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内文选摘:

吕后吓傻了自己的儿子
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这时的吕后年老色衰,而且性情刚烈,脾气暴躁,渐渐得不到高祖的宠爱了。
碰巧这时的汉高祖,找到一位新的妃子——戚姬,不但年轻貌美,同时知书达礼,歌唱得动听,舞姿也特别曼妙,很得汉高祖的欢心。
戚姬为汉高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如意,封为赵王,非常聪明,汉高祖很疼他,也很想用如意代替吕后所生的刘盈为太子——汉高祖认为太子盈太过软弱,将来不能做个好皇帝。然而,朝廷的群臣都反对无缘无故更换太子,此事只好作罢。吕后固然松了一口气,从此对戚姬更加愤恨。
戚姬知道更换太子不成的事后,哭得眼泪汪汪,她一边抹泪一边哽咽地说:“我并不是一定想这么做,完全是因为我们母子的性命都捏在皇后的手里。”
汉高祖也很难过,他安慰戚姬:“朝臣全都反对,就是勉强更换太子,对如意更加危险,我慢慢再想办法,绝不会让你吃亏。”
事实上,汉高祖也想不出什么妥当的办法,烦闷的时候,两人抱头痛哭,虽然贵为皇帝,有许多事情也没有办法控制啊。当他在世时,吕后当然不敢怎么样,可是一旦汉高祖归天了,吕后岂能放过戚姬?
不久,汉高祖死了,太子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吕后当然做了太后,惠帝软弱无能,政治大权都操在吕太后手里。
汉高祖刚过世不久,吕后立刻派人把戚姬漂亮的满头乌发拔光,穿上囚犯穿的红色囚衣,把她关在一个小房间里,强迫她舂米。娇滴滴的戚姬,哪里吃得了这种苦,她一面舂米,一面哭着,并且唱道:“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傍晚)常千里,谁当使告汝。”
意思是说,希望她远在赵国的儿子如意,能知道母亲正在遭受折磨。
戚姬自艾自怨的低唱传到了吕后耳里,吕后大为不高兴,她冷笑道:“这死人还想靠儿子吗?呸!”于是,用计把赵王如意骗到了京城。
汉惠帝心肠好,性情仁厚,和吕后大不相同,看见戚姬日夜舂米受苦,非常同情。心里想,赵王如意到了京城,还有命吗?因此,惠帝不等吕后的命令,亲自乘车到郊外接这同父异母的弟弟。
吕后看到了赵王,恨不得立刻下个命令:“推出去斩了!”但是碍于惠帝在旁,不便当场发作,只好等机会再下毒手。
到了惠帝元年十二月的一天,惠帝早上起来想去打猎,看到如意睡得正甜,嘴旁还有一丝笑意,想来正在做好梦。惠帝不忍心叫醒弟弟,一个人独自去了。回来一看,如意已死在床上。
惠帝抱着尸体哭得天昏地暗,有人说是被勒死的,也有人说是被灌了毒药。惠帝心里有数,这幕后主使人正是母后,所以也不能调查追究。
吕后为了要惠帝晓得自己的厉害,有一天,她派一个太监带惠帝去看人彘。太监领他到厕所一看,哇!好恐怖!只见一个人的身体,没有手,没有脚,眼睛里也没有眼珠,剩下两个血肉模糊的黑窟窿,身子还能动,嘴张得大大的,却发不出声音。
惠帝看了,吓得用手蒙住眼睛缩回来,他问太监:“这是什么?”
