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在传说中,几乎每一个上古部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歌舞表演,黄帝时为《铖池》,尧时为《大章》,舜时为《大韶》。 《楚辞·九歌》记录了楚地以歌舞祭祀神灵的场面。《九歌》的前七章每章都是迎接神灵的歌辞,由扮演神灵的人演唱,这已经是戏剧的雏形了,但它们还不是娱乐,而是人向神表达虔诚的一种方式。 随着权力的集中和生活的逐渐优裕,统治者需要娱乐,倡优出现了。倡优在先秦时又被称为倡、俳、伶、侏儒、弄人。倡优通过诙谐的语言逗人发笑。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们普遍喜欢倡优。秦汉时,出现了角抵戏,又称百戏,它混合着舞蹈、竞技、杂耍、戏剧等因素,供贵族酒宴时欣赏,现在出土的很多汉墓中都有反映百戏的汉画。百戏中逐渐发展出具有完整情节的戏剧,如《西京杂记》中讲到的《东海黄公》,已经是一场完整的戏剧表演了。 百戏发展到唐代,表演内容更为丰富。“弄参军”是唐代有代表性的一类戏剧,有时也被称为“参军戏”,因其扮演的被戏弄的官吏为“参军’ ’而得名。唐代有名的剧目叫《踏谣娘》。讲述的是北齐一位美少妇,常被酗酒的丑丈夫殴打,只得向邻居哀声诉苦。演出时,男演员穿妇人的衣服,边走边唱,以足踏拍。周围的人都帮着唱和,等她丈夫上场,则作殴斗状,逗观众发笑。这个戏有情节,有唱念做打,已经接近成熟的戏曲形态了。 两宋时期,都市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壮大,汴京和杭州的瓦舍勾栏里常年演出戏曲。据宋人文献记载,岁时节日、民俗游艺、宗教祭祀、人生仪礼、商业贩卖等活动中处处都有戏曲表演。宋杂剧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短小的戏剧表演样式,一般四五人登场;演出时以科白为主,有些也伴以舞蹈,曲调主要是大曲;演出过程一般分为三段:正戏称为“正杂剧”,内容繁复,以滑稽风格敷衍故事,却又劝百讽一,正戏之前有“艳段”,内容常为街坊邻里的生活琐事,正戏之后有“杂扮”,内容滑稽挑逗,三段结构彼此分离,曲调排列比较固定,这说明它还不是成熟的戏曲形态。宋杂剧没有剧本流传,我们只能从宋人笔记等相关文献知道它的一些情况,《武林旧事》就记录了一些剧本的名目,剧本的出现使得戏曲逐渐脱离了即兴式表演的初期形态。 2.元杂剧和宋元南戏 戏曲到元代,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辉煌。与唐诗宋词一样,元杂剧被认为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 从金元交替到明代中叶,共产生了200多位杂剧作家,600多种杂剧剧作。至今能读到全文的杂剧剧作还有160种,许多已成了中国文学中的瑰宝。 杂剧的作家很复杂,有失志文人、书会才人、下级官吏,也有上层人物。按作家生活的时代,杂剧可分为三期:期为金末至1300年前后,以元大都为中心,著名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第二期为1300年到元亡前后,创作中心转到杭州,著名作家有郑光祖等。第三期为明初,这时的杂剧不同于前两期,它很少在市井中演出,成为有权势者的娱乐工具。 期的杂剧为有名。很多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家们生活在下层社会,善于发现小市民、妓女等底层人物的美好品质,并敢于在作品中鞭笞贪官污吏、土豪恶棍,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也有一些作品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英雄人物,怒斥昏君奸臣,关汉卿的《单刀会》就属于这一类。还有一些作品通过仙佛度人的故事,表达佛教、道教的宗教观,像《黄粱梦》就抒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后两个时期的杂剧远不如个时期有名。P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