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自闭儿既不是聋子,也不是哑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能够学会发音、开口说话的。就像当年,虽然我对自闭儿的世界是那样无知,但总有一个信念支撑我坚持下去——他一定会讲话的。
   大部分自闭儿如同齐齐一样,是因为早期没有语言而引起父母或老师重视的。当这些孩子来中心上课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最初的意愿一定是让他们尽快开口说话。
如何让自闭儿开口说话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不从自闭儿的大脑在语言功能上存在的缺陷去思考,我考虑更多的是正常儿童小时候是怎样学习语言的。
   最初呈现在我们眼前的通常是这样一幅画面:孩子躺在婴儿床上,大人手里拿着颜色鲜艳且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对着孩子不停地呼唤“宝宝、宝宝”,当孩子的眼睛朝向大人时,大人往往会示范一个很夸张的嘴型“妈—妈”。婴儿床上的孩子也许只是望着大人笑一笑,也许只不过看了一眼便转向别处去了,可大人们并不气馁,仍然笑嘻嘻地朝着孩子,继续示范“妈—妈”。这样一遍又一遍,直到某一天,孩子开始张开小嘴,无声地模拟口型“妈—妈”。大人便会欣喜若狂,“看看,他开始跟着我说话了哦。”
   婴儿最初对语言的学习源于听的刺激,听是说的基础。这里的“说”,并不包括理解,只限于语言符号。要学习说话,必须听得足够多,才能说出来。
   在成长的过程中,婴儿会咿咿呀呀地发出一些声音,在成人不断地刺激下,这些声音可以和某些事物产生联系的时候,婴儿就会开口说出第一个单词。也许是“妈妈”,也许是“爸爸”,还有可能是“婆婆”或“阿姨”。婴儿听到频率最多的音,通常是他开口仿说的第一个字。
   自闭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同样如此。我们不能因为自闭儿不与人交流,就剥夺他们学习的机会,虽然他们有的已经三四岁甚至更大。在我看来,他们就像是一个还在牙牙学语的婴儿。
   每次讲到这,就会有家长问我,是不是要对孩子不停地进行语言刺激。也有家长向我抱怨,自己每天都对孩子说个不停,可孩子就是不跟说,即便自己说得喉咙痛、嗓子哑也没用。
   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有二:一是限于孩子本身的特质,自闭儿用眼睛看的时间比较多,喜欢东张西望。他们会比较多地寻找视觉上的感受,而忽略了对于“听语”,即耳朵功能的使用。不过他们的视知觉功能并没有变强大,只是以一种幼稚的方式,单纯使用眼睛来寻求感官的刺激。二是在对孩子进行语言刺激时,许多家长都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看到花说花,看到树说树,没有固定某一个单音或叠字。自闭儿通常很难记下那么多的音,所以虽然家长说了很多,但基本上没什么作用。
   因此,我们在教自闭儿发音的时候,可以先选择孩子们常常无意识发得最多的那个单音来突破,如ma或ba。当孩子在无意识发音的时候,老师便会跟着孩子去发音,并故意在孩子面前做夸张的口型。有时孩子注意到老师在和他发同样的音,就会停下来,转而模仿老师的发音。
   另一种做法是利用孩子喜欢的东西做强化,在情境之中,让孩子跟说“好”或“要”。当然在孩子还不能说的时候,老师并不急于他能跟说,而是在边上不停地说“好、好、好”或“要、要、要”,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强化孩子听这个字音。
   除了听的刺激,另一个很重要的准备工作是发音器官要互相配合。很多自闭儿都存在口腔敏感的问题,有的脸部肌肉比较松,有的舌头不是很灵活。我也看到过有的孩子气息发不出来,虽然会说话,但声音都是从喉咙里出来,所以说话的时候很累,而且还不清晰。
   遇到这种情况,很多家长会带孩子去做一些口腔按摩或口部肌肉练习,如吹泡泡、吹纸片、吹喇叭等。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但在真正解决自闭儿发音的问题上,有时可能会事倍功半。
   还有一些家长会带着孩子去做所谓的语言训练。这些孩子在老师的辅助下,通过按嘴型或使用一些辅具,会发出一些复杂的音,如“你好”、“草莓”等,但要孩子自己跟说,哪怕只是“妈妈”或“抱抱”这样简单的叠音,也做不到。这是因为孩子对于自己口部的小肌肉没有控制能力。
   口部的肌肉群,包括唇、舌、齿、口腔肌肉,都属于小肌肉。口部的小肌肉群要快速发展,必须依靠身体大肌肉的发展来带动。因此,在教自闭儿发音时,我都是先从锻炼大肌肉的动作开始,其中跑跳、摆荡、俯冲和翻滚都是有利于语言发展的运动。