原来是戚姬被吕后斩掉了手脚,挑出了眼珠,熏聋了耳朵,用药弄哑了喉咙以后丢进厕所的半死的躯体,就是所谓的“人彘”。(彘,猪的别名。)
惠帝不禁失声叫道:“好一位狠心的母后!”说完,泪珠点点滴下,默默走入卧房,躺在床上。从此不吃不睡,又哭又笑,后来吃了许多药才清醒过来。从此,惠帝的身体一天比一天虚弱。吕后很后悔派人带他看人彘,但她对害死戚姬母子的事,认为是理所当然,因此后世的人都骂吕后阴狠。

“萧规曹随”的由来
汉朝初年萧何为相,他在临死以前,推荐曹参继任为丞相。
曹参和萧何一般,同样是汉高祖刘邦在沛县的老部下,作战很英勇,曾经受伤七十多次。因此,在汉高祖平定天下以后,许多将领都以为曹参该居功首位,但是汉高祖却把萧何的位置排在曹参上面。曹参心里酸溜溜的,很不是味道,极不情愿地去当齐相。
他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立刻教手下人收拾行李,订做新衣。手下人问他要去哪里,他自信地说:“我要到京城当丞相去了。”
手下人都不相信,因为人人都知萧何与曹参不合,但也不敢不为他准备。果然过了不久,朝廷派使者来了,大家都很惊异曹参料事如神,同时也为萧何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而赞美不已。
曹参当初为齐相时,就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还曾特别召集齐国一百多位儒生,询问他们对治理政事的看法,结果各说各话,叫他大伤脑筋。
后来听说在胶西地方,有个叫盖公的老先生,学问很好,曹参差人备了一份厚礼去请盖公。盖公平日专门研究黄帝、老子的思想,他认为治国要采用黄老学说,以清静无为,不扰百姓为原则。
曹参非常佩服盖公,把家中的正房大厅让给盖公住,自己退到一旁的厢房,任何大事都找盖公商量。果然,他做了九年的齐相,个个都夸他是贤相。这会儿他接任全国之相,也依旧准备采用黄老治术。
当时朝臣们都惶惶不安,在他们看来,萧何、曹参既有前怨,曹参一上任,一定会有人事上的大变动,换上一些他自己的心腹。没有想到曹参上任后,一点儿也没有更动,而且还张贴布告说:“一切概照前相国旧事办理。”朝臣们看了都宽心不少,纷纷赞扬曹参的度量大。
过了不久,曹参把一些欢喜惹是生非的人免职,调派老成持重,不喜多言的人担任,他自己则一天到晚喝酒作乐不理政事。
有几个部下看不顺眼,想提出建议,曹参便拉着他们喝酒,把他们灌醉,一提到政治,他就巧妙地闪开话题,不肯再谈下去,久而久之,朝臣们也学他的样儿,成天饮酒作乐,喝得醉了,又跳又唱,嘻嘻哈哈的。
从此,丞相府的后花园时时传出阵阵的酒香。曹参非但不禁止,还带头喝酒。
汉惠帝晓得了这件事,当然气得不得了。他正因为母亲吕后干涉过多,凡事不能作主而闷闷不乐,便对曹参的儿子曹穹说:“你父亲天天喝酒,是不是故意讽刺我这个做皇帝的无能,天天只晓得喝酒。你问问你父亲看,他成天半醉半醒的,如何处理国家大事?可别说是我要你去问的。”
曹穹问了曹参之后,曹参大发雷霆,拿起板子便狠狠打了他两百大板说:“你晓得什么?要你多嘴。”
曹穹挨打了,立刻跑去报告汉惠帝,惠帝第二天便问曹参:“你为什么要打曹穹,是我叫他去问你的。”
曹参跪在地上一再谢罪,然后仰起脸问:“陛下自觉比得上先帝(汉高祖)吗?”
汉惠帝说:“我哪儿敢比?”
曹参又问:“陛下看我比萧何如何?”
汉惠帝说:“你似乎差远了!”曹参接着说:“既然如此,我们只要依照前人的规章去做便可以了,何必想其他的花样。”汉惠帝这才了解曹参的用心。
一个有为的政府,绝不可存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消极态度,正如一个有出息的人也要时时求进步。然而,汉初人民久经战乱,很想过平安无事的生活,只要政府不找麻烦,便千谢万谢感恩不尽了。所以,曹参当了三年丞相,没有丝毫建树,民众却很称赞他,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出典,但却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

杰出的外交家——陆贾
陆贾是西汉时代的外交家,也是一个大思想家。
陆贾是楚国人,他是汉高祖刘邦手下一名年轻的将官。汉朝建立不久,南越王赵佗起兵作乱。由于老百姓连年苦于战乱,刘邦不想再出兵,便派遣陆贾到南越去谈判。
南越王赵佗原本是河北真定人,担任南海郡的龙川令,趁着秦末中国大乱,赵佗造反,并吞了桂林郡、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嚣张得不得了。
赵佗对汉使陆贾的到来,虽然没有公开拒绝,却也不多加理睬。他大模大样地坐在堂上,头上不戴冠,身上不系腰带,叉开两只脚,像个粗人般怒视着陆贾。
陆贾也不跟他行礼,劈头便骂道:“你本来是中原人,祖先的坟墓都还在真定。现在你竟然昧了良心,丢下了上国衣冠,还想拿小小的南越与大汉天子为敌,我看你啊,要大祸临头了。”
他一边说,一边摇着头,表示不屑的态度,丝毫无畏于赵佗身旁一个个杀气腾腾的侍卫,而且越骂越有劲:“你想想看,皇帝在五年之间,铲平天下,完全是老天帮忙,你小子自不量力,还自称为南越武王,皇上一火起来,一定派人挖你的祖坟,杀尽你的亲族好友,再派十万大军镇压南越,看你怎么办?”
