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妈妈的心声——教养真的可以浪漫吗?(AB宝妈,柯蕴慧)
  有些朋友想了解我们家教养现场的手资料,会好奇地问:“教养真如伟文所说,可以这么浪漫吗?”如果浪漫是全家会跟着文字、影像一起感动;是面对喜悦的事,可以分享快乐;是面对挫折,可以彼此加油打气。那“教养一定要浪漫”!
  记得孩子十岁的时候,班上的亲师恳谈会,老师要家长分享教养心得。多数的家长热切地讨论如何督促孩子课业,我只想到孩子已经十岁了,能留在身边或许就只有再一个十年,还是赶紧疼她们、爱她们吧!学习是孩子一辈子的课题,如果为了孩子的课业成绩破坏家人间的和谐,日后我一定会后悔的。所以“教养非要浪漫不可”!
  熟识的亲友都知道伟文浪漫的个性,也质疑伟文说得多、做得少。他经常被我揶揄,帮孩子换尿片的次数,两个孩子加起来只有一次,还是因为受了朋友的鼓噪才表演的。虽然孩子学龄前,伟文像是个观察员,但是我知道日后在亲子的关系上,他大有可为。伟文退伍到“空总”服务,假日就到小区童军团当团长,原本安排带“小狼”,但是他的个性、身高和小一、小二的“小狼”始终有距离。后来换到带国中团的童子军,伟文就如鱼得水了,看到他经常拍照、写信鼓励队上的孩子。现在,青少年期的AB宝像是伟文的朋友、情人,常常一脸倦容的伟文,回家看到孩子就变得神采奕奕。教养孩子,父母也要找到自己觉得舒服、浪漫的位子吧!
  到底什么是“浪漫的教养”,是带着孩子到五星级饭店旅游吗?是带着孩子到高档的餐厅消费吗?这是浪费而不是浪漫。物质愈多,反而不可能真正浪漫。大家还记得谈恋爱吗?回想年轻的时候,真正留在记忆里的,是两个傻瓜骑着摩托车到天涯海滨追逐落日,是在雨中散步谈心、唱情歌,这些事儿都是不太花钱的。物质总会消耗掉,精神层次的回忆才会长久。父母能留给孩子、鼓励孩子的,就是一些温暖与浪漫吧!
  教养孩子在规则的收放间,的确很难拿捏。但可以肯定的是“浪漫”的教养,亲子关系一定不会变坏。希望看完这本书的读者,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不要拿自己的家人和别的家人比较,那对亲子关系是很具杀伤力的,把力气用在创造属于你们的“浪漫”吧!
  后,这本书的产生,真的要感谢《好读周报》的康锦卿主编,她“浪漫”地支持两个面临升学压力的国中生,长期记录生活轨迹,还不时传来鼓励的分享;也因为周报,我们全家有了更宽阔的话题和视野,反而纾解孩子考试的压力。也要感谢“野人”出版社,给了我们家三个“荒野人”野人献曝的机会。
  
  
  ·如何引导孩子进入阅读世界?
  