   过了两个星期左右,政政已经可以在老师的指令下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了,如跳床、走平衡木、荡秋千、翻跟头、丢接球等。他的情绪也渐渐稳定,愿意来中心和老师一起做游戏,当然每次老师都会为他准备一些小食品。接下来就是要解决政政开口发音的问题了。
   不过,老师并不急于让政政去发音,而是仍然带着他在运动教室里玩。但这个时候的玩和之前的配合有了很大区别,老师会有针对性地找一些动作让政政去做,并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跳床、荡秋千、握单杠摆荡、前翻……政政胖胖的身体略显笨重,但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他的动作逐渐开始灵活起来,也能保证一定的量。运动刺激了政政脑部前庭的发育,同时锻炼了口部的发音器官,有了保证说话的“气”。
    我们寻求孩子不会发音的原因时,一般从以下三方面来看:
   第一,配合问题。孩子们还没有和老师或家长建立起配合的时候,他们能否听从简单的指令去做一些事情,如坐下、拿东西、起来、过来等。如果孩子在大动作上也无法和老师进行配合,我们是不能够期待他会在语言上有配合的。
   第二,运动量是不是足够多。严格地说,配合能力也应该包括在运动能力之中,因为大动作的配合,反映了孩子感觉动作的能力。孩子在充足运动之后,有没有具备可以发音的生理条件,这点非常关键。
   最近,中心来了一个叫婕婕的漂亮女孩,听话而乖巧。当老师教她发“好”的音时,她会很注意地看着老师的嘴巴,模仿“hao”的口型,只是没有任何声音。老师给婕婕安排了充足的运动,如从高处往下跳、前翻、荡秋千、单杠摆荡、跳床……大约两三个月以后,婕婕再看着老师的时候,就能发出“好”的音了。
   第三,听语的刺激是否足够多。听是说的基础,听个够,才能说。我前面也讲到过,自闭儿的视觉很强,当他们用眼睛观察比较多的时候,就会懒得去用耳朵听,好像耳朵关闭了一样。很多自闭儿在听觉方面存在异常,在声音的世界里,他们是一片混沌,而老师要做的就是帮他们去调理,一个音一个音地重点攻破。
   磊磊就是这种类型的自闭儿,眼睛用得多,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指着图片说出物品的名称,着急的时候,还会说出“不要”、“让开”这样的词。但当老师要求他仿说的时候,他就只是望着老师,不知道如何张口。碰到这样的孩子,老师通常都会很焦急。
   实际上,这时候我们一定要沉得住气,因为孩子有偶发性的语言,就表明他一定会开口说话,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老师可以从以上这三个方面来考虑,看看是不是有哪一方面的量还做得不够。还有就是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一定要引导他去表达,如要吃零食、上厕所、做喜欢的运动时,老师可以引导他仿说“要”的音。甚至,老师也可以适当地“逼”一下孩子,当然要在孩子对这件事没有完全失去兴趣之前。如果孩子转过身,对老师手里的强化物已经失去了兴趣,那这样的教学就是失败的。
   老师仔细分析磊磊的情况后,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教学方法。果然,过了几个月,磊磊就会仿说了,而且一下子能够说三四个字的词语或词组,这可乐坏了老师,也让我们相信坚持就一定会有成果。
   在开口发出第一个音之后,有的自闭儿很快就能学会说更长的词语或词组,会仿说的话也越来越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如此顺利。有的孩子在发出“好”的音之后,就算是要拓展到“抱”,也会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有的孩子发音很不清晰,或者声音很小很轻,或者用气声说话。总之,孩子们会有不同的表现,而对于不同的孩子,我们要做的就是选择适合他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对于发音拓展困难的孩子,老师可以抓住孩子会发的那几个音,也许就是一个或两个,在不断地重复练习这一两个音的过程中,让孩子去尝试发一个近似的音。张老师曾经让一个孩子先学会了发“乌鸦”这个词,而不像别的孩子,先学会的是“妈妈”、“爸爸”。因为张老师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个孩子发“W”音比别的音更容易,所以他就选择了让孩子先发“乌鸦”这个词,没想到孩子一下子就学会了。