赵佗一开始就被陆贾的声势吓住了,再听他的话也不无道理,因此,乖乖接受刘邦封给他的“南越王”印信,向汉朝称臣纳贡了。
陆贾外交的成功,除了伶牙俐齿之外,重要的是他有深厚的学问基础。有一次,陆贾在汉高祖面前谈到诗书。汉高祖听得很烦,便斥责他:“老子是马背上得到的天下,根本用不到什么狗屁诗书。”
陆贾立刻顶上一句:“马背上得到天下,难道你也要在马背上治理天下吗?”
汉高祖一想也有理,由于汉朝的开国功臣多半是屠狗卖布的生意人,缺少学问涵养,时时在朝廷上大吵大闹,发起酒疯来还拔剑砍柱子,简直不成体统。因此,汉高祖就命陆贾记述治乱兴亡的道理,共十二篇。陆贾每奏一篇,汉高祖便连声赞说:“妙!”左右大臣也群呼:“万岁!”这本书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新语》。
以后,高祖、惠帝相继死亡,吕后专政,陆贾不问政事,整天与昔日老友饮酒谈天。其实,他仍密切注意朝廷的一举一动。
有一天,他去看丞相陈平。由于陆贾是熟客,守门的也未通报,陆贾一直进了内室,发现陈平在低头叹气,他开口问道:“丞相有何忧思?”
陈平突然惊起,抬头一看是老朋友,才放心地请陆贾坐下道:“你说我有什么心事啊?”
陆贾不慌不忙地答道:“你位居上相,食邑三万户,享尽了富贵,还不免于忧愁,恐怕是为了太后专政吧!”
陈平急忙用食指在唇上比划道:“嘘,小声一点!”然后说,“你猜得不错,敢问有何妙计能使天下转危为安?”
陆贾答道:“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只要将相和。何事不成?”
陈平面有难色,原来这时朝廷的大将绛侯周勃与他有前怨,两人不和已久,现在听了陆贾的话,决意与绛侯重新修好。陈平又拿了车马五十乘,奴婢百人,钱五百万缗送给陆贾,使他能在公卿间办外交,秘密相结合。凭着陆贾的游说,果然策动了许多朝臣,共同为保卫汉朝政权而努力。
吕后死后,外戚吕氏家族的败亡,陆贾也有很大的功劳。

汉文帝仁孝英明
吕后病死后,陈平与周勃发动兵变,扫除了吕家的势力。那么,应该由谁来继承王位呢?
由于吕后所立的王,都不是汉高祖的后代,没有资格做皇帝,后大家公推代王刘恒。因为:一、他是汉高祖的儿子,年纪虽然比较大,但为人十分宽厚。二、他的母亲薄氏一家人都很善良,对政治没有兴趣,不会发生类似吕后干政的祸事。
代王恒接到消息以后,虽然觉得是一个自天而降的大喜事,却也不敢急忙动身。他先召集手下商量后,又去拜见母亲薄氏。薄氏当年在宫里吃过很多苦,深知宫廷内幕黑暗重重,不怎么赞成儿子当皇帝,但也不便阻止儿子的前程,于是答应了。
薄氏并非汉高祖宠爱的妃子,竟然老来交运,母以子贵。尤其代王特别孝顺,母亲生病时,亲自侍奉汤药,日夜不眠,大家都夸薄氏苦尽甘来。
代王入宫以后继位为汉文帝。说也奇怪,薄太后的遭遇是出于意外,而汉文帝的继后——窦氏也是反祸为福。
窦氏是赵地观津人,父母很早便去世了,只有两个兄弟相依为命,哥哥叫长君,弟弟叫少君。由于受到兵灾,没法维生,朝廷挑选秀女,窦氏长得很美,一应征立即入选,被召进皇宫伺候吕后。
不久,吕后分发宫女给各国国王,一国派五个。窦氏家乡在观津,因此她希望分到附近的赵国,拜托太监帮忙。太监答应,没想到临时忘掉了,改派到代国去。窦氏上路后才知道,一路上哭得天昏地暗。
没想到到了代国以后,却很受代王宠爱。后来代王王妃去世,她就继为王妃;代王这会儿又当了皇帝,立窦氏的儿子启为太子,窦氏便成为正宫皇后娘娘了,还把哥哥长君接到长安来。
窦氏与长君谈起小弟少君的事,长君哽咽地说小弟逃难时被人抢走,生死不明,兄妹两人都很难过。没料到,有一天她忽然收到一封信,是少君写来的,信中提到小时候和姊姊一起去采桑叶,不小心从树上跌下来的往事。