  自从我和蕴慧当了父母之后,我们的教养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孩子喜爱阅读的习惯。学龄前──孩子看不懂没关系,从亲子共读中传递陪伴孩子的“爱”!AB宝出生没多久,蕴慧就开始抱着她们进行亲子共读,一直持续到上小学她们自己会拿着书看为止。现在问她们是不是记得小时候的事情,说实在的,她们在幼儿园大班以前所有的记忆都非常模糊,若记得,也是通过相片或我们跟她们述说的。
  为什么要亲子共读? 念故事是为了跟孩子说话!
  如果孩子童稚时代的一切都将忘记,那么父母亲花费那么多心力值不值得呢?
  答案是值得的,因为亲子共读不是为了知识学习,而是大人通过绘本和婴儿说话,让他们感受到爱,这是一种心灵的联结,更是全家共享的快乐时光。
  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语调中的爱,以及依偎在怀中那种温暖甜蜜的感觉。
  如何挑选绘本? 从能感动自己的开始!
  因为绘本的故事是由父母亲念的,所以这个故事必须是父母亲很喜欢,会被感动的。不要只因为别人推荐或这本书得过奖就选用,因为别人喜欢的我们不一定会有共呜,我们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的,别人可能一点感觉也没有,所以一定要挑一些我们读再多次自己也都喜欢的故事。
  市面上好绘本那么多,一定可以找到这类的书。因为孩子感受能力很强,当我们念着真心喜欢的故事时,那种感动的能量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在潜意识中体会到阅读真是生命美好的时刻。
  同时要注意绘本故事不能只用眼睛去看,也要用耳朵去听,因为看的与听的节奏感是不同的,有的故事看起来很流畅,可是念起来却很怪,这样的文笔就不适合共读。
  另外,绘本就是图书与文字合成的书,因为孩子看不懂文字,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念着故事时,他们就是盯着图看,因此绘本的图像美感非常重要。有一位日本儿童教育专家,也是资深的出版人就曾经这么表示:“孩子气的传统婴儿图画书,反而不适合作为婴儿的启蒙图画书。”他认为应该挑选的画是正确而写实,换句话说就是有层次、有明暗的艺术创作。甚至他明白地表示:“迪士尼卡通图画是失去质感的沉淀色彩,毫无生气。”
  的确,让孩子在感受到爱、听故事之余,也可以同时学会欣赏美好的艺术创造不是很好吗?
  
  ·我很忙,可不可以用听录音带来取代?
  曾经有科学家做过实验,发现学龄前的孩子听父母亲念跟听录音带,效果完全不同。当我们把孩子抱在怀里,彼此肢体眼神有互动,这时候我们念出来的声音对孩子才有意义,不然即便是高传真的录音设备,对孩子而言,也只如同街上的车声,是背景噪音而已。
  所以,若要共读,就真的陪着孩子一起享受这段时光,而不是通过录音带来打发孩子的时间。
  
  ·故事讲完要分享或讨论吗?
  等到孩子上幼儿园后,亲子共读会更有趣,因为孩子会有很多的反应,也许也会问我们问题。
  有很多妈妈常常在念完故事之后,会加上一段评论,顺便训诫一下孩子:“你看小熊都会自己整理东西,不像你玩具都乱丢!”我们身为父母千万要记得:讲故事就讲故事,不要附带太多的解释与教训,或者顺便批评指责孩子。这样一来共同享受快乐的气氛马上就荡然无存,重要的是让孩子无形中感受“阅读是快乐的”,才能为下一阶段“自己阅读”奠定美好的基础。
  如果父母念完故事真的想讲点什么话,多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自己类似的经验就好,同时,还是要记得不要逼孩子讲自己的感想或心得。如果孩子自己愿意讲好,不想讲也不要勉强,因为每个孩子语言表达的发展情况不一样,我们要相信即便孩子不会表达,但是好的故事一定能带给他们很多的感受,这些经验可以让他在成长中慢慢沉淀与转化。
  
  ·上学后──让书无所不在,让孩子跟我们一起爱上阅读!
  让孩子养成一生阅读的好习惯,只要大人辛苦两三年就能实现的,尤其以开始有能力阅读文字的小三、小四为关键,这关键时间一旦错过,以后要培养就会更辛苦、更不容易了。
  但是要如何开始?如何让孩子喜欢?需要等待机缘,没有机缘,对孩子来说反而会变成压力。
  记得AB宝小三时,还不大肯看文字书。这时我刚好发现九歌儿童书房出版了一本双胞胎故事的小说,就买回家送女儿。AB宝立刻被吸引。这就是所谓的机缘:让孩子先爱上一本书,爱到等不及读完就急着想和人分享,这书就会成为触媒,带领孩子到下一本书、下一本书,再下一本书。
  接着,就要乘胜追击,我把九歌儿童书房的小说一一买回家。AB宝因为看完生平本纯文本书,对自己有了信心,马上又连着看了三四本。其实,孩子都爱书,大人要做的就是等待机缘、创造机缘,然后为他们挑到一本“对的书”。
  
