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试读

get_product_contenthtml

胎教,塑造品性的关键因素
传宗接代,是人生的愿望和责任,以往的人认为,结婚生子是一种自然行为,生儿育女是天命所定,不能生育的人也是天命所定,天命至高无上、不可抗拒。但现在医疗科技发达,人类思想也变得日益开放,传宗接代已可事先理性控制,再运用科学方法加以周详的安排,如遗传学的发明、优生学的观念以及胎教学说的提倡,可以让人类孕育出更优秀的下一代。人类常自诩是万物之灵,事实上,有些人真的是品性高超、聪慧异常,但有些人却品性恶劣、资质愚笨。这固然与出生后所接触的环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关,但重要的还是遗传和胎教。
以往生物学家强调人品性的形成,来自遗传、环境和教育三个基本因素,并曾以一个等边三角形来表明其中的关系。他们认为教育和环境可以因时空的关系而改变,但遗传是不会改变的。换句话说,在这个等边三角形上,两腰是可以改变的,底线是不会改变的(如下页图),这在遗传基因(DNA)上有意义,但在性格、智慧和体质(虚、实、寒、热)上,可能就不符合了。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类品性的形成,除了遗传、环境、教育之外,胎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人类塑造品性的基本因素,这四种基本因素成为一个等边四方形。然而这种学说分散在中国古典医籍中,极少为人所运用,实在很可惜。
为了进一步说明此学说的合理性,我用图表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任何生命的形成过程都很复杂。如果完全讲先天遗传,则帝王之后,永远是帝王;将相之后,永远是将相,因为他们的血统好,是他人无法相比的;如果论环境,他们的条件更是世人望尘莫及的。
但是看看历史上的帝王或将相,不论中外,除了开国君主及前二三代还算英明外,其继承者的能力和智慧往往还不及常人,历代的昏君,都是如此。这足以说明,西方的优生学有其盲点。
我们更可清楚地在上图中看到,遗传、教育和环境三者对于形成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多么重要。因此,遗传、胎教、教育和环境可以说是优生学的四大支柱。

遗传和胎教关系
我认为,将佛家所说的因果关系用在优生学上,非常合理可信。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有主缘和助缘。主缘是引发事情的主要原因和条件;助缘,是引发事情的次要原因和条件。
主缘是两两存在的,而助缘往往是比较多的,两者相辅相成。主缘是成就事物的主要条件,而有了助缘才能让事物更完美无缺。譬如农夫在春天种植农作物,若想要在秋天有好的收成,他就必须选择优良的种子,寻找适合种植此类作物的土地,然后挖松土壤、除去杂草、捡去沙砾,并选择适宜的气候和季节等。其中选种、择地就是主缘,挖土、锄草以及选择气候和季节等就是助缘。种子播下后,地干了要浇水,虫来了要驱虫,肥料缺了要施肥。总之,做越多有利于种子发芽成长的工作,禾苗就生长得越好。
这些播种前的准备工作和播种后的保护措施,对禾苗来说,也可以是一种“胎教”,因此可以说明,先天的两项重要工作——遗传和胎教,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人的感受力更强,精子和卵子都是父母身体的一小部分,而且是有生命的个体,有生命的东西自然会受到外力的感应。比如研究发现,在乳牛群中播放优美的音乐,有助于产生高品质的牛奶,此种理论在信息医学出现后,更能说明它的正确性。
同样的道理,精子和卵子都是随着人体内分泌腺而产生的物质,人体日常饮食的性质(寒、热、温、凉、平)、气味(酸、甜、苦、辣、咸)和身体周围的声、光、电、热、磁,尤其干扰人体神经系统的电磁波以及各种环境的激素,也必然对人体和生殖细胞发生不可避免的影响。
已婚夫妇要想生出身、心、灵均健康的子女,必须先有优质的生殖细胞。受孕前要设法营造能让身体制造出优质生殖细胞的条件,培养制造优质生殖细胞的体内环境,这就是古代优生学家所说的:受孕之前,“男子需要养精,女子需要养血”,才能达到优生的根本之道。
一个新生命的好坏,或许就蕴含在我们日常的饮食喜好或意念的正邪之中,如此严肃、神圣的大事,我们怎能不慎之于始呢?