临近乡村野舍,故能见到牧羊归晚,听到古刹钟声,闻到乡村炊烟。“无月”与“有时”互文见义。无月:无月无曰,长时间。天香:指乡村烟火。
  一花露中坠,始觉单衣裳——天凉了,露重了,一片花叶飘然落下,这才感觉到天气清凉,身上穿的还是单薄的衣裳。
  置酒当前檐,酒若清露凉——屋前檐下,摆下酒桌,畅怀对饮,美酒像露水一样清凉,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百忧兹暂豁,与子各尽觞——此时此刻多少忧怨烦恼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让我们尽管开怀畅饮,对酒当歌吧。豁:免除。
  丝竹在东山,怀哉讵能忘——东山丝竹、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志趣,怎么能够忘怀呢?丝竹在东山传说东晋政治家谢安曾隐居东山,即今浙江上虞县南,朝廷几次招用,他都力辞不就。经常邀王羲之等人弹琴赋诗,终日丝竹之声不绝于耳,此等境界,为后人所慕。讵能忘:怎能忘。讵,岂,怎能。
  新评
  这是一首写友情的诗,记叙了二人几乎一长夜的相处。既是二人一同登楼,一同远眺,暮色、夕阳、飞鸟、牛羊,所见景物怎会如此一般无二,如一人之所见?钟声、梵语,所闻之声,怎会如此毫无二致,如一人之所闻?还有“闻天香”始觉凉,皆是一个人的感觉。除了“与子各尽觞”句始见对方影子,此外竟无只言片语提到对方。视对方虽有若无?当然不是!诗人是有意为之。二人月夜登楼眺望,同样的视野,同样的感觉,同样的胸怀,同样的情愫,仿佛合二为一,融化成为一人,连影子都是重合的。从夕阳西下,到露起夜凉,时间不可谓不久,二人同望同感,惟独没有言来语往。也许一切言语在此时此地都成为了多余。君子之交淡如水,淡的是形式,没有客套,没有辩解与表白;浓的是情,有的是彼此之间的深刻理解和心心相印,有的是共同的志趣与理想。这样的挚友相处,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时光仿佛凝结了,夜半更深,时光从身旁流过都不知道;夜凉如水,二浑然不觉。销魂若此,以至物我两忘,欲羽化而登仙。这样的友情,多么令人陶醉、令人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