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茶密的核心精髓在于三心:即“茶心”“密心”和“禅心”。
  茶心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为情所困,为物所累。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但情绪是无常的,具有极大破坏性,情绪上产生的垃圾如果滞留在身体内,让我们压力大,思虑多,进而影响健康幸福的生活。儒家强调用教育来使人生更有涵养,“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瑜伽经》中强调用意念控制意识的转变;道家讲究脱离世间繁杂的环境而求清净,而唯独“禅”,强调烦恼即菩提,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一切烦恼在生活中自然可以转换为“乐我常境”,这种生活禅讲究时刻保持清净平和觉知的心,这种心可以用“茶”为载体。故此,古代禅师们常用茶帮助人调心。茶,一个人喝可以平心,两个人对饮可以交流,多人在一起可以通彻心得。人生命的本源来自于情,有情众生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情,看不到的能量是性,茶心就是“情性不二”,也就是“禅茶一味”。
  密心和禅心
  密心和禅心是本和迹的关系。密是不可思议的迹,禅为本。关于生命的来源,各种宗教、哲学的论述都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大乘佛法的“因缘和合”还是宋明理学的“理一分殊”或是道家的“元气”,都没有生命起源的具体答案。我们这个生命体内,包含了无量的小生命,几十兆的生命细胞,比地球上人类的总和都大得多,每个细胞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些无量的生命体在人体内如何有效运转、和谐共处?
  这些生命细胞的生老病死直接影响到我们身心的健康、衰老与死亡。这些无量的生命由谁主宰?同样的一件事情,一个人,可能今天给你带来快乐,明天却给你带来痛苦,这种变化又是从哪里来的?有人说由心主宰,那么心在哪里?这个带动生命的主体,产生能量、动力、活力、精力、思想、精神的主体在哪里?
  人体死亡后,这个生命就消失殆尽了吗?不同的宗教、哲学又有不同结论。
  佛法认为生命中的这些不可说不可量的神秘现象是“身口意”来带动的,故称为“三业”,又叫“三密”。
  生命的根,禅宗认为是“不生不灭”的“佛性”,又叫本性、自性、灵性,道家认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法自然”,儒家认为是“浩然之气”的“天意”。
  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以神秘的方式来解释和接受叫“宗教”,以自己生命本质的方式来解决叫“禅”。
  人是渺小而柔弱的,所以我们通常遇见问题、困难、疾病时会恐惧、急躁、不安,每个人的心都需要依靠点,通过依靠外在主宰的神力而获得安心叫“宗教”,通过自己的生命内在力量自证自悟获得安心叫“禅”。
  修禅强调当下的心,当下的念头顿悟,自见本性,光芒万丈,这种自性的光芒即是智慧。
  本和迹是手心和手背的关系,就像阴阳的关系。跟随迹的神秘也可以达到本的境界。但路途遥远,什么时候可以到达目的地,路上会不会迷路,我们不清楚。本迹不二,可以采用并行本和迹的修养方式,不偏重,不单一。这就是佛法说的“中道”,儒家说的“中庸”,道家说的“无为”。
  《茶密禅心》通过十五位禅门导师、大觉者的证道经历、智慧思想,梳理禅的正脉、正法、正信,结合我们现代人的问题,尝试共同寻找答案。
  在释迦“缘起性空”篇,我们重点讨论佛法的特质:缘起法,十二因缘。
  在维摩“因痴有爱”篇,我们通过须菩提尊者和维摩诘大居士的对话,讨论语言游戏带来的幻象。
  在迦叶“拈花微笑”篇,我们将展现禅门第一公案,禅的起源与核心精神。
  在龙树“出入不二”篇,我们将大乘佛教的奠基者龙树菩萨的“八不中道”中观论集中分析理解大乘空观。
  在罗什“无常空门”篇,我们会还原中国四大译经师之首的罗什大师的生平以及他对中国佛教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达摩“一苇渡江”篇,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的禅门初祖,面壁九年,他将禅的思想传进中国,他的“二入四行”理论对后世禅法的影响。
  在慧可“罪无自性”篇,我们可以感受“断臂求法”带来的震撼和感悟。这篇中,我们还将分析禅宗对轮回说的观点。
  在僧璨“不二皆同”篇,我们看到禅宗三祖僧璨禅师受命于危难之时,坚定不移,信心不二地将禅法传承,他的著作《信心铭》也是他一生的修法感悟。
  在神秀“看心看净”篇,我们将为神秀禅师还原真实面目,由于北宗禅法衰落,有许多对渐修禅法的误解,法无顿渐,渐法真的衰落了吗?
  在慧能“明心见性”篇,我们打开慧能禅师的心扉,分析为何一个师父下面会分出“渐”“顿”二种不同禅法。慧能禅的特点又是什么?
  在马祖“打牛打车”篇,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拥有一百多位大成就弟子的了不起的马祖禅师,他如何开悟,他的思想,他的传承。
  在大珠“有情成佛”篇,我们来领略一下大珠慧海禅师的精妙禅话。
  在宝积“听哭哀哀”篇,我们再次讨论生与死这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在赵州“有无吃茶”篇,我们见识一下赵州禅师,他如何以茶济度众生,茶禅如何一味?
  在圆悟“小玉檀郎”篇,我们终究要以爱为生活禅结尾。
  每个人都有自己相应的机缘,这十五位大觉者,有他们相同或不同的思想,我们不一定需要和十五位的思想、理论都相应,但我们可以在这些人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观点、修法。找到了,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进而确立自己的方向和寻找自己的明师。一旦确立修法和师父,我们就要专心致志,如果三心二意,是不可能有成就的。万法平等,法无高低,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人一旦进入中年,健康、气质是靠修的,智慧、灵性是靠悟的,智慧的光芒如同天上的星星在闪烁,文字无法形容这种光芒和美丽,这一闪一闪的遥远的诗意的星光需要一层一层传递,供世人遥望和冥想……
  《茶密禅心》这本书希望可以传递中国禅智慧的光芒,从而
  激发读者心底那神秘的、勇敢的自我追寻之旅,而在这种传递中找
  回自己,自信,自足,自强不息,活力充沛,让生命更加有意义,
  有价值,心不再执著、纠结、计较、分别,而变得豁达、包容、自
  在、快乐。这是修养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