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二、科技教育支撑得到强化

  经过长期的努力探索,我国在中央、省、地、县、乡各个层次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农业教育、科研、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并新建了一批农业科研机构,初步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涉农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理论研究体系,以国家级农业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涉农重点企业参与形成的关键技术研究体系,以区域省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同时,通过建设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种质资源圃等基地平台体系,为农业科技创新搭建了重要平台。据农业部门概算,我国已经共有农业科研人才27万人。种业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突出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主要农作物品种普遍更换了6-7次,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了96%。目前,我国有400多家种业科研机构,10多万名种业科技人才。我国经过长期探索,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建立了“四级农科网”,改革开放以后,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得到改革和完善。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0.96万个,农技推广人员71.3万人。农业科技教育的发展,极大支撑了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的发展。2010年,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了52%。

  三、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得到稳定

  农业的劳动对象都是有生命的,这就决定了农业不仅是一个再生产过程,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然再生产过程。而自然再生产过程极为复杂,很难通过工序的标准化对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劳动者要对整个生产过程具有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悉心投入。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将劳动者与最终劳动成果直接紧密挂钩。人民公社体制下到处出现“磨洋工”的现象,就是因为核算层次过高,农民付出的劳动与劳动成果没有紧密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