  
  ·父母要以身作则,千万别让看书变成孩子的惩罚!
  近十年来,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深深了解到阅读能力的重要,所以积极推展儿童阅读运动,这些年在台湾也是如此,从都市到偏乡,从山上到海滨,都有许多怀抱热情的故事妈妈以及来自企业或大学的志工到各个小学陪伴孩子阅读,各级教育体系也使用很多奖励办法来鼓励孩子多读书,这些努力虽然达到某些效果,但是大部分的活动就只是活动,无法养成孩子长期且自发性的阅读兴趣。
  因为这些活动都是在学校的环境发生,是课程的一部分,当孩子回到家之后,若家长没有在生活中示范,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真正的兴趣,那么学校的活动可能就会像放烟火一样,一闪即逝。
  假如父母整个晚上都在看电视,却叫孩子进房间读书,或者孩子不乖闯祸了,父母的处罚是:“进房间读书,三个小时不准看电视。”孩子无形中就会认为读书是处罚,是痛苦的,于是就会离书本愈来愈远了。
  像我家在孩子出生之后就把电视机送走,家里没有电视机之后,多出了很多亲子互动、亲子一起学习的机会,全家人也可以安静地进入书中的美好天地。
  若是孩子从小就看见父母有空就陶醉在书里的世界,然后家里也有适合他们年龄阅读的有趣书籍,不必我们“推动”或用言语训诫,孩子就会跟着我们爱上阅读。
  
  
  ·营造情境式学习:把家里变成图书馆,增加孩子翻书、阅读的机会!
  养成孩子阅读习惯很重要的条件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范围中有书,不管是班上的班级图书馆,或是住家旁边的公立图书馆,或者是把家里变成有很多藏书的图书馆。
  心理学的研究不断地证明人是情境的动物,我们的行为反应会随着所处时空与场景氛围而改变,若以更长的时间来看,人的性格甚至外貌形体也会随着我们生活的环境而改变。换句话说,人可以选择环境甚至改变环境,可是一旦住进去之后,环境就会反过来改变我们,这也就是建筑学大师莱特所说的“人塑造环境,环境塑造人”。
  因此,让孩子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书,是“让孩子爱上阅读”非常简单、非常有效的方法。
  环境除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空间之外,我们每天所接触的讯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也都是环境的一部分。人真的很难逃脱环境的影响,除非我们能非常自觉地察知我们与环境的关系,并且通过阅读或真实体验来建构对另一种生活的想象,那种憧憬我认为是超越环境限制的力量。
  这就是阅读可以改变我们人生的原因,因此若是我们想让偏乡或文化刺激不足地区的孩子减少城乡差距,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有效、也是耗用资源少的投资了。
  除了公家或学校的图书馆藏书要增加,同时也要想办法增加学生的使用率之外,如果父母经济能力许可的话,尽量要多买书,至少要帮孩子准备他自己的书架,上面摆放的不是教科书而是他喜欢的小说,当然若是可能的话,这个图书架能扩大成书房,或者把家里的空间都摆满了书,像是图书馆一样,那就更棒了。
  像我家除了没有电视机,也没有酒柜或沙发椅,只有一个像图书馆那样超大的阅读桌(乒乓球桌般大),四周都是书墙,孩子回到家里就是端坐在桌前看书。
  有人会说为什么要买书,反正书可以从图书馆借就好,干吗花钱买?我觉得建立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藏书有两个目的,一是任何值得看或自己喜欢的书,一定有重读的必要,好随时摆放在自己身边,二则是有些好书目前或许没时间读,但是我们想看或值得我们看,这些书若没有时时刻刻出现在我们的生活范围内,在视野所及之处,阅读的机会当然就少了许多。
  尤其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多多少少会有点叛逆,往往我们愈要他们做的事,他们愈不想做,我们愈是推荐他们看的书,他们愈是排斥,所以我建议千万不要勉强他们,只要悄悄地准备一些有趣的书或希望他们看的书,随意置放在家里、餐桌旁、玄关上,或厕所里,反正若是家里四处都是书,现在的书封面都设计得很吸引人,书名也取得很有创意,孩子总有穷极无聊或无所事事的时刻,他们或许就会随手拿起来翻阅,若是其中一句话,或一段故事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许就这么一头栽入书中的动人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