窦氏一回想,果有此事,连忙请求文帝派人把少君找来。文帝仔细盘问他的身世,当他说到:“我和姊姊分手的时候,姊姊向邻舍讨了一点米汤,自己舍不得吃,一匙一匙地喂我,又帮我洗了个头。”窦氏一把抱住了少君说:“你真是我的弟弟,可怜啊可怜,竟被人卖了当奴隶。”
汉文帝心地善良,看到他们姊弟抱头痛哭的景象,鼻子也酸酸的,赐给他们一家人许多钱财好好过日子,又为他们请了好师长,教导做人处事的道理。由于文帝一家人都是好心肠,因此对老百姓特别的好,而且处事公平。
有一回,汉文帝到花园里去玩,看到园子里有许多野兽,他把园子里的管理人员找来,问他:“这儿共有多少禽兽?”管理员一下被问住了,答不上来,倒是旁边一个小职员对答如流。汉文帝称赞道:“这才叫负责任。”
回去以后,汉文帝便把那个小职员提升为上林令。有个侍从告诉汉文帝:“能做事的不一定会讲话,会讲话的不一定能办事。”汉文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就撤消了提升的命令。
由于汉文帝勤政爱民,又能采纳忠言,因此造成了后世所称道的“文景之治”。

少年才子——贾谊
贾谊是洛阳人,从小就有天才儿童的美誉,十八岁的时候他写的文章就已经远近知名了。汉文帝听说贾谊读书多,有才干,特别请他到京都去担任博士。
这个时候,贾谊才二十岁,朝廷的官员中数他年轻。当时随同汉高祖起兵的老臣都是草莽粗人,长于上马杀敌,叫他们在大厅上文绉绉地讲话应对,还真是困难。因此,每当开会商讨国事,老先生们难以开口时,贾谊便为他们一一写奏章,满朝文武都夸贾谊是青年才俊,汉文帝更是赏识他,不过一年的工夫,提升为大中大夫。
贾谊又向汉文帝提议了许多事情,文帝也很赞成,本来还想拔擢他为公卿的,没想到丞相周勃大大反对,他曾批评贾谊“年少初学,经验不够,专想弄权,挑拨是非”,对贾谊的才能很嫉妒,更不能忍受贾谊的风头太健。文帝只好把贾谊派到长沙去当长沙王的太傅。
文帝派贾谊到长沙还有一个用意,他不能让诸侯们发现他想实施贾谊的“强干弱枝政策”,所以故意谪贬贾谊的官。
当时的汉朝建立了很多的藩国,这些藩国的力量都相当强大,时时准备造反,贾谊认为这种现象,是“汉朝像个生重病的病人,躯体衰弱,四肢浮肿,肿得脚胫和腰一般大,手指和大腿一般粗”。四肢、手指比喻诸侯藩国,身体比喻汉天子。必须“强干弱枝”,国家才有希望,因此他主张削弱地方的力量。
贾谊不晓得这是汉文帝用他的政策而放的烟幕弹,他很伤心地到了长沙,一直郁郁不乐。有一天,贾谊在书房里看书,忽然一只鵩鸟(小如鸡,像猫头鹰,古时以为不祥之鸟)飞进了他的寓所,瞪着贾谊看,样子十分安闲自在。江南人的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吉祥的恶兆。从此,贾谊更不开心,觉得寿命将尽,写了一篇《鵩鸟赋》宽慰自己。
直到他被贬以后的第五年,由于汉文帝想念他,才把他从长沙召回。
贾谊到了首都,恰好汉文帝祭过神,静静坐在宫室之中,等贾谊行过礼以后,就跟他谈起有关鬼神的事情。贾谊一开口便滔滔不绝,说得头头是道,汉文帝听得入神了,直到三更半夜才回宫入睡。回到寝宫后,汉文帝自言自语道:“好久没看到贾谊了,以为他的学问不及我,现在才晓得我还是差得远哩!”过了两天,派贾谊为少子梁王的老师。
贾谊满腔爱国的热忱,满肚子国计民生的大计,但是汉文帝一点儿也没问到,只谈些祭鬼神的事,贾谊很是失望。一直到千百年以后,唐朝的大诗人李商隐还为他叹息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不论是否有机会施展抱负,总是想为国家贡献一份心力的。贾谊虽然没有被重用,仍然很恳切地写了一篇《治安策》献上去,说国家现在诸侯难制、匈奴侵略是应该流泪的两件事;太过奢华,上下没有礼节,不重礼义廉耻等,是应该叹息的大事。这一篇《治安策》,写得有内容,又有感情,是我国文学史上古今传诵的宝典(又名《陈政事疏》)。
