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三国志》是继《史记》、《汉书》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史学名著,西晋陈寿撰。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少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博通经史,善写文章。蜀汉时曾任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兼本郡中正。入晋后,历任著作郎、治书侍御史等职。《三国志》撰成后,“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傅见《晋书》卷八十二。
  《三国志》分载三国史事,共六十五卷。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魏书》前四卷为帝纪,用本纪体裁,其后是后妃、大臣等各类人物及乌丸、鲜卑、东夷列传。《蜀书》和《吴书》都有传无纪,但蜀主传和吴主传也都是按年叙事,写法与魏纪相同。作者从天下三分的角度修史,既分国纪事,又合为一史,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在体例上具有创制意义。
  在《三国志》成书之前,魏、吴两国都有官修或私撰的史书,如王沈的《魏书》、韦昭的《吴书》和鱼豢的《魏略》等。蜀国亦有谯周撰写的《蜀本纪》。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减吴统一后,陈寿开始整理三国历史,他在前人史书的基础上,参订异同,考窍史实,以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184)为开端,将汉末军阀割据到三国归晋这段近百年纷乱复杂的历史写成一部系统全面的史书,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该书取材审慎,文笔简洁,前后贯串,无繁冗芜杂之弊。所传人物照顾面很广,凡是与政治、军事、经济有关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医卜星算等方面有贡献者,都视其具体情况,或立专传,或用附见。但也偶有遗漏,如名医张仲景和号称“天下之名巧”的马钧都没有立传。除传人叙事外,作者还很注重品评人物。如认为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称刘备“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评关羽、张飞“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这些评价都从大处着眼,褒贬有据,颇有见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