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此曲只应天上有 用一台录音机把自己唱的歌录下来,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怎么会是我的声音呢?可是身边的朋友却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还奇怪你为什么那么惊讶。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录音机录下的声音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不一样呢?让我们先从“乐圣”贝多芬说起。
     1770年,贝多芬出生于德国一个普通平民家庭。他从小酷爱音乐,年幼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但近而立之年时,不幸降临到他身上——他的听觉日渐衰退。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一度竭力掩饰自己的病情,直到1800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惴惴不安地把这件事写信告诉了好友:“你的贝多芬可怜至极,我贵的一部分,我的听觉大大地衰退了……”听觉对任何人都至关重要,耳聋对音乐家来说更是灾难,贝多芬痛苦极了,甚至想到过自杀,连遗嘱都写好了。
    但是,对艺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终于战胜了痛苦和绝望,他认为 “要忘掉自己的不幸,好的方法就是埋头苦干”,“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贝多芬决心坚强地活下去,把自己的音乐才华献给人类。
     据说,贝多芬邀请机械师为他特制了_个助听器来帮助作曲。开始,他戴上助听器,还能隐隐约约听到一些微弱的声音,但是渐渐地,助听器也不管用了。他又请人为他特制了一支小木棒,他将这支小棒的一端插在钢琴共鸣箱里,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利用小木棒的震动,来察觉音调,帮助作曲。就这样,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恶化、生活贫困等肉体和精神饱受折磨的情况下,以顽强的意志创作了《第九交响曲》等一批伟大的传世之作。
     听了贝多芬的故事,我们不禁为他与耳聋做斗争的毅力、对音乐的执着追求所感动。但他为什么能用小木棒“听见”音乐呢?原来,由声源振动产生的声波,经两条途径传人内耳: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由三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进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递的途径被称为气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再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振动,这被称为骨传导。贝多芬主要是利用了声音的骨传导,“听”到了音乐。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面那个问题了。我们说话或唱歌时,声音在空气和耳中传播,别人听到的是气传导的声音;而我们自己听到的,是气传导和骨传导的声音的“混合体”。声音在空气和耳中传播时,音量和音色都会产生变化,而骨传导时音量和音色的变化相对很小,于是,同样是一个人的声音,别人听到的和自己听到的就大不一样了。而录音机录下的,只是气传导的声音,跟别人所听到的是一样的。此外,由于别人通常是在我们嘴巴前方接收声音,而我们自己的耳朵永远在我们嘴巴的后方接收声音,这也会引起差别。
     舌头上的美食家 人们常用“三寸不烂之舌”来形容一个人能言善辩。人的舌头确实长3寸左右,约为10厘米长。舌头非常灵活能干,能帮助发音、帮助咀嚼和吞咽。当然,它的本领还是“品味”。
     对着镜子伸出自己的舌头,会看见在舌头表面密布着许多小突起,形同乳头,称为“舌乳头”。在每个舌乳头上面,有长着像花蕾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味觉感受器——味蕾。人吃东西能品尝出食物的滋味,就是因为舌头上有味蕾。人吃东西时,通过咀嚼及舌、唾液的搅拌,味蕾受到不同味物质的刺激,将信息由味神经传送到大脑味觉中枢,便形成了各种味道。
     味蕾主要分酸、甜、苦、咸4种类型,每一种感受一类味道。感受酸味的味蕾比较多,主要分布在舌头两侧的后半部分;感受甜味的味蕾,大多分布在舌尖,因而吃的东西甜不甜,只要把舌尖伸出来,舔一舔就知道了;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头根部;感受咸味的味蕾,分布在舌尖和舌尖两侧的前半部分。虽然舌头能感受的味觉只有4种,但是其他味道如辣味、涩味等,都能由这4种味道组合而成,难隆人们把味蕾称为“舌头上的美食家”。
     现在已经发现,不光舌头上有味蕾,口腔的腭、咽等部位也都散布着味蕾。有的人装上假牙以后,吃东西时就不如原先有滋味,正是因为假牙的牙托将上腭的味蕾挡住了。
     我们平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吃了糖之后再吃别的甜食会觉得不太甜了,这就是味觉的适应现象。但适应了某一种味道之后,对于其他的味觉无影响。例如吃了糖之后对会甜味产生适应,但对酸、苦、咸的感觉不会受到影响。
     在不同的温度下,味觉会发生一些变化。在37℃左右觉得东西甜,例如,吃融化的冰激凌时会感到甜得发腻,未融化的却很可口。而对于苦味的汤药,温热时还可以下咽,一旦冷了就会觉得苦不堪言,因为温度升高会使苦味减弱。
    咸味也是如此。只有酸味比较稳定,在10—40℃时都不会发生什么大变化。
     P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