   发音的清晰度通常和发音器的小肌肉有关,对于发音不清楚的孩子,解决的方法往往是先进行大运动的练习,可以多做一些单杠摆荡、推小推车、前翻这样的运动;如果存在发音过大或过小、气息问题,可以做跳床和单杠摆荡之类的运动,另外家长还可以带着孩子做大空间的跑步,以增加孩子的肺活量。
   我们在观察孩子说话时,往往仅止于孩子的外在表现,如发音是不是清楚、声音是不是响亮、说话是不是有一定的长度,而对于孩子为什么能说得够长、够清楚,有时可能不太注意。其实,如同之前所提到的“听是说的基础”,这里还有一条原则,叫做“听多长,才能说多长”。
   婴儿在学说话的过程之中,通常会先说“妈”,然后是“妈妈”、“妈妈抱”、“妈妈抱我”……最后才学会说“妈妈抱我去吃肯德基”。自闭儿也是一样。
   当孩子在瞬间听到的句子长度,即所谓的听觉记忆广度足够长时,他才有可能说出同样长的语句来,而且听觉广度还决定了孩子有没有倾听的能力。比如,很多孩子在听老师   讲故事时,听着听着就会站起来走动,或自己玩自己的。为什么?因为一般来说,中国人讲话断句在十个字左右,而当我们孩子的听觉广度未达到这个水平时,无法完全把老师说的内容全部听下来,也就无从谈理解,自然就会因听不下去而起来走动了。我们在描述自闭儿的表现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切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在自闭是一种障碍上。
   通过观察,老师发现政政有一个很多自闭儿在小时候都有的特征,即对字特别感兴趣,而且很喜欢图卡。于是以后每次要运动的时候,老师总会带着几张大图卡到运动教室,只要政政完成一项任务,就给他看一张他喜欢的图卡,慢慢地,强化物就从零食转到了图卡上面。当政政休息的时候,老师也会拿出图卡来,除了让他看,还一直不停地对他讲解图卡的内容。
   老师给政政看的图卡一般都是实物照片,色彩很鲜艳,就是书店里卖的零岁宝宝卡,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政政似乎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过了几个星期,政政开始学会指认图卡上的内容,而且他特别喜欢大人们给他读对应的物品名称。
   政政是很典型的视觉型自闭儿,老师正是利用他的这种特质,通过图卡抓住他的注意力,继而进行语言教学。像政政这样的孩子,我们很难让他关注我们发音。找到他所关心的,利用他的特点来达到教学目标,即在不断地运动和看图卡的过程中,刺激他的听语,是老师常用的一种方法。在视觉和语言的同步刺激下,政政开始明白每一样物体都可以用一种声音符号来表示,他就会很喜欢听大人去读那些图卡,渐渐转向对声音产生感觉。没多久,政政就可以自己说出一些图卡的内容了,比如“苹果”、“香蕉”、“小猫”等。
   当孩子们可以发出许多不同的音以及说出两三个字的句长时,老师就会用不同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听觉记忆能力,并不断增加句长。
   在中心二楼的运动教室里面,老师除了引导孩子们做各种各样的运动之外,还会不停地对着孩子唱儿歌、念童谣、三字经、唐诗等。老师会让孩子们跟着她一句一句地仿说,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孩子们在不断接受语言刺激以及跟说训练的过程中,慢慢就把这些儿歌、童谣背诵了下来。根据孩子的接受情况,老师会选择不同字数长度的内容,随着字数不断增长,孩子的听觉记忆广度不知不觉中就增加了。
   老师们常常会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测验孩子的听觉记忆广度,即让孩子跟着仿说数字符串。如果孩子能够跟着老师说出“357”,就意味他大约可以仿说5~6个字的短句了。数字符串很随机,没有任何意义,是目前测验孩子瞬间听觉记忆广度最为准确的方式。有时候在运动的间隙,或是在楼梯上,我们往往可以听到老师在教孩子说一些数字符串。数字符串的长度每增加一个,即表明孩子的听觉记忆广度又增加了一岁。
   语言开发越早越好。在我的经验里,如果过了八岁以后,孩子还没有开口,就可能会终生无语。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自闭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越来越多的自闭儿或存在发育障碍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便可以被筛查出来,从而及时接受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