文帝的第十一年,梁王入朝拜见文帝,不小心从马上摔下来而死。贾谊身为梁王的老师,自怨没有尽到职责,整天以泪洗面,不久便去世了,死时才三十三岁哩。“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我们常听到的诗,正是宋朝的王安石对贾谊的哀悼。贾谊虽然很早便死了,但他的爱国热情永远是青少年们的一个典范。

缇萦救父
在汉朝初年的时候,有个很有名的医生叫淳于意。他住在临淄城里,曾经跟一个叫做阳庆的人学医,把黄帝、扁鹊脉书及五色诊病诸法,都了解得一清二楚。由于医术高明,无论什么疑难杂症,经他一看,立刻痊愈。因此,前来求诊的人愈来愈多。
淳于意当初学医的时候,打定了主意悬壶济世,他不但不会乱敲病人竹杠,甚且有时遇到贫苦的病人,连医药费都全免了,所以日子过得很清苦。
他也曾做过一任太仓令,因为生性淡泊,不习惯官场生活,没有多久便辞职退隐,依旧过着朴实的生活。
由于他医术高超,收费又很低廉,附近的民众都称他为神医,而且到处宣传,因此,很远地方的患者也千里迢迢来求医。可是,淳于意的诊所太小,人手也不够,他从早到晚忙得饭也不能吃,觉也没有办法睡,还是应付不了络绎不绝的病人。
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tí yíng),眼看着父亲再忙下去就要病倒了,好心地劝淳于意说:“爸爸,你出去几天散散心吧,否则真要累垮了。”淳于意也实在吃不消繁重的工作了,于是出门去旅行。
没想到就在淳于意外出的时候,有个病人老远地前来治病,没碰到医生,不幸病重死掉了。
病人的家属心情恶劣,也很不讲理,硬说是淳于意不肯医治,延误病情,一状告上去,说他“借医欺人,轻视生命”。地方官是一个糊涂的县太爷,也没有问清楚案情,就判他一个“肉刑”。
由于淳于意做过县令,依法不能随便判刑,一定要上报皇帝,汉文帝便命令把他押往长安审讯。
淳于意受了不白之冤,心里难过极了。他沉痛地说:“这年头,真是好人难做,也怪我倒楣,一连生了五个女儿,没一个儿子,到了紧要关头,拿不出一点办法。”他的五个女儿听了非常难过,忍不住泪如雨下,尤其是平时淳于意疼的小女儿——缇萦,更是哭得眼睛都睁不开了。
缇萦陪着父亲到了长安,她一路上都在想淳于意这句伤心话,也在想可怕的“肉刑”。
根据汉朝的法律,肉刑有三种:种叫“黥”——在脸上刺字,让别人一看便知道这是犯人;第二种叫“劓”——就是割掉鼻子;还有一种叫做“断左右趾”——便是把足趾割去。不论哪一种都相当恐怖。有一天晚上,缇萦梦见父亲被割去了鼻子,哭丧着脸拖着脚步走来,吓得她跳起来大喊救命。
于是缇萦在情急之下,冒着生命的危险上书汉文帝,信上说:“我父亲当过县令,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因为犯了法,要受到肉刑的处分。我很痛心人死了不能复生,受刑人不能再恢复原来的模样,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法子。我愿意做你的官婢,使我父亲有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非常感动,不但免了淳于意的罪,召他到宫中问医道,更从此废去了残酷的肉刑。一个弱小的女子,凭着她的孝心,竟使天下人蒙利,而她的孝心也更因